跳至內容

用戶:BureibuNeko/CPU/第二核心/線程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盧西亞諾獵龍屬
化石時期:諾利階後期至瑞替階
生命復原英語Life restoration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腔骨龍科 Coelophysidae
屬: 盧西亞諾獵龍屬 Lucianovenator
Martinez & Apaldetti, 2017
模式種
波諾氏盧西亞諾獵龍
Lucianovenator bonoi

Martinez & Apaldetti, 2017

盧西亞諾獵龍屬學名Lucianovenator)是一滅絕腔骨龍科獸腳類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阿根廷[1]屬名Lucianovenator意為「盧西亞諾的獵人」,是為了紀念盧西亞諾·萊斯(Don Luciano Leyes),他第一個報道了化石的發現;種名bonoi來自當地的一家科研機構的名字――Tulio del Bono,該機構與命名者們一起完成了對盧西亞諾獵龍的研究工作。盧西亞諾獵龍是南美洲為數不多的新獸腳類之一。[1]

發現

[編輯]

盧西亞諾獵龍的正模標本(PVSJ 906)是在阿根廷的Quebrada del Barro組英語Quebrada del Barro Formation的Quebrada del puma地發現的,據估計,該地層的年齡在約2.1億至2.02億年前的晚諾利階瑞替階之間。PVSJ 906包括從第三頸椎到第四背椎的(含有關節)的椎系列以及骶骨和部分骨盆。此外,還有三個標本分配至該屬,包括:PVSJ 899(骶骨和部分骨盆)、PVSJ 1013(骶骨)和PVSJ 1084(骶骨和部分骨盆)。地層中的另一件標本PVSJ 1004(右脛骨的近端)也可能屬於這個物種。[1]

敘述

[編輯]

與其他新獸腳類一樣,盧西亞諾獵龍的頸椎有一個帶有窩(孔)和薄板(嵴)的複雜結構,將每個椎骨的椎體(主體)、前後關節板(前、後關節突)以及上下肋面(橫關節突和椎骨側突)相互連接起來。儘管盧西亞諾獵龍的頸部有許多孔,但四個特殊的、成對的孔(椎骨兩側各有四個)可以用來將其與其他新獸腳類區別開來。[1]

第一個孔較深,直接位於每個前關節突的底部,第二個孔更大,位於其後。這兩個孔被一個稱為前關節突椎體橫板的嵴所掩蓋,該嵴將每個前關節突連接至每個橫關節突,每個橫關節突又連接椎體後部。第三個孔位於椎骨後方,連接每個後關節突和椎體後部的椎體後關節突椎板。每一個第三個孔連接到一對大型內腔,這些內腔位於脊髓管附近。這種特徵組合是盧西亞諾獵龍所獨有的,因為沒有其他任何生物同時擁有所有這些特徵。第一對和第三對孔類似於「卡岩塔合踝龍」,但第二對不是。第三對確實類似腔骨龍,但前者第一對也是如此,而不像盧西亞諾獵龍所表現的情況。盧西亞諾獵龍另一個顯著特徵是頸椎前肋非常長(是頸椎椎體的五倍多)。[1]

盧西亞諾獵龍的第四對診斷性的頸窩也是該屬唯一的自衍徵(獨特的區別特徵)。事實上,每個椎體橫板(連接每個橫突關節至椎體)的邊緣都有一個長而深的孔,越靠近頸部底部,孔的長度、深度越增加。在第九節頸椎中,它幾乎是椎體橫板的整個長度,並且非常深,以至於不能從側面完全看到。 [1]

分類學

[編輯]

一份系統發育分析報告將其歸入腔骨龍科,並認為它與「羅德西亞合踝龍」和坎普龍形成了一個分支。這個分支僅由一個特徵支持,即骶椎的關節突融合。該論文的作者認為,與諾利階相比,瑞替階時代獸腳類動物相對稀少可能是埋藏學偏差的結果,而不是多樣性的下降。[1]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