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貝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亮島島尾遺址貝塚
圓山貝塚

貝塚,也稱作貝丘,指的是由貝殼堆積形成的考古現象,其存在也顯示著人群利用水生資源的生業模式。

貝塚(蜆塚遺跡)

作為棄置垃圾的現象,貝塚除了大量的貝殼之外,也常常發現棄置的陶片、石器、獸骨、魚骨等。臺灣的貝塚分佈由南到北及離島皆有所見,發現有貝塚的考古學文化包含南部大湖文化、中部番仔園文化、北部的十三行文化圓山文化等;而連江縣亮島島尾考古遺址亦現距今約8300-7000年前左右的貝塚[1]。其中以圓山文化最為知名,也常被稱為「貝塚文化」,廣大深厚的貝塚在日治時期就被發現進而調查研究,其中也發現埋藏有人骨[2]。同樣發現埋藏有人骨的貝塚還包括亮島島尾考古遺址,發現的兩具人骨保存良好,並且採集並建立有效基因序列,為近期重大發現之一[1]

貝塚富含碳酸鈣,可以有效中和土壤酸性,形成的堆積環境減緩了人骨、獸骨等有機質風化腐爛的情形,提供考古學保存良好的研究素材。貝塚除了提供生業型態的觀察之外,也能進一步利用貝殼進行種類分析,例如貝的種類生活環境為純鹹水、半鹹水、純淡水等,以獲取飲食偏好、採集季節、環境建立等訊息[3]

在亞洲地區如日本也有貝塚現象的分佈,最早於1877年(明治10年)由美國動物學者摩斯(Edward Sylvester Morse)發現大森貝塚,發掘出土貝殼、獸骨、陶器及石器等引發關注,同時因為日本首次學術性發掘而被稱為「日本考古學發祥地」[4]。在日本繩文時代早期可見,至彌生時代古墳時代則屬偶見。

參見

[編輯]
  1. ^ 1.0 1.1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7 (中文(臺灣)). 
  2. ^ 曹銘宗、張仁豪. 劉益昌:人骨出土 有助研究圓山文化墓葬. 聯合報. 2000-12-08 [2022-12-20] (中文(臺灣)). 
  3. ^ 陳珮瑜. 貝塚.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09 [2022-12-20] (中文(臺灣)). 
  4. ^ 大森貝塚遺跡庭園. LIVE JAPAN. [202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