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付額
共付額(英文copayment或copay,中國醫保稱自付)是一種固定金額,由患者在接受保險覆蓋的服務之時,支付給醫療衛生提供者的費用。這種條款登載在保險單中,在患者每次獲得醫療服務時自行支付。從技術上而言,這是一種共同保險形式,但是在醫療保險中共同保險的定義是,當費用金額已經超過自負額的時候,受保人就超過的部分需要分攤的百分比,共同保險必須在保險公司做支付前就要支付。共付額的支付通常不會構成保單中自付費用的最高限額的一部分,而共同保險付款則會計入自付費用的最高限額。[1]
保險公司利用共付額來分擔醫療費用,以防止道德風險。這種費用可能僅為實際醫療服務費用的一小部分,但有阻止人們尋求不必要的醫療照顧(例如,感染普通感冒就去看病)的目的。在價格低於市場出清(市場機制導致供給與需求趨於平衡)水準的醫療系統中,等待名單就成為一種用來為醫療衛生資源做配給的工具(請參考醫療衛生配給),[2]共付額可用來降低由等待名單而產生的社會福利成本。[3] 但是共付額也可能會促使人們不願尋求必要的醫療服務,較高的共付額可能會導致患者無法使用基本的醫療服務和處方藥,結果被保險人因為無法支付較高的共付額,實際上等於沒有保險覆蓋。因此,有一種平衡需要達成:共付額夠高,可以阻止不必要的費用支出,但又要夠低,不會讓保險等於無用。
德國
[編輯]為防止不必要的醫療照顧和控制成本,德國醫療衛生系統在1990年代後期引入共付額的做法。例如,由 Techniker Krankenkasse保險公司[4]承保的 18歲以上的會員,在使用某些藥物、治療方法、以及諸如物理治療和助聽器之類的器械,需要支付共付額,最高不超過家庭年總收入的2%。對於慢性病患者,包括共同居住的受撫養者,共同付款限額則為家庭年總收入的1%。近年來,德國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數從14天減少到9天,但仍超過美國的平均住院日數(5到6天)。[5][6]造成差異的部分原因是醫院費用的報銷主要取決於住院天數,而不在療程或者患者的診治。藥品成本大幅增加,從1991年到2005年的期間增加近60%。縱然德國試圖對於成本作控制,但整體醫療衛生支出在2005年上升,達到GDP的10.7%,雖然與其他西歐國家相當,但仍大幅低於美國的水準(當年約佔GDP的16%) 。[7] 但是,在IZA國際勞動市場研究所(研究所德文原名Forschungsinstitut zur Zukunft der Arbeit)所做的研究,顯示共付額制度無法減少看病率之後,德國聯邦議院於2012年將這項做法取消。
處方藥
[編輯]私營醫療保險公司把它們覆蓋的藥物分級(tiers),通常級數低的藥物價格會比級數高的要低,這些保險公司對非通用名藥物(也稱品牌藥)的共付額百分比的設定,會高過通用名藥物(也稱為學名藥)[8]。有時,如果非學名藥的價格降低後,保險公司會同意將它歸類為和學名藥一樣的共付額(例如辛伐他汀即為一例)。製藥公司由於有專利,可把藥物作為品牌藥,鎖定很長一段時間(通常為20年或者更長)。但是在臨床前和臨床研究中,有大部分的鎖定時間會被耗用掉。[9]
為了緩解品牌藥的高共付額成本,一些製藥公司會提供優惠券或短期共付額補貼計劃給患者,有效期從兩個月到十二個月。此後,如果患者仍在服用同樣的品牌藥,則製藥公司可能會把補貼刪除,並要求支付共付額的全額。如果沒有類似的藥物可替代時,患者將被"鎖定"服用這些具有高共付費用的藥物,或者患者只得不服用,等待不治療的後果發生。
共付額的影響
[編輯]藥品的共付額,還會對慢性病(如慢性心臟衰竭、[10]慢性阻塞性肺病)、乳癌[11]和哮喘[12]的必要和適當用藥的減少有關聯。在2007年的一項整合分析中,智庫蘭德公司研究人員所得的結論是,較高的共付額與較低的藥療頻率、使用者的不按時用藥、以及經常中斷治療,都有關聯。[13]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Benefits update. 2006 medical pla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payments, coinsurance, and deductibl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08.
- ^ Lindsay, Cotton M. and Bernard Feigenbaum (1984) 'Rationing by waiting lis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4(3): 404-17.
- ^ 存档副本.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8).
- ^ 存档副本. [2016-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 ^ Germany: Health reform triggers sharp drop in number of hospitals. Allianz. 25 July 2005 [November 1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 ^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by Diagnostic Category – United States, 200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ovember 1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 ^ Borger C, Smith S, Truffer C, et al. Health spending projections through 2015: changes on the horizon. Health Aff (Millwood). 2006, 25 (2): w61–73. PMID 16495287. doi:10.1377/hlthaff.25.w61 .
- ^ What to know about Medicare and generic tier medication#What are the tiers?. MedicalNewsToday. 20 Cotober 2020 [13 March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 ^ Schacht, Wendy H. and Thomas, John R. Patent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 Examination of the Drug Price Competition and Patent Term Restoration Act of 1984("The Hatch-Waxman Act")[1] Retrieved December 1, 2014.
- ^ Cole, J Alexander; Norman, Heather. Drug copayment and adherenc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effect on cost and outcomes. Pharmacotherapy. August 2006, 26 (8) [13 March 2021]. doi:10.1592/phco.26.8.11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 ^ Neugut, Alfred I; Subar, Milayna. Association between prescription co-payment amount and compliance with adjuvant hormonal therapy in women w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23 May 2011 [13 March 2021]. doi:10.1200/JCO.2010.33.31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 ^ Dormuth CR, et al. Impact of two sequential drug cost-sharing policies on the use of inhaled medications in older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r asthma. Clin Ther 2006;28:964-78; discussion 962-3.
- ^ Goldman DP, Joyce GF, Zheng Y. Prescription drug cost sharing: associations with medication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and spending and healt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AMA 2007;298: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