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坎寧
The Rt Hon. George Canning 喬治·坎寧閣下 | |
---|---|
聯合王國首相 | |
任期 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 |
前任 | 利物浦伯爵 |
繼任 | 戈德里奇子爵 |
財政大臣 | |
任期 1827年1月31日—1827年4月20日 | |
前任 | 腓特烈·約翰·羅賓遜 |
繼任 | 約翰·查爾斯·赫雷斯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770年4月11日 英國倫敦瑪麗勒本 |
逝世 | 1827年8月8日 英國英格蘭米德爾塞克斯奇西克 | (57歲)
墓地 | 西敏寺 |
政黨 | 托利黨 |
配偶 | 瓊·司各脫 (Joan Scott) |
喬治·坎寧(英語:George Canning,1770年4月11日—1827年8月8日),英國政治家,外相,曾短暫出任英國首相。
生平
[編輯]早年生涯
[編輯]坎寧的先世居於英格蘭,但在十七世紀初移居到愛爾蘭。至於坎寧則生於倫敦,父親是一位貧窮的紳士,為了償還債務,而變賣了家族的宅第和繼承得來的遺產,並在坎寧一歲的時候撒手人寰。坎寧的母親,在丈夫去世後去了當舞台演員,在當時的社會來說,並不是一項尊貴和受人尊敬的行業。
坎寧年幼時便顯露出非凡的才華和天份,加上母親又再婚,因此,在家庭的朋友說服下,坎寧的一位非常富有的叔父,斯特拉福·坎寧(Stratford Canning),成為了他的監護人,除了定期提供他生活費,又供養他上學讀書。坎寧在1781年轉讀伊頓公學,後在1787年入讀牛津大學的基督教堂學院。在大學裡,他是十分活躍的份子,隨了負責編輯學校的雜誌,又組織了辯論會,是一位十分出色的辯論者。另外,他在大學和不少人結成了好朋友,例如有利物浦勳爵、格蘭維爾·勒文森-古爾和約翰·胡卡姆·弗里爾等等。坎寧在1791年夏天取得文學士學位,翌年取得律師資格,並在1794年7月6日成為文學碩士,但他真正的志願是當政治家。
政治生涯
[編輯]斯特拉福·坎寧是輝格黨的支持者,所以早在1780年代,他便介紹坎寧給查爾斯·詹姆斯·福克斯、埃德蒙·伯克和理查·布林斯里·謝里敦(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等輝格黨員認識(其中謝里敦和坎寧更結成了畢生好友)。可是,坎寧清貧的家境與微薄的財力,顯得他在輝格黨的政治前途非常暗淡,因為輝格黨的領袖們,都是一些抗衡君主的富有貴族和地主。再者,當1790年代初爆發了激進的法國大革命以後,坎寧變得更為保守。
坎寧在真正涉足政治的時候,他選擇了保皇的托利黨,並得到領袖小皮特的賞識。在小皮特的協助下,坎寧在1793年成為下議院議員,代表懷特島的紐敦,但事實上,那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選區。在1796年,他轉為代表另一個有名無實的選區,白金漢郡的文多弗(Wendover)。
政治作風
[編輯]坎寧是一位出色的演說家和作家,這使他很快便受到英國政壇的注意。他在下議院所發表的演說,更為小皮特的支持者注入一種前所未有的張力。總言之,他的才華使他在小皮特的派系中漸具影響力,除了影響小皮特政府的政策,更使他在後來成功加入內閣。
另一方面,坎寧不止於在國會發表演說,也在英國各地巡迴演講,進行競選活動,這在當時來說,是一種新嘗試。
憑藉著自己的魅力和許下的諾言,坎寧很快便有一批忠於他的支持者(即後世所指的坎寧派,Canningites)。可是,坎寧也是一位自負與武斷的人,常把一些有才華的潛在支持者拒諸門外。
出任公職
[編輯]在1795年11月2日,坎寧獲聘任為外務次官(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任內,他是小皮特的忠實支持者,結果時常和輝格黨的外相格倫維爾勳爵發生爭執,最後他在1799年4月1日辭職。
1799年,坎寧出任管理委員會專員,又在1800年改任軍隊主計長(Paymaster of the Forces)。小皮特在1801年辭任首相,坎寧也一同辭職,成為反對黨的一方。當小皮特在1804年重任首相時,坎寧獲委員為海軍財務主管(Treasurer of the Navy)。
小皮特在1806年初逝世,坎寧也隨之離開政府,可是在翌年,他獲新首相波特蘭公爵聘任為外務大臣,主理有關拿破崙戰爭的對外事務,期間,他更成功在哥本哈根部署,以計謀擊退拿破崙的軍隊。
