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列寧手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手令(The Hanging Order)是美國國會圖書館對一份列寧鎮壓奔撒省富農反抗的電報的命名。[1]這份電報發給奔撒共產黨員瓦西里·古拉耶夫俄語Кураев, Васи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奔撒蘇維埃主席)、葉夫根尼婭·博施(奔撒省黨委主席)和亞歷山大·敏金俄語Минкин, Александр Еремеевич(奔撒執行委員會主席),時間標註為1918年8月11日。

歷史背景

[編輯]

1918年夏,許多俄國中心城市,包括莫斯科彼得格勒,被內戰切斷了與烏克蘭、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亞糧食主產區的聯繫。結果,上千人處在飢餓的邊緣。奔撒省是向城市提供食品的關鍵,但政府使用了嚴厲的措施,如餘糧收集制,以從農民手中徵集糧食。中央委員會派葉夫根尼婭·博施監督征糧。[2][3]

1918年8月5日奔薩庫奇金諾鎮爆發農民起義,反抗餘糧收集制,很快傳播到周邊地區。當時奔撒蘇維埃主席古拉耶夫反對以武力鎮壓並聲稱政治宣傳的效果就足矣,博施堅持動用武力和大規模處決。[3]1918年8月8日,紅軍鎮壓了叛亂,但是英語gubernia內的局勢仍然緊張,而且8月18日社會革命黨員在切木巴爾鎮發動起義。列寧給奔撒發送電報要求以更嚴厲的措施對抗富農、農民和社會革命黨員。[4][5]

1918年8月11日電報

[編輯]

一份標註為1918年8月11日的電報指示共產黨員奔撒公開處決至少一百名富農,公佈他們的名字,沒收他們的糧食,並劫取大量人質。至於是否有人真的按照這份手令執行尚不可知。1918年8月19日,列寧給奔撒發另一份電報表達不滿並更改了他的指示:[6]

列寧手令(第1頁)
列寧手令(第2頁)

列寧所謂的「手令」在基於羅伯特·瑟維斯蘇聯檔案中的發現的BBC紀錄片《列寧的秘密文件》(Lenin's Secret Files,1997年)的爭論中被談論。譯文如下:

「同志們!在你們5個區叛亂的富農必須毫不留情的鎮壓。整個革命的利益要求這個是因為與富農『最後的鬥爭』現在隨處可見。必須做出公示:

  1. 絞死(並且確保絞刑在人們都能看得見的範圍里執行)至少100名人們所知道的地主、富人和剝削者。
  2. 公佈他們的名字。
  3. 沒收他們全部糧食。
  4. 按昨天電報的指示抓取人質。

按這樣方式做,使周圍數百公里的人能看到、發抖、知道。大喊「他們實施絞刑了,還要絞死吸血的富農」。

接受電報並執行。

列寧

附:找一些真正可靠的人。」[7]

腳註

[編輯]
  1. ^ Library of Congress Translation.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3). 
  2. ^ Loginov, Vladlen. "Послесловие" [к сборнику "В. И. Ленин. Неизвестные документы. 1891-1922гг."]. Ленин В.И. Неизвестные документы. 1891-1922 гг. Rospen. 1999 [21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5) (俄語). 
  3. ^ 3.0 3.1 Poluboyarov, Mikhail. Preface to Vasily Kurayev diary.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俄語). 
  4. ^ Lenin Collected Works, Progress Publishers, 1971, Moscow, Volume 36, page 489. "Telegram to Yevgenia Bosch"
  5. ^ "An exchange of letters on the BBC documentary Lenin's Secret Files"[永久失效連結]
  6. ^ Telegram to the Penza Gubernia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Soviets in J. Brooks and G. Chernyavskiy's, p.77, Lenin and the Making of the Soviet State: A Brief History with Documents (2007). Bedford/St Martin’s: Boston and New York: p.77
  7. ^ 參照英文譯文翻譯,原譯文見英文維基百科條目Lenin's Hanging Order。
    Translation of 'hanging order' by Robert Service, p. 365, Lenin a Biography (2000). London: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