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姓氏
百家姓》第4位
1:
2:

郡望  隴西郡趙郡渤海郡

李姓是一個漢族姓氏,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亞洲最多的姓氏之一[1][2][3][4]。於中國大陸李姓是第二大姓[註 1],於香港李姓是第四大氏;於澳門李姓是第三大氏;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李姓在朝鮮半島越南也是常見姓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木子李」、「十八子李」。李姓為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5]

在中國,2016年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 李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94%,約9530萬排名第一。河南省是中國李氏的第一大省,而在四川重慶湖北湖南雲南等5個省區中李姓是當地第一大姓氏。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李氏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臺灣,李姓為第五大姓氏[6],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雲林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等。

羅馬拼音拼法

[編輯]

李姓有多種常見的羅馬拼音拼法。除國語羅馬字將李姓譯作「Lii」外,在其他的華語拼音中「Li」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

中國大陸

[編輯]

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後,現代中國大陸統一依漢語拼音譯做「Li」。

港澳

[編輯]

香港李姓主要有「Lee」、「Li」及「Lay」三種拼法,而在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

台灣

[編輯]

台灣人名中的的李姓主要有「Lee」與「Li」兩種拼法,其中又以「Lee」為較為常見的慣用拼法,如李登輝(Lee Teng-hui)。

朝鮮半島

[編輯]

大韓民國,李姓(韓語: i ?)主要譯作「Lee」,如李明博(Lee Myung-bak),其他亦有「Yi」、「I」、「Rhee」等拼法。李氏家族最有名的代表就是首爾景福宮李氏王族,外國人稱呼李氏朝鮮。在北韓,李姓(韓語: ri ?)譯作「Ri」。

越南

[編輯]

越南,李姓拼作「Lý」。

譯為李姓的英語姓氏

[編輯]

在其它亞洲國家及歐美國家存在非華人傳統姓氏之漢語拼音恰恰剛好的「Lee」的流傳於歐洲範圍內多年的歐洲姓氏。只是剛好發音跟中國傳統漢姓的「Li」發音相同符合。故大部分歐洲裔或外族歸化中文語系國家時的國籍掛上「李」這個漢字。此外,英語姓氏「Leigh」也翻譯作「李」。

中國的李姓

[編輯]

來源

[編輯]

嬴姓說

[編輯]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說

[編輯]
  • 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依此論點,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 商朝末年,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着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想逃回娘家陳國(今河南淮陽),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這一帶荒無人煙,食物難尋,但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母子二人因此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他們之後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加上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老姓說

[編輯]

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

高亨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高亨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條證據:

  1. 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2. 「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係《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3. 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4. 「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

其他說法

[編輯]

遷徙和分布演變

[編輯]

先秦到唐朝

[編輯]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其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氏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成為國中第一大姓。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福建和海南。明朝時進入台灣。

宋朝

[編輯]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占全國李姓人口的1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大約占全國李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陝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這個地方由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明朝

[編輯]

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時期,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人口減少了10%。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遭受戰亂和屠殺的群體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區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明朝時期,江西為李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李姓人口的13.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聚集於江西、山西、山東三地,這三省李姓大約占全國李姓人口的32.7%;其次分布於浙江、江蘇、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間,李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的贛蘇浙閩、華北的晉冀豫魯兩大塊李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

[編輯]

當代李姓人口已達9340多萬,為全國第二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340萬,增長18倍之多。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主要分布於河南、山東、河北、四川,這四省李姓大約占全國李姓人口的32.4%;其次分布於廣東、湖南、安徽、湖北、雲南、遼寧、江蘇、廣西、黑龍江、山西、陝西十一省區,占李姓總人口的44.6%。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占李姓總人口的10.4%。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血型特徵

[編輯]

李姓人群的血型分布:O型血占32.2%,A型血占28%,B型血占30.4%,AB型血占9.4%[7]

郡望和堂號

[編輯]

李姓郡望,以隴西李氏最為知名。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但唐朝之前,隴西李氏並非顯望,實際上以趙郡李氏為首

西山前李氏家廟

堂號趙郡隴西堂 姑臧堂 燕樓堂 渤海堂 京兆堂 河南堂 范陽堂 高麗堂。

李氏政權

[編輯]

李氏先後建立的中國地區的政權有:

其他國家政權

朝鮮李姓

[編輯]
Lee
諺文이 (리)
漢字
文觀部式I (Ri)
馬-賴式I (Ri)
括號內為朝鮮(北韓)寫法
韓國主要姓氏分佈
  金姓
  李姓
  朴姓
  崔姓
  鄭姓

리/이)是朝鮮半島(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分屬很多不同的本貫。北韓的李姓寫法為

朝鮮半島的李姓源於漢族李姓,其漢字表記亦與中文李姓相同,英語譯作Lee。在南韓,李姓因頭音法則讀音有如英語中的EIPA: [iː]),故此偶而有Yi的羅馬化寫法;在北韓,其讀音近似LeeIPA: [liː])。

分佈

[編輯]

據2000年大韓民國政府統計,全國李氏人口最少679萬人,為韓國各姓氏中第二位,僅次於金姓。全球朝鮮族人口15%是李姓。

本貫

[編輯]

越南李姓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根據2019年1月中國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對2018年底全國戶籍人口的最新統計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主編袁義達、副主編邱家儒,著者袁義達、邱家儒、張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561754429
  2. ^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上)[永久失效連結],袁義達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561754412
  3. ^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永久失效連結],袁義達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561754429
  4. ^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下)[永久失效連結],袁義達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561756676
  5. ^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
  6. ^ 陳林黃張李分列台灣五大姓 - 香港文匯報. paper.wenweipo.com. [2014-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1). 
  7. ^ 袁義達, 邱家儒主編. 中国四百大姓(上).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3. ISBN 9787210054610.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百家姓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李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