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平洋板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平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
類型主要板塊
大概面積103,300,000平方公里(39,900,000平方英里)[1]
移動方向1西北方
移動速度156—102公釐(2.2—4.0英寸)/1年
涵蓋範圍下加利福尼亞州夏威夷紐西蘭太平洋
1相對於非洲板塊
alt=太平洋板塊(PA)及其鄰近板塊的邊界構造   張裂型板塊邊界   聚合型板塊邊界   錯動型板塊邊界 隱沒帶  Alps  造山帶 30→ 相對於非洲板塊的移動速度(mm/Y)
太平洋板塊(PA)及其鄰近板塊的邊界構造

隱沒帶
 Alps  造山帶 30→ 相對於非洲板塊的移動速度(mm/Y

太平洋板塊是一塊海洋地殼板塊,大部分位於太平洋海面下。它是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1968年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之一,自提出以來,其範圍基本沒有大的變動。

太平洋板塊的東北面與探險家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以及戈爾達板塊之間具有張裂型板塊邊界,分別形成探險家海嶺胡安·德富卡海嶺戈爾達海嶺。中部東面與北美洲板塊之間沿著聖安地列斯斷層形成轉換邊界,並與里維拉板塊科科斯板塊形成張裂型邊界。東南面則與納斯卡板塊形成張裂型邊界,即東太平洋海隆。探險家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戈爾達板塊、里維拉板塊、科科斯板塊和納斯卡板塊都是古法拉龍板塊的殘餘。

南面與南極板塊之間也是張裂型邊界,形成太平洋-南極洋脊(Pacific-Antarctic Ridge)

西面與歐亞板塊之間存在聚合型板塊邊界,其中靠北方的一邊沉入隱沒於歐亞板塊之下,中間部分則與菲律賓板塊形成馬里亞納海溝。西南面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印澳板塊)形成複雜但主要為聚合型的邊界,並於紐西蘭北方潛沒於印澳板塊之下,兩者之間造成了一個轉換邊界,形成Alpine斷層。更往南一點,則是印澳板塊沉入太平洋板塊下方。

北面沉入北美板塊,為聚合型邊界,並形成阿留申海溝與鄰近的阿留申群島

太平洋板塊內部存在許多的熱點,大部分太平洋島嶼都是由這些熱點形成的。其中最有名、研究最充分的熱點形成了夏威夷-天皇海山鏈

參考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