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鬃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鬃人

鬃人,又稱銅盤人盤中好戲銅茶盤子戲[1],是老北京的傳統玩具,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

製作

[編輯]

鬃人以秫秸當架,膠泥做頭,在頭部勾畫臉譜,紙漿為身胎,外繃彩紙描繪服飾,於底部裝黏一圈豬鬃,高度通常為數公分到數十公分。也有作成舞獅,稱為鬃獅。只要規律敲擊上面有鬃人們的銅盤子,該些人偶就會緩慢自旋,再搭配藝人唱歌,場面就如一場生動的舞臺。[1][3][4]

歷史

[編輯]

清朝末年時,北京藝人王春佩在白塔寺隆福寺護國寺擺攤出售鬃人。他製作的鬃人穿戴扮相以及臉譜、把子,具體而細微,有如舞台上演出一樣,尤其是取自《西遊記》鬧天宮的鬃人作品。1915年世界博覽會,徵集赴美的鬃人在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獲銀質獎,名聲就此傳開。1930年代,美商曾許以高報酬聘請王春佩赴美行藝,但後者以「窮家難捨,熟土難離」為由婉言回絕。[2][5]

王春佩被後世認為是鬃人的創始者,據傳他是受皮影戲京劇而產生創作此玩具。但根據同業藝人白大成訪談過一些九十歲以上的老藝人,他們表示王春佩也是綜合很多前輩藝人的成果。當時不只王家做鬃人,但拿去市場上販賣的可能只有王家,遂名聲在外。另一說最早做鬃人的為一位姓海的旗人,卻已無從考證。老北京很多民間手工藝的創造都跟滿族有關。因民國以後的旗人為生活所逼,在廟會、古玩手工藝鋪子賣各種玩意兒換錢,隨著不斷發展、不斷提高,經過幾代就形成一個手工藝品種,鬃人也可能是如此。[5]

當時北京街頭藝人常以數件鬃人組為一戲,演出《三娘教子》、《失街亭》、《取洛陽》等戲[3]謝冰心在〈我到了北京〉一文寫道:「這是一種紙糊的戲裝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將,頭上插著翎毛,背後紮著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卻是一圈鬃子。這些戲裝小人都放在一個大銅盤上,耍的人一敲那銅盤子,個個鬃人都旋轉起來,刀來槍往,煞是好看 。」[6]

翁偶虹回憶他在逛隆福寺街廟會時,最吸引他的是賣鬃人的攤子。攤販會不斷敲銅盤吸引客人。有些大型戲的鬃人兒,售價昂貴,專供豪門貴族的消遣,一般人只能用兩三吊錢買一齣二人或三人為一組的小戲。[4]

後來,藝人難以此糊口,大多數被迫停業改行,鬃人也在北京銷聲匿跡。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舉辦工藝美術展覽,特邀王春佩之子王漢卿製作幾件鬃人作為北京傳統民間藝術的展現,再度引起大眾的好評與重視。[3]

參考

[編輯]
  1. ^ 1.0 1.1 陳秀伶、董勝. 《萬民節日:廟會》. 中國: 吉林出版集團. 2011-02. ISBN 9787546348032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文濤. 本網記者探秘:"福娃"盤中戲 絕活獻奧運. 新華網. 2008-07-25 [2015-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3. ^ 3.0 3.1 3.2 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工業卷•紡織工業志、工藝美術志》. 中國: 北京出版社. 2002-08-01. ISBN 9787200046526 (中文(中國大陸)). 
  4. ^ 4.0 4.1 翁偶虹. 《翁偶虹编剧生涯》. 中國: 同心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162896 (中文(中國大陸)). 
  5. ^ 5.0 5.1 喻盈. 北京鬃人:铜盘上演京戏. 中國國家地理網. 2009-09 [2015-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6. ^ 謝冰心. 《冰心自述》. 中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2-04. ISBN 9787211064465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