與卡蘇里決鬥
[編輯]在1809年,坎寧與政府陷入了內部紛爭,並曾轟動一時。當時,坎寧與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卡蘇里勳爵,在調動軍隊的問題上發生不和,坎寧曾承諾葡萄牙,會儘早發兵援助,但卡蘇里卻把軍隊調往荷蘭。結果政府因兩人的紛爭而瀕臨癱瘓。首相波特蘭公爵由於身體欠佳,無力作出調停,亦無法有效繼續領導政府。於是,坎寧威脅波特蘭公爵,如果不以韋爾斯利勳爵(Lord Wellesley)取代卡蘇里勳爵,他將會請辭。波特蘭公爵最後答應了坎寧的要求,並將兩人間的協議保密。
卡蘇里在1809年9月得悉兩人之間的協議,除了感到十分憤怒,又要求補償。他之後更挑戰坎寧,進行決鬥。兩人間的決鬥在1809年9月21日舉行,由於坎寧從未開過手槍,結果他在決鬥中沒有命中卡斯爾雷,卡蘇里則射傷了坎寧的大腿。事件公開以後,輿論對兩名內閣成員訴諸武力解決不和,感到震驚和憤慨。隨後,波特蘭公爵因健康狀況惡化而辭去首相一職,坎寧遂向英皇喬治三世自薦出任首相,但喬治三世卻選擇了斯賓塞·珀西瓦爾。坎寧唯有再次離開政府,而令他安慰的是,卡蘇里也選擇辭職。
重返政府
[編輯]珀西瓦爾在1812年被刺殺身亡後,繼任的首相利物浦勳爵,再次委任坎寧為外務大臣。但是,坎寧卻希望同時出掌下議院領袖一職,又不願和卡蘇里共仕政府,所以拒絕了邀請。1814年,坎寧成為英國駐葡萄牙大使,並於一年後返國。返國後,利物浦勳爵再次邀請坎寧加入內閣,結果他在1816年成為管理委員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Control)。
坎寧在1820年又一次宣佈請辭,原因是不滿卡羅琳皇后得到的安置安排(卡羅琳皇后是喬治四世的髮妻,但兩人的關係早已疏離),而他與卡羅琳又是私低下的密友,並曾有過一段緋聞。
再次重返政府
[編輯]在1822年,當時已晉為倫敦德里侯爵(Marquess of Londonderry)的卡蘇里自殺身亡,於是坎寧接任卡蘇里出任外務大臣和下議院領袖。在第二次出掌外相期間,他除了退出了會議制度,又企圖拉攏美國總統門羅,發表重新執行光榮孤立的宣言。另外,坎寧成功使南美洲獨立國家擺脫法國的影響,並積極支持廢除奴隸貿易。
首相與死亡
[編輯]利物浦勳爵在1827年退任首相一職,並在三名候選人,威靈頓公爵、羅伯特·皮爾從男爵和坎寧中,選擇了坎寧。結果,另外兩名候選人均不願在坎寧的政府供職,同時間,利物浦勳爵的五名內閣官員,和40名初級官員也不願追隨坎寧,組成新政府。在當時,托利黨已出現了嚴重分裂,分成了「高級托利派」(High Tories,又稱極端份子,即Ultras)和溫和派,當中,只有溫和派(坎寧派)支持坎寧。坎寧發現自己難以組成政府,便唯有邀請輝格黨成員加入政府,其中包括蘭斯多恩勳爵(Lord Lansdowne)等人。雖然坎寧反對國會改革,而輝格黨則支持改革,但他們仍然能夠達成協議,在新政府不討論有關國會改革的議題。
坎寧雖然能成功組閣,但他的身體狀況卻每況愈下,最後在1827年8月8日逝世於奇西克(巧合的是,福克斯於21年前在同一所房間逝世),死於任內,享年57歲。坎寧在任首相只有119日,是彼時任期最短的英國首相,此記錄於195年後才被莉茲·特拉斯由45日打破紀錄。他死後被安葬於西敏寺。
影響與評價
[編輯]坎寧時常被後世評為「失去的領袖」(lost leader),而且有不少人推測,假如坎寧沒有早逝,英國將會有甚麼光明景象。在現實中,坎寧死後,溫和派托利黨和輝格黨組成的政府在戈德里奇勳爵帶領下,最終在1828年初垮台,並由威靈頓公爵接任首相。威靈頓公爵的內閣,最初也有一些坎寧派加入,但不久以後便悉數被「高級托利派」所取代。結果,不少坎寧派的成員轉投輝格黨,但卻在後來的選舉被托利黨痛擊。不少歷史學家認為,1827年的托利黨分裂,使托利黨在1830年代出現變革,漸漸演進為今日的保守黨。因此,對於坎寧沒有早逝的假設,至今仍眾說紛紜。
一些後世重要的保守黨黨員,如本傑明·迪斯雷利,卻視坎寧為自由的一國保守主義(One Nation Conservatism)的先驅者,相反,羅伯特·皮爾從男爵則遭受他的批評。
羅里·謬爾(Rory Muir)形容坎寧為「最卓越輝煌和多彩多姿的部長,而且肯定是這個時代的政府中最偉大的演說家。他是機智、戲謔的人,並對自己的能力擁有無比信心,這樣的能力也大大啟發了眾人,被啟發者包含喜歡他、不喜歡他或不信任他的人……他是一個熱情、積極、堅定的人,不管他著手甚麼工作,他都竭盡心力必要完成,這是他的強項,也是他的弱點……他是政府中最有才幹能力的部長。」[1]
