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位於使用者討論:LeoTschW的話題

LeoTschW (留言貢獻)

restart

老陳 (留言貢獻)
  1. 語句不夠順暢,需要修飾:在中子詹姆斯·查德威克于1932年发现而后又被认定为与质子不同的新的基本粒子后,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得以确定。
  2. 語句不夠順暢,需要修飾:這些被認定從原子中放射出來的粒子成為了探索原子內部機理的線索,用於散射實驗。
  3. 金箔實驗章節內容問題:「科學家在不久前發現了放射性」這事件有那麼重要嗎?我覺得較為重要的是「法國科學家亨利·贝可勒尔在1896年發現放射性」。
LeoTschW (留言貢獻)

感谢您的意见。已作出如下调整:

  1. 调整为“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了中子,而后又验证了中子是种新的基本粒子。原子核的基本性质随着中子的发现得以确定。”
  2. 调整为“这些粒子被认定是从原子中放射出来的。它们成为了探索原子内部机理的线索,用于散射实验。”
  3. 已根据您的意见做了替换。
老陳 (留言貢獻)

第二點,我覺得可更詳細地改成“这些粒子被认定是从原子中放射出来的,因此可以提供原子內部物理機制的線索。在散射实验裡,它們可被用來探索原子的内部。”


4. 金箔實驗章節內容問題:“原子是否真实存在的论争在20世纪初尚未尘埃落定。恩斯特·马赫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等人认为原子不存在,只是便利的数学模型。而阿诺·索末菲路德维希·玻尔兹曼等人则认为物理理论需要真实存在的原子。”參考來源的原文表示,Atomism, as debated during this period must be distinguished from our modern day chemistry of atomic theories.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sense, it was defined as a perennial philosophy that sought to explain all change in therms of unchanging indivisible ultimate units. 很明顯地,在這裡論述的原子與化學家的原子不同,因此,建議刪除這句內容。

LeoTschW (留言貢獻)

感谢您的意见,我个人也觉得这句话与后文的联系不是那么密切。我会找一下这句话的参考来源,看一下原文,然后考虑一下该怎么处理。

此貼文已由LeoTschW隱藏(歷史
LeoTschW (留言貢獻)

重写了这个段落。具体更改如下:

  1. 关于第一句,我跟您同感。这句话个人感觉可能跟原子论更有关所以我把它删去了。而最后一段玻尔模型我也把它删去了。玻尔模型主要解决的是核外电子的问题。与这个条目主题联系不太大,我也删去了。
  2. 由于整个条目都与原子放射性及原子核有关,所以我把这个段落与这两个主题有关的部分做了部分的扩写和厘清。
老陳 (留言貢獻)

很好!但還有問題:

  1. 在來源哪一頁:”而後她得出結論,放射性是原子的性質”

2. ”同年,歐尼斯特·拉塞福分析了物質吸收鈾射線的過程,發現這種射線會使氣體發生電離”:原文"His first mention of the ionizing properties of uranium rays is found in a paper completed in 1898"

3. ”居禮夫婦和貝克勒在1900年通過觀測磁場中的偏轉情況確認β射線是電子”:原文"In 1902, [Walter Kaufmann] was ready to state that for small velocities, thecomputed value of the mass of the electrons which generate Becquerel rays fits with value found in cathode rays. From that time on it was considered settled."

LeoTschW (留言貢獻)

关于来源:

  1. p.55:"One of us [M.C.] has shown that radioactivity is an atomic property"
  2. 在下面一段three important facts倒是有写气体电离的事情:"b) The process of electric discharge transmitted by gases is due to ion formation."不过我写得可能确实不准确。我再想想该怎么表述。
  3. 这一点是我疏忽了,我会调整。
老陳 (留言貢獻)

我覺得,維基條目只要能夠內容精確、可供查證、脈絡分明、文句順暢,就可達到優良等級,不須洋洋灑灑寫一大堆,反而迷失重點。不知您覺得如何?


LeoTschW (留言貢獻)

赞同

老陳 (留言貢獻)
  1. 為了便於找尋內容來源,建議將參考來源緊接置放於相關內容後面,而不是在段落後面。
  2. 索迪是拉塞福的學生:來源請求。
LeoTschW (留言貢獻)

已调整为:他曾与卢瑟福合作研究过钍的放射性衰变[1]

  1. . Rutherford's Nuclear World. Center for History of Physics at AIP. [201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