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動物群
演化動物群(英語:Evolutionary fauna)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傑克·塞科斯基於1981年提出的概念,其利用化石記錄的因子分析將自寒武紀至今(即整個顯生宙)以來發展出的所有生物大致劃分為三大動物演化群系[1]。在展示演化動物群的發展過程中,通常以邏輯曲線的升降方式來顯示出演化過程中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和滅絕事件所導致的減少(人類所屬的現代演化動物群目前尚未表現出該曲線的遞減部分)。
分類
[編輯]寒武紀演化動物群
[編輯]演化動物群I,又稱「寒武紀演化動物群」[2],主要用於指代在寒武紀大爆發中首次出現,繁盛於奧陶紀大輻射[3]並在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中絕大部分滅絕的化石動物類群[1]。其主要包括三葉蟲、小殼動物群(塞科斯基將其歸類為「多毛綱」,但也同時包括cribricyathids、coleolids和volborthellids)、單板綱軟體動物、無鉸類腕足動物以及軟舌螺等等[1]。該演化動物群中的動物僅極少數經過五次大滅絕事件而存續至今,例如海豆芽等[1]。
古生代演化動物群
[編輯]演化動物群II,又名「古生代演化動物群」或「富腕足類動物區系」,奧陶紀大輻射中出現的大部分化石都屬於該演化動物群,其大部分在卡匹敦階滅絕事件和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絕。該動物群主要包括有鉸類腕足動物、海百合綱、介形綱、頭足綱、珊瑚綱、窄唇綱和海星亞門。
現代演化動物群
[編輯]演化動物群III,又名「現代演化動物群」或「富軟體類動物區系」,主要出現在中生代-新生代大輻射中且目前仍在進行中。該動物群主要包括腹足綱、雙殼綱、硬骨魚高綱、軟甲綱、海膽綱、裸唇綱、尋常海綿綱和軟骨魚綱。
類似概念
[編輯]十九世紀中期,約翰·菲利普斯提出了三大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傑克·塞科斯基之後,Brenchley和Harper進一步提出,在三大演化動物群之前還有兩個早期的演化動物群:埃迪卡拉演化動物群和Tomottian演化動物群。此外,他們還提出了「演化陸生植物群」和「演化陸生動物群」的概念。演化陸生植物群有四個,分別為早期維管植物演化陸生植物群、蕨類植物演化陸生植物群、裸子植物演化陸生植物群和被子植物演化陸生植物群;演化陸生動物群有三個,分別為大王朝I演化陸生動物群(石炭紀至早二疊世,主要包含原始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大王朝II演化陸生動物群(早二疊世至中三疊世,主要包含似哺乳獸孔類)和大王朝III演化陸生動物群(晚三疊紀至白堊紀,主要包含恐龍)。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J. J. Sepkosi. A factor analysis description of the Phanerozoic marine fossil record. Paleobiology. 1981, 7: 36–53. doi:10.1017/S0094837300003778.
- ^ 寒武纪演化动物群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www.zgbk.com. [2022-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0).
- ^ 华南特异埋藏动物群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中国科学院. www.cas.cn. [2022-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