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倫·謝爾夫貝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倫·謝爾夫貝克
Helene Schjerfbeck
謝爾夫貝克在1890年代
出生Helena Sofia Schjerfbeck
(1862-07-10)1862年7月10日
芬蘭大公國赫爾辛基
逝世1946年1月23日(1946歲—01—23)(83歲)
瑞典納卡市鎮薩爾特舍巴登
墓地芬蘭赫爾辛基希耶塔涅米墓園
60°10′01″N 24°55′01″E / 60.16694°N 24.91694°E / 60.16694; 24.91694
國籍 芬蘭
知名於畫家
知名作品康復者芬蘭語Toipilas
風格自然主義現實主義表現主義

海倫·謝爾夫貝克瑞典語Helene Schjerfbeck國際音標發音:[helɛ:n ʃærvbek],1862年7月10日—1946年1月23日)是芬蘭畫家。她是芬蘭最受推崇的現代主義美術畫家之一。近年來她的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謝爾夫貝克的豐富的作品創作始於具有法國影響的現實主義外光主義。漸漸地她的畫風朝着刻畫內心世界具有簡化風格的人物畫像和靜物。在她的畫家生涯初期,她創作了一些有關歷史題材的油畫。正如實驗性、現代派的影響和法國激進的自然主義一樣,歷史題材的油畫在當時被認為是男性畫家的領域,因此她的畫作在1880年代並沒有看好[1]

具有知識分子特性的謝爾夫貝克對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馬塞爾·普魯斯特阿蒂爾·蘭波等作家的文學作品非常感興趣。所有他們的作品都描述人物的潛意識和非理性的部分。

很多藝術家和研究者對謝爾夫貝克產生了興趣,並對她的的作品和生涯做出了不同的詮釋。為紀念謝爾夫貝克誕生150周年芬蘭特別發行了兩歐元的紀念幣。2012年在坦米薩里博物館中心EKTA芬蘭語Tammisaaren museokeskus EKTA開放了展示謝爾夫貝克生涯和藝術的永久性展覽。

求學和生平

[編輯]
1880年時的謝爾夫貝克

謝爾夫貝克在11歲的時候開始在芬蘭美術學院前身芬蘭藝術協會繪畫學校學習繪畫。並在1880年代取得國家獎學金前往法國、意大利和英國學習。

1880年她前往巴黎學習繪畫,後來又去過默東布列塔尼畫畫。她於1882年返回芬蘭。在1884-1885年間她再次前往法國,其時她經常參與巴黎沙龍的畫展,並又一次到布列塔尼去畫畫。在旅途期間她結識了一位英國畫家並與他訂了婚。那位畫家的身份現在不得而知。由於謝爾夫貝克的臀部有毛病,未婚夫家人懷疑她是否有肺結核,由此他們的訂婚在1885年取消了。而臀部毛病的真實情況是由於小時候摔跤所引起的。謝爾夫貝克從此終身未婚。

在多產的1880年代後她在1890年代畫得更少了,原因是她在藝術協會繪畫學校里執教,況且她的健康狀況也不如以前了。在多次病假之後她辭去教師的職務。在醫生的建議下她跟她母親一起搬到以療養地而著稱的許溫凱市鎮。1923年她母親去世,兩年後她為了能安靜的畫畫而搬到坦米薩里去住了。在這期間她的聲譽鵲起。在1930和1940年代她的畫作經常在瑞典的各種畫展中成功地展出。她生命的最後幾年是在瑞典薩爾特舍巴登的一家溫泉旅店裡度過的,並於1946年在那裡去世。

謝爾夫貝克的墓地

現在對謝爾夫貝克的畫作和畫家身份的詮釋主要是根據早期有關她的傳記中的描述,特別是埃伊納爾·雷烏泰爾芬蘭語Einar Reuter所寫的傳記。傳記中提到謝爾夫貝克是一個脆弱和飽受痛苦的人物,由此在很多她的畫作中能得到體念。然而她的作品中也有強烈的一面,且在很多方面是和同時期的藝術發展方向緊密聯繫在一起的[1]

謝爾夫貝克葬於赫爾辛基的希耶塔涅米墓園里,墓地的位置是V7-3-6。她的哥哥是建築設計家芒努斯·謝爾夫貝克芬蘭語Magnus Schjerfbeck

作品

[編輯]

謝爾夫貝克的藝術生涯長達70年。從起初略為委婉的現實主義她轉向自然主義、略微的表現主義、及印象派風格。在創作後期她的畫作呈現簡約風格,例如在1878至1945年間的自畫像系列。

