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廣陽雜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廣陽雜記劉獻廷隨手札錄之作,是一部內容廣泛的筆記,共五卷。

劉獻廷「自象緯、傳歷以及邊塞關要、財賦、軍器之屬,旁而歧黃者流以及釋道之言,無不留心,深惡雕蟲之技」,尤長於「聲音之道」,萬斯同推薦他參與明史館事,參與增訂《明史·歷志》稿,又參與編修《大清一統志》。劉獻廷去世後,弟子黃宗夏(黃日瑚)輯錄其遺著,作者別號廣陽子,故名為《廣陽雜記》。

《廣陽雜記》舊題「門人黃日瑚輯」者,皆刪本。德清戴子高藏有足本,五卷,較刪本多十之四。書中也有黃宗夏按語。卷首附全祖望撰《劉繼莊傳》及王源撰《劉處士墓表》,清末刊本書尾有潘祖蔭跋。全書不分類編次,隨手札錄,約十五萬四千字,內容廣博。所記明清宮廷掌故、歷代典制、兵餉軍制、邊塞戰事、賦稅貨幣、山川要略、人物小傳、詩文評介、音韻訓詁、象緯律歷、書畫醫藥、自然變故、民俗民性、版本源流、地理名物、各地軼事異聞等。

在地理方面,批評了方志類著作以羅列事實為主,缺乏原因和規律探討的地理現象記述方式,指出方輿之書不能只對疆域、建置沿革、古蹟、城邑等「人事」和物候、水文等自然現象有所論述記錄,而且強調地理學要闡述「天地之故」,即地理環境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提出了改造方輿之說的系統主張。對一地經緯度位置、物候、變化、地形、氣候、水利、物產、方言等重要地理要素及其在方輿之學中的意義和作用進行了系統論述。其論水利,說西北是二帝三王舊部,非無水之地,實乃有水而未被利用,反而成害。力主興修西北水利,認為是經理天下的要務。細考南北氣候差異,民性風俗尚好,諸方山水向背分合,名勝古蹟所在,都按籍列舉。

書中也有一些有關文學的資料。如卷一記文人祁班孫軼事,卷三記陳五簋詩,卷四記崔免床詩。

書中以收錄人物傳記豐富。其記載明代佚事及清初官制,如《明初軍制》《康熙二十四年征羅剎》《台灣風俗》《長沙至江西路程》《王輔臣》《紫庭論詩》《韻譜》《康熙十八歲七月二十八日已時地震》等條描寫生動、明晰詳實,考據論述較為精詳。於明清史事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是研究清初歷史的重要資料。如有關南明永曆朝軼聞遺事、清代世爵制度、八旗編制、八旗兵餉、每旗官員人數、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林興珠率福建藤牌兵參加雅克薩之戰、康熙間全國的賦稅徵收及財政支出情況記載尤詳。

劉獻廷悉心治經世之學,也是研究劉獻廷及清初經世致用思潮的重要史料。書中說「余觀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戲者,此性天中之《》與《》也,未有不看小說、聽說書者,此性天中之《》與《春秋》也,未有不信占卜、祀鬼神者,此性天中之《》與《》也」,「夫今之儒者之心,為芻狗所塞也久矣」,以通俗文藝比儒家六經,抨擊陋儒誤人。

此書開始僅有抄本傳世,晚清才有刊本。光緒五年(1879年)王灝輯刊《畿輔叢書》、光緒年間潘祖蔭輯刊《功順堂叢書》都有收錄。民國年間有《清代筆記叢刊》本,《筆記小說大觀》本,《國粹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商務印書館鉛印本。1957年中華書局出版汪北平、夏志和標點本,1985年重印。

參考文獻

[編輯]
  • 《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
  • 《世界百科著作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