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勞動大學
安徽勞動大學 | |
---|---|
創辦時間 | 1965年 |
停辦時間 | 1989年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 |
校址 | 安徽省宣城市 |
安徽勞動大學創建於1965年1月1日,校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葉家灣,距市區大約18公里。安徽勞動大學是劉少奇1964年「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主張在高校教育領域的深層探索。[1]目前該校已經撤銷,相關人員、檔案合併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歷史沿革
[編輯]20世紀60年代,安徽省委省政府先後從皖南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農學院、合肥師範學院等高等學校抽調教師組織成立安徽勞動大學,初設政治、中文、數理、農學4個系、4個專業。郭沫若題寫了校名。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劉少奇「兩種教育制度」理論受到批判,「勞大」校牌被砸,並停招新生。1967年1月至1968年8月一度改名為「安徽革命大學」。
1971年勞大改為綜合性大學,仍設4個系,擴大為哲學、政治經濟學、政教、漢語言文學、數學、物理、農學7個專業,1975年增設茶葉系茶葉專業。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學校迅速發展,數理系分為數學系、物理系。1978年始招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2個研究生班。
1979年4月起,勞動大學先後將數學、物理2系調給安徽教育學院,將政治、中文2系分別調給安徽師範大學、安徽大學和安慶師範學院。調整之後,勞大主要保留了農學、茶葉等系科專業。1982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決定將勞大改為皖南農學院。
1989年,皖南農學院建制撤銷,師生遷往合肥組建合肥經濟技術學院(屬中國國家煙草專賣局)。1999年12月,合肥經濟技術學院併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為中國科技大學經濟技術學院。
科學研究
[編輯]勞大在科學研究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成果顯著,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了數十篇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在共運史、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紅樓夢》、魯迅研究等方面嶄露頭角,參加編寫了一些質量較好的統編教材和學術著作,出版了《西歐近代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73年版),在國內哲學界有一定的影響。還出版發行了20期《安徽勞動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受到普遍重視和歡迎。自1971年改為綜合性大學至1982年,共培養本、專科畢業生3720人(不含在勞大上學,後調給安徽大學的政治系、中文系七七級畢業生近600人,碩士研究生11人)。
引用文獻
[編輯]- ^ 新中国的“劳动大学”. [201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