除了同時期被捧為高雅藝術的大型歷史題材的畫卷之外,謝爾夫貝克也畫一些備受法國風格影響而不被重視的題材和局部畫像。她在布列塔尼畫的具有自然主義風格的《餵小妹妹的男孩》(芬蘭語Pikkusiskoaan ruokkiva poikaa,1881)被歸類為芬蘭現代主義的開端。畫中的小孩在同時代人看來有點醜陋及畫筆太粗。同樣在同時代歐洲畫家圈看來她在布列塔尼創作的畫有點特別,那些畫比通常更為簡約,例如《大門》(芬蘭語Ovi,1884)和《圍牆上的陰影》(芬蘭語Varjo muurilla,1883),後者跟保羅·塞尚簡約風格的藝術有點相似。

《康復者》(色彩與原圖並非一致),油畫,1894年

簡約風格的繪畫方式在1880年代還未被世人所接受。謝爾夫貝克雖然對這種方式得心應手,但在一段時間內她還是放棄使用它。1880年代的後期她在康沃爾郡聖艾夫斯作畫。在那裡所畫的不是太簡約的畫作《康復者》(芬蘭語Toipilas)和《麵包房》(芬蘭語Leipomo,1887)是自然主義的明亮畫作。同期她吸取了北歐象徵主義所特有的昏暗光線和低調的色彩使用。

她的畫作在1890年代出現了新的特色,線條變得更為敏感,顏色變得更加簡約。繪畫的主題轉向親密和對內心世界的描述。總體來言,謝爾夫貝克開始轉向在1900年代逐漸形成的現代主義風格。

在1880年代後她很少旅行,但在1894年謝爾夫貝克為藝術協會準備組建的藝術複製品博物館而前往維也納和佛羅倫薩去臨摹複製一些著名的畫作。由於象徵主義的興起,意大利在當時成為芬蘭藝術家們最受歡迎的目的地。她在這期間的大型畫作包括魯奧欽皮赫泰教堂里的單幅祭壇畫(1898)和描述女人三個不同年齡段的《教會群眾》(芬蘭語Kirkkoväkeä,1895-1900)。

當她搬到許溫凱住後她沒有出過國,在1902至1917年間連赫爾辛基她都沒去過。她跟赫萊娜·韋斯特爾馬爾克芬蘭語Helena Westermarck瑪麗亞·維克芬蘭語Maria Wiik、阿達·蒂倫(Ada Thilén)等同學保持通信聯繫。她通過報刊和書籍來跟蹤藝術的發展,有時也參加一些聯合展覽。由於她母親不想請傭人,家務活限制了她用來作畫的時間。

1913年秋季開始謝爾夫貝克的畫作開始不斷展示。約斯塔·斯滕曼(Gösta Stenman)也在1917年為她舉辦了第一場個人畫展,當中有159幅畫作展出。從1915年起埃伊納爾·雷烏泰爾芬蘭語Einar Reuter也開始對她的生活產生影響。在這些時期謝爾夫貝克也開始更多地接觸到現代藝術。在赫爾辛基她看到過塞尚、保羅·高更亨利·馬蒂斯奧頓·弗里斯英語Othon Friesz等的作品。透過書籍和報紙她也開始對梵高奧諾雷·杜米埃康斯坦丁·居伊英語Constantin Guys感興趣。

在1900年代謝爾夫貝克轉向統一集中的表現手法。在20世紀初期她創作了一些基於灰色和色彩不多的樸素的畫作。看上去她有意識地朝向日本風格的美學方向發展。在她的自畫像系列和在斯滕曼的建議下對名畫做新的詮釋的畫作里能清楚地看到簡約風格。

斯滕曼也把她的畫作帶到瑞典去展出,在那兒她的畫作比在芬蘭更受歡迎。在芬蘭對她的作品的接受程度不一。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她被認為是1880年代的代表人物,而對她後期的作品的重要性慢慢地被接受。逐漸地謝爾夫貝克被視為芬蘭藝術史上備受推崇的藝術家之一,且在1990年代在北歐之外也開始對她感興趣。

謝爾夫貝克在瑞典她生命的最後幾年裡積極地創作,在這時期創作了最後幾幅自畫像系列[1]

從1878年就開始創作的自畫像系列展示了一個女人的衰老過程。藝術家的美貌漸漸逝去和衰老,但同時手法越來越強烈。在最後一張自畫像里臉龐變得不對稱,頭部變得像骷髏一樣。

