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樹
構樹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薔薇目 Rosales |
科: | 桑科 Moraceae |
屬: | 構屬 Broussonetia |
種: | 構樹 B. papyrifera
|
二名法 | |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 |
異名 | |
Morus papyrifera L. |
構樹(學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英語:paper mulberry、tapa cloth tree),是一種桑科構屬的植物,也叫楮樹、榖樹(榖音構)[2]、鈔票樹、奶樹、噹噹樹、紙木 ,在臺灣又俗稱鹿仔樹。
釋名
[編輯]構樹一名出自《酉陽雜俎》,別名有楮桃(《救荒本草》)、楮(《植物名實圖考》)、榖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其下維榖》:「榖, 幽州人謂之榖桑。」)、榖樹(《詩經》)等。
分佈
[編輯]構樹分佈在中國大陸南北各地、馬來西亞、緬甸、印度錫金、泰國、越南、日本、朝鮮等。臺灣分佈非常普遍,不論山區還是都市,可以見到構樹的蹤跡。 [3]
形態
[編輯]構樹為落葉喬木,高可達10~20公尺;多年生,樹皮呈暗灰色,小枝密被灰色粗絨毛,折斷後有乳汁。全緣不裂或不規則3~5深缺裂的卵形葉子,上面暗綠色被有硬毛,邊緣有粗鋸齒,背面為灰綠色密被長柔毛;初夏開淡綠一色小花,雌雄異株,雄花花序是為柔荑花序,作長條狀下垂,雌花序球形頭狀;核果聚合成聚花果,呈圓球形,肉質,果肉橙紅色,內有一種子。
習性
[編輯]構樹常為平地或低海拔區域的先驅植物,生長於海拔0米至2,5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林中、山坡闊葉林中、平原、河邊雜木林中、丘陵、山坡、村邊、山坡路邊、山谷及石灰岩山坡。因為其生長力旺盛,容易繁殖茁壯,為一些耐陰的次生林植物遮蔭;然而先驅植物的遮蔭反而其種子無法在親木下方繁殖,因此次生林生長變得茂密。
用途
[編輯]構樹其葉可以供作豬、牛、羊、兔、鹿的飼料,故在臺灣民間又俗稱鹿仔樹。樹皮可以造紙,是漢皮紙(桑皮紙)、和紙[4]和韓紙[5]的造紙原料之一。樹皮同時也可以經加工製成布料及衣物。[6]構樹葉片可用來煮茶,雄花可用來入菜,果實亦可直接食用或製成果醬,其味道香甜好吃,有點類似草莓,然而不能到市場上販售,因為太軟、易爛。
構樹是一種優良的先驅植物,分佈廣、適應性強、抗逆性強,能大量吸滯粉塵和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質,耐煙塵,自生繁衍能力強,生長迅速,因此可以作為工業區和礦區的綠化用樹。構樹在中國廣泛被用於城市綠化,效果十分理想,也是三北地區的防護林和山區大力推廣種植與封育成林的好樹種。
圖片
[編輯]-
小枝密佈絨毛
-
葉卵形,不裂或不規則3~5深裂
-
構樹的雌花與果
-
構樹雄花
-
聚花果呈圓球形,肉質,紅色
-
呈暗灰色之樹皮
-
構皮紙製作過程
參考文獻
[編輯]- ^ Shao, Q.; Zhao, L.;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 & IUCN SSC Global Tree Specialist Group.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e.T49834580A147629611 [30 August 2022].
- ^ 《證類本草》、《漢書》如淳曰:「榖音構。牛羊乳汁曰構。」
- ^ 林任遠;張語辰. 植物 DNA 竟記載著歷史!構樹說的南島語族遷徙史. 研之有物. 中央研究院. [2019-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 ^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paper mulberry).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1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 ^ 韓紙的製造. 韓國文化和信息服務.[失效連結]
- ^ 傅麗玉. 原住民族樹皮布與化學. 臺灣化學教育. 中國化學會(臺灣)化學教育委員會. [2019-12-30].
- 昆明植物研究所. 构树. 《中國高等植物數據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4].[永久失效連結]
- Chi-Shan Chang. A holistic picture of Austronesian migrations revealed by phylogeography of Pacific paper mulberry. Chi-Shan Chang. PNAS. [2015-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