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波門
匯波門,為明代濟南府城四門(歷山門、濼源門、匯波門、齊川門)中的北城門,也是四門中唯一的水門,今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公園東北角。
匯波門最初被稱為北水門,為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曾鞏任齊州知州時所建,原屬承擔泄洪、阻洪作用的水利工程,門中設有調節水量的閘板,濟南內城中眾泉匯流至大明湖後從該門中泄出,入北護城河,然後通小清河,因此得名匯波門,又因門上可行人行車,亦稱匯波橋[1]。由於濟南舊城地形為西南向北、向東傾斜的格局,一般降雨時城門可承擔泄出城內積水的作用,大雨時可緊閉城門,將城區與蓄洪區用城牆隔開,從而阻止洪水倒灌[2]。該城門平時一般落閘不開,東、西門和南、北門又均不在一條軸線上,因此出現了濟南舊城「四門不對」、「北門不開」的說法。今日所存的門洞頂為拱形,頂部刻有「北水門」三字[3]。
該門門上城樓稱為匯波樓,最初建於元代初年,兩層,面闊七間,在此可南望歷山、玉函山,北觀鵲山、華山、藥山,亦可俯瞰大明湖水面的涵光倒影,為一處登臨遊覽和集宴賦詩的景點。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和泰定元年(1324年)曾兩度重修,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再次重修,並增設了兩座官廳和四座炮台[4]。原樓因年久失修,於20世紀40年代塌圮,1982年-1983年在舊址上按原樣重建,重檐歇山頂,主樓高13.6米,上下兩層均設有供遊人倚坐的迴廊,樓南和樓西二層檐下分別懸有「匯波樓」和「匯波晚照」匾額[5]。
該門南側原有晏公廟(祭祀水神晏戌子),建於晏公台上,湖水先流經台下的券門,再經匯波門北去[6],傍晚時夕陽由券門斜射入水中,將四周景物染上一層橘紅,即為濟南八景中的「匯波晚照」。元代建樓後斜陽不能射入,券門亦堵塞,此景隨沒,而在匯波樓上傍晚所見的夕陽湖光交相輝映的景色則被視為新的匯波晚照[3]。
參考資料
[編輯]- ^ 《北水门·汇波楼》. 濟南市政府網.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8).
- ^ 《也说明湖八景》. 濟南市政府網. [2009-10-30].[永久失效連結]
- ^ 3.0 3.1 《汇波楼》. 山東省博物館.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7).
- ^ 《明府城》. 濟南市規劃局.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3月13日).
- ^ 《汇波楼》. 大明湖街道辦事處網. [2009-10-30].[永久失效連結]
- ^ 《清帝御览碑刻现身济南大明湖南岸》. 中國古建築社區門戶. [2009-10-30].[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