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尚·巴蒂斯特·西梅翁·夏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尚·巴蒂斯特·西梅翁·夏丹
堊筆畫《自畫像》(1771年)收藏於羅浮宮
出生1699年11月2日
 法國巴黎
逝世1779年12月6日
 法國巴黎
職業畫家

尚·巴蒂斯特·西梅翁·夏丹(法語: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法語發音:[ʒɑ̃ batist simeɔ̃ ʃaʁdɛ̃];1699年11月2日—1779年12月6日)是18世紀的法國畫家,是著名的靜物畫大師。 [1]

生平

[編輯]

夏丹出生於巴黎,父親是製造桌球桌的匠人,他一生幾乎從沒有離開這座城市,直到1757年以前,始終住在塞納河左岸聖敘爾比斯教堂附近,當年國王路易十五世羅浮宮中賜他一座畫室和居住間,他才搬出原住址。[2]

夏丹在幾個歷史畫家那裏做學徒,1724年,成為聖呂克學院的教師。1728年,他的作品《鰩魚》(La Raie)和《冷餐枱》(Le Buffet)在於親王廣場(place Dauphine)舉行的青年作品展(l'Exposition de la Jeunesse)中被看好。他以此作為入會作品(Morceau de réception),被接納為皇家繪畫和雕塑學會的成員,這兩幅作品現在仍收藏在羅浮宮中。1729年,他從聖呂克學院辭職。他於1723年與瑪格利特·桑塔爾(Marguerite Saintard)訂婚,但直到1731年才結婚。[3]婚後不久,夏丹的父親去世。當年11月,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1733年又生了一個女兒,1735年他的妻子就去世了,兩年後女兒也去世了。[4]

油畫《鰩魚》( 1728年)收藏於羅浮宮

1731年,他受尚·巴蒂斯特·范洛(Jean-Baptiste van Loo)任命,參加了楓丹白露宮中的弗朗索瓦一世長廊的修復工作。

從1737年開始,他的作品經常在巴黎沙龍中展出。他50年來一直兢兢業業地在皇家學會工作,陸續被任命為顧問和財務主管,直到秘書長,全面負責了1761年的巴黎沙龍畫展。[5]

1744年,夏丹再度結婚,並於次年生了一個女兒,但一歲時即夭折。1752年,路易十五給予他500里弗的年金,在1759年的巴黎沙龍中,他展出了9幅作品,狄德羅第一次開始評論沙龍畫展,並對他大加讚賞。[6]從1761年,他全面負責沙龍的畫展,並作為學會的財務主管,創作開始減少了[7],從1763年,由於他對學會的工作,年金增加了200里弗。1765年他被一致推選為魯昂科學文學和藝術學會會員,但沒有證據證明他曾經離開巴黎前往接受這個榮譽。[7]1770年,他成為「皇室首席畫家」,年金漲至1,400里弗,是學會中最高的。[8]

1772年,他同是畫家的兒子在威尼斯溺水而亡,很可能是自殺。[8]1776年他創作了最後一幅作品,1779年他最後一次參加沙龍畫展,展出幾幅堊筆畫。同年十一月,夏丹身染重病,於年終逝世,享壽80歲。

作品

[編輯]

夏丹所在的18世紀,法國盛行洛可可畫風,以歷史題材為主,但他的畫作所選的都是小題材,[5]他喜愛描畫室內靜物,天真而沒有感情的兒童畫像,但他的畫作仍然受到當時和後來人們的欣賞。

油畫《洗蘿蔔的女人》(1738年)

夏丹的藝術能力主要來自自學,他受到17世紀尼德蘭畫家和現實主義的影響。儘管他為富有的資產階級畫了許多不少肖像,他早期的資助來自貴族,包括路易十五。雖然一開始是以靜物畫出名,包括水果動物,但1730年後他的畫作中也出現了廚房用品。不久之後,因接受了一位肖像畫家的挑戰,他也開始創作肖像畫[9]。一開始他遇到了不少困難。他開始練習半身像速寫,成為他的作畫主題的有演出中的孩子,沉思中的廚房女傭。這些普通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場景,都是當時法國藝術界認為不值得描繪的主題。[10][5]

1756年,他重新開始靜物畫的創作。到1770年代,他的視力開始下降,他開始用彩色粉筆作畫,創作了他的自畫像和他妻子的畫像。現在他的作品被羅浮宮等許多大博物館收藏。

他的靜物畫和粉筆肖像畫受到廣泛的讚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現在有很高的價值,他的作品描繪了普通的生活場景,但構圖嚴謹,顏色使用的不多,一般都是土壤似溫暖的色調,特別善於描繪散射的光線、物體的質感和輪廓。

影響

[編輯]

夏丹對現代藝術的影響非常廣泛,[11] 愛德華·馬內的半身肖像畫《吹泡泡的男孩》( Boy Blowing Bubbles )和塞尚的靜物畫都受到他的影響,[12] 他也是馬諦斯最欣賞的畫家之一,馬諦斯臨摹過他的四幅在羅浮宮展出的畫[13]柴姆·蘇丁喬治·布拉克,以及之後的喬治·莫蘭迪[12]都從他的畫中找尋靈感。1999年,盧西安·弗洛伊德以夏丹的《年輕的女教師》為藍本作了若干副蝕刻畫[14]

《玩陀螺的男孩》(約1735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Excerpt from Robert Hughes, Nothing if not Critical. [2007-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2. ^ Chardi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on 2007-7-14.
  3. ^ Rosenberg, Pierre, Chardin, page 179. Prestel, 2000.
  4. ^ Rosenberg, p. 179.
  5. ^ 5.0 5.1 5.2 Chardi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7-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6). 
  6. ^ Rosenberg, p.182.
  7. ^ 7.0 7.1 Rosenberg, p.183.
  8. ^ 8.0 8.1 Rosenberg, p.184.
  9. ^ Rosenberg, p. 71.
  10. ^ Chardin at the Museo Thyssen-Bornemisz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15 July 2007.
  11. ^ "Without realizing he was doing it, he rejected his own time and opened the door to modernity". Rosenberg, cited by Wilkin, Karen, The Splendid Chardin, New Criterion. 存档副本. [2007-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Retrieved 15 July, 2007.
  12. ^ 12.0 12.1 Wilkin.
  13. ^ The Unknown Matisse: A Life of Henri Matisse, the Early Years, 1869-1908, Hilary Spurling p.86 accessed online July 15, 2007
  14. ^ Smee, Sebastian, Lucian Freud 1996-2005, illustrated. Alfred A. Knopf, 2005.
  • Artcylopedia: Jean-Baptiste Siméon Chardin.

外部連結

[編輯]
《靜物,玻璃燒瓶和水果》(約17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