家庭
[編輯]坎寧在1800年7月8日迎娶瓊·司各脫(Joan Scott,1776年—1837年,後來成為第一代坎寧女子爵,即1st Viscountess Canning),並由約翰·胡卡姆·弗里爾和小皮特作見證。
喬治與瓊·坎寧有四名子女:
- 喬治·查爾斯·坎寧(George Charles Canning;1801年—1820年),死於肺結核。
- 威廉·皮特·坎寧(William Pitt Canning;1802年—1828年),在葡萄牙馬德拉溺斃。
- 哈里特·坎寧(Harriet Canning;1804年—1876年),嫁給第一代克蘭里卡德侯爵(1st Marquess of Clanricarde)
- 查爾斯·坎寧(日後成為第二代坎寧子爵和第一代坎寧伯爵;1812年—1862年)。
雜記
[編輯]坎寧是少有的知名政客,公開使用「托利黨」(Tory)這個名詞,而這個名在1790年代用來指小皮特的支持者。後來在1824年,坎寧也是其中一位首先用「保守黨」(Conservative)來稱呼自己的政客。
為了紀念坎寧在希臘獨立戰爭所作的努力,雅典市中心其中一個廣場以他的名字命名(Πλατεία Κάνιγγος)。
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地下鐵路「D線」的其中一個車站,原本以坎寧命名,但在1973年遭當時的總統胡安·裴隆下令改名。
坎寧的名被使用在牛津坎寧會(Oxford Canning Club)上。
在倫敦東南部有一所喬治·坎寧酒吧(George Canning)。
在西澳大利亞州,也有不少地方紀念坎寧,如坎寧河(Canning River)、坎寧頓(Cannington)、坎寧谷(Canning Vale)和柏斯內的坎寧市等。
坎寧內閣,1827年4月—1827年8月
[編輯]- 喬治·坎寧:第一財政大臣、財政大臣及下議院領袖
- 林得赫斯特勳爵:大法官
- 哈洛比勳爵:樞密院議長
- 波特蘭公爵:掌璽大臣
- 威廉·斯特奇斯·伯恩:內務大臣
- 杜德里勳爵:外務大臣
- 戈德里奇勳爵,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及上議院領袖
- 威廉·赫斯基森:貿易委員會主席及海軍財務主管
- 查爾斯·威廉斯-溫恩:管理委員會主席
- 貝克斯利勳爵: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
- 帕爾姆斯頓勳爵:駐陸軍部大臣
- 蘭斯多恩勳爵:不管部大臣
變動
[編輯]- 1827年5月,林業及林森第一專員卡萊爾勳爵加入內閣。
- 1827年7月,波特蘭公爵改任不管部大臣,其原職由卡萊爾勳爵接替。W·S·伯恩則出任林業及林森第一專員,並由蘭多斯恩勳爵接任伯恩,出任內務大臣一職。皇家鑄幣局局長喬治·特尼(George Tierney)則晉身內閣。
備註
[編輯]- ^ Rory Muir, Britain and the Defeat of Napoleo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10, p. 59, p. 77.
參考書目
[編輯]- Dixon, Peter. George Canning: Politician and Statesman. New York : Mason/Charter, 1976.
官銜 | ||
---|---|---|
前任者: 杜德里·賴德爾與湯瑪斯·斯蒂爾 |
軍隊主計長(與湯瑪斯·斯蒂爾一同出掌) 1800年–1801年 |
繼任者: 湯瑪斯·斯蒂爾與格蘭巴韋勳爵 |
前任者: 喬治·特尼 |
海軍財務主管 1804年–1806年 |
繼任者: 理查·布林斯里·謝里敦 |
前任者: 霍威克子爵 |
外務大臣 1807年–1809年 |
繼任者: 巴瑟斯特伯爵 |
前任者: 白金漢郡伯爵 |
管理委員會主席 1816年–1821年 |
繼任者: 查爾斯·巴瑟斯特 |
前任者: 倫敦德里侯爵 |
下議院領袖 1822年–1827年 |
繼任者: 威廉·赫斯基森 |
外務大臣 1822年–1827年 |
繼任者: 杜德里與沃德子爵 | |
前任者: 腓特烈·約翰·羅賓遜 |
財政大臣 1827年 |
繼任者: 約翰·查爾斯·赫雷斯 |
前任者: 利物浦伯爵 |
英國首相 1827年 |
繼任者: 戈德里奇子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