在2012年發現了她的一張有重要意義的畫作。在私人收藏的一張風景畫下面發現了另外一張帆布,上面有一副完成且簽署了名字的母子背影的畫像。表面上那張畫作是1890年畫的拉塞博里的風景。這幅畫之前沒有公開展出過,而是一直在同一家族中收藏,而對底下的那張畫作也毫無知情。底下那張名為《母親和小孩》(芬蘭語Äiti ja lapsi)的畫作有謝爾夫貝克的簽名,創作年份大概為1887年[2]

推崇者

[編輯]

在初期謝爾夫貝克的作品很少得到觀眾的共鳴。然而在1913年畫廊商人約斯塔·斯滕曼看到了她的畫作的潛質,並付月工資把她聘為畫廊畫家。這對謝爾夫貝克幫忙不少。

另外一位重要的推崇者是藝術評論家、作家及畫家埃伊納爾·雷烏泰爾芬蘭語Einar Reuter,他們是在1915年認識的。雷烏泰爾直至她的生命後期是她的親密朋友和精神支柱。雷烏泰爾寫了不少有關謝爾夫貝克的文章和書籍。謝爾夫貝克給他寫了超過1100封信件或明信片。他們經常一起作畫和研究外國的藝術雜誌和書籍,互相學習和汲取。在1951年雷烏泰爾出版了謝爾夫貝克的生平傳記。

收藏家

[編輯]

謝爾夫貝克的畫作從1930年起非常暢銷。收購者當中有辛內和阿內·於倫貝里(瑞典語Signe & Ane Gyllenberg)及瑪麗-洛伊瑟和貢納爾·迪德里克森瑞典語Marie-Louise & Gunnar Didrichsen)。這兩對夫婦收藏了不少謝爾夫貝克的作品。來自赫爾辛基的醫生夫婦於里約和南尼·考尼斯托(芬蘭語Yrjö & Nanny Kaunisto)在他們生前收集了包括35幅謝爾夫貝克畫作的藏品。在於里約去世後南尼·考尼斯托在2005年根據他們的遺囑把藏品捐獻給國家藝術博物館。捐獻藏品的價值超過一千兩百萬歐元[3]

畫作

[編輯]

《康復者》(芬蘭語Toipilas)是謝爾夫貝克在1888年創作的油畫。它首次是在巴黎沙龍展覽上展出。畫面上桌子旁邊墊有軟枕的藤椅上坐着正在康復的小女孩,她手上拿着一根正在發芽的樹枝,象徵着疾病已被戰勝。這幅油畫在芬蘭非常著名和備受喜愛。在2006年芬蘭國家美術館阿黛濃美術館舉辦的「芬蘭國畫」投票當中這幅畫排名第二。

《舞鞋》(芬蘭語Tanssiaiskengät,英語:Dancing Shoes,1882年)是倍受歡迎的謝爾夫貝克作品之一。這個題材特受歡迎,以至於謝爾夫貝克就這個主題作了三幅油畫並刻制了一個版畫,正是這個版畫帶來了國際聲譽。這幅現實主義的油畫清楚地顯示了在巴黎學畫時給她帶來的影響,那時候她表達了對愛德華·馬奈埃德加·德加貝爾特·莫里索瑪麗·卡薩特的景仰。在2008年蘇富比倫敦拍賣會上拍賣出3 044 500英鎊的價格[4]

《金髮女孩》(英語:Girl with Blonde Hair,1916年)是謝爾夫貝克成熟風格的代表,它基於法國現代主義風格。在2015年蘇富比倫敦拍賣會上拍賣出869 000英鎊的價格[5]

畫廊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Riitta Konttinen. Schjerfbeck, Helene (1862 - 1946). 芬蘭文學協會(Suomalaisen Kirjallisuuden Seura). 1997-09-16 [2016-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2) (芬蘭語). 
  2. ^ Suvi Vesalainen. Tuntematon Schjerfbeck löytyi toisen maalauksen alta. 芬蘭廣播公司(Yle). 2012-09-03 [2016-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3) (芬蘭語). 
  3. ^ Ateneum sai ison Schjerfbeck-lahjoituksen. Turun Sanomat. 2005-11-10 [2016-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4) (芬蘭語). 
  4. ^ THE SCANDINAVIAN SALE - Lot 219. Sotheby's. [2016-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英語). 
  5. ^ 19TH CENTURY EUROPEAN PAINTINGS - Lot 10. Sotheby's. [2016-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