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鮑志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鮑志道(1743年—1801年)字誠一,號肯園,清代兩淮鹽務總商,安徽徽州府歙縣棠樾村人,棠樾鮑氏二十四世祖,明嘉靖兵部左侍郎鮑象賢的八代孫。

鮑志道生平見於長洲(今蘇州)學者王芑孫的《鮑府君行狀》,《中憲大夫肯園鮑公行狀》載於《歙縣棠樾鮑氏宣忠堂支譜》[1]。鮑志道生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為鮑宜瑗長子,7歲讀書,11歲時因父親經商失敗、家道中落而棄儒服賈。先到江西鄱陽學徒,會計學成後前往浙江金華,經營浙鹽[2],二十歲時到揚州,又轉赴隸屬泰州分司的栟茶鹽場(現屬南通市如東縣[3][4],輔佐鄉人吳尊德經營鹽業,後獨資經營為鹽運商[5],在栟茶經營鮑有恆商號,在東台設有分號[6],由此致富。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起,鮑志道因資重引多,急公好義,頗負聲望,擔任兩淮鹽務總商二十年。

鮑志道在揚州建有幾處住宅。一處為北門外瘦西湖西園曲水,乾隆後期為其所有,咸豐年間毀於兵火,現為民國初年金德齋重建[7]。另一處在揚州新城南河下

鮑志道雖然家道富裕,但是家中生活勤儉:「誠一擁資巨萬,然其妻婦子女,尚勤中饋箕帚之事,門不容車馬,不演劇,淫巧之客,不留於宅。」[8]

同時鮑志道卻捐獻巨額資金,用於興辦公益及慈善事業[9]

  • 鋪路:鮑志道出資在揚州鋪設康山向西至鈔關(即南河下街),再向北至小東門的磚石路面。又出資修通棠樾至古虹橋、鄭村、沙溪等處的山道五十餘里。
  • 興學:乾隆五十五年(1790),鮑志道出資3000兩重修歙縣城內創建於南宋淳佑六年(1246)的紫陽書院[10],乾隆五十九年(1794),又捐銀8000兩放貸給揚州商人,每年可獲得960兩利息,每年分兩次發給書院;此外又重修城外的山間學院,又在揚州創立十二門義學。
  • 修祠堂:鮑志道在晚年時,清嘉慶二至六年(1797—1801年)出資重修家鄉棠樾的鮑氏支祠,及世孝祠。又增置族田,用於救濟族中貧困家庭,開設族中義學。

清嘉慶年間,鮑志道花費十七兩黃金,聘請兩位宮廷畫師到棠樾村,用兩個月時間畫成《鮑氏祖容像》,畫中描繪鮑家先祖及長者共四十九人,從明嘉靖年間的鮑氏十五世祖到清嘉慶年間鮑氏二十五世,均身着官服,年代跨越近300年[11],畫面鮮艷華麗,畫幅巨大,長2.5米、寬1.6米。排位從上而下,男人在中間,妻妾在兩邊。鮑志道、鮑啟運為寫實畫像,已故長者則按其後裔近似面貌繪製。清咸豐年間,太平軍攻下歙縣,在揚州經商的鮑家二十一代長孫鮑崇瑩潛回棠樾,將鮑氏祖容像和族譜帶回江蘇東台安豐鎮鮑家錢莊保管,現藏於東台鮑氏長房三十代孫鮑訓聲家中[12]

鮑志道結交文人雅士。出資資助詩人袁枚出版詩集,又慷慨捐資其妹袁機料理喪事。

清嘉慶元年(1801年)卒於揚州,年59歲。禮部尚書紀曉嵐為其作傳,並撰寫《中憲大夫鮑公肯園暨配汪恭人墓表》。嘉慶九年,安徽巡撫王汝璧奏請,將鮑志道牌位入鄉賢祠供奉。

家庭

[編輯]
  • 妻子汪氏
  • 長子鮑漱芳(1763—1807年):繼承總商職位,加鹽運使職銜,也熱衷於公益事業。
  • 次子鮑勛茂:舉人出身,官至通政使(正三品);
  • 弟弟鮑啟運

參考

[編輯]
  1. ^ 陳學文. 《徽商与徽学》. 方志出版社. 2003年. 
  2. ^ 耿朔:《山水逼出來的「徽駱駝」》,《中華遺產》2014年11月
  3. ^ 鮑樹民:《亨通清季的官商世家——鹽商鮑志道一家述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3
  4. ^ 劉淼:《徽商鮑志道及其家世考述》,《江淮論壇》1983年第3期
  5. ^ 《歙縣誌·第二十九編·人物》」
  6. ^ 清嘉慶《東台縣誌》
  7. ^ 王振世《揚州覽勝錄》
  8. ^ 《揚州畫舫錄》卷六,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50頁。
  9. ^ 魏文享:《鮑志道:富而有仁》,《競爭力》2008年
  10. ^ 《歙縣誌》
  11. ^ 張建平:《徽州:撿拾歷史的碎片》,浙江攝影出版社,2013年
  12. ^ 吳劍坤. 徽州盐商巨子鲍志道掘金栟茶场. 如東日報. 2017年12月24日 [2023年5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