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秦汉服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穿复原襜褕(左一)、绕襟袍的西汉着衣俑

秦汉服饰是指秦代汉代的服饰。秦汉服饰制度基本承袭周朝制度,贵族服饰以上下连裳的深衣制为主,以腰带固定。衣领部分多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现代又称三重衣

一般服装

[编辑]
今人想像并复原的汉代三重衣男子

曲裾袍

[编辑]

秦代至西汉早期沿袭战国时代楚国流行的曲裾袍,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像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直裾袍

[编辑]
穿直裾袍的汉代侍女俑

直裾袍又称襜褕,男女均可穿著。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当时有裆裤子尚未普及,大部份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袍。以后,随著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袍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襦裙

[编辑]
东汉襦裙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秦代至西汉时期,由于深衣的在上层社会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贵族妇女逐渐减少。但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平民妇女穿著襦裙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下方有襕,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这套服饰在出土时已经粉化。左图展示的襦裙样式,即根据该墓发掘时的形像记录复原绘制而成。采用的纹样,主要依据新疆民丰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豹首纹锦”等。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末民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著最初的样式。

礼服

[编辑]

秦汉时期的男子礼服基本样式,以大袖上衣下裳为多,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中衣。文吏穿著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冕服

[编辑]

冕冠,是古代帝王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玉,名叫珫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

军服

[编辑]
秦代石铠甲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至今铠甲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

将官铠甲

[编辑]

铠甲按形制分为四形,其四形为护胸腹形、铠甲形、骑兵步兵甲、驭手专用甲等四类。胸腹形铠甲形制比较特殊,只有胸腹部分有甲片,甲片周围有一道宽边。肩部和背部都无甲片,背后用交叉斜带与身前甲衣系结相连。带面上还残留有彩色的图案花纹,似乎是一种低级官员的装束。

秦代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铠甲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西汉时期的将官铠甲形制,主要用于。甲身采用鱼鳞状的小甲片编成,共有十四五排。腰带以下部位及披膊,仍用札甲,以便于活动。

兵士铠甲

[编辑]

兵士铠甲仅在胸背部分缀以甲片。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连,另在腋下也有带子相连。采用的甲片均呈长方型,前后各三排,最高一排用六片,下面两排各八片。这种甲片的实物,近年在内蒙古地区曾有出土。通过实物,可知这种铠甲的编组材料,主要是用麻绳和皮条,由于这类铠甲比较轻便,下长仅至部,所以多用于骑士。咸阳杨家湾出土的骑兵俑中,几乎都穿这种铠甲。

时代演变

[编辑]

汉朝

[编辑]

汉朝服饰,又称汉服[1]长物志》有:“至于蝉冠朱衣,方心曲领,玉珮朱履之为汉服也,幞头大袍之为隋服也,纱帽圆领之为唐服也,檐帽襕衫,申衣幅巾之为宋服也,巾环襈领,帽子系腰之为金元服也,方巾团领之为国朝服也。”在汉初至武帝的七十年间,汉服主要沿袭战国秦代的风格,武帝之后则呈现丰富多样、宽博飘逸的形态。[2]

汉初至武帝

[编辑]
复原的汉初单绕曲裾袍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尚在恢复中,高帝惠帝等信奉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因此服饰承袭多于革新,流行曲裾袍,衣襟反复缠绕,下裳窄小。冠制收敛,仅约顶发,平民戴巾,官吏等级无冠式区别。服饰材料以罗、纨、琪、缟为主,织锦纹样简单,刺绣则较多变。[2][3]

由于刘邦萧何韩信等人均出生于楚地,所以汉初服饰深受楚风影响。这一阶段的服饰风格分为“楚服”与“汉服”,均是汉文帝时汉人穿著的服饰。[4][5],名称见于马王堆三号墓《竹简遣册》:“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河间舞者四人。郑舞者四人。楚歌者四人。”。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木服饰,衣体厚重,整齐统一,体现秦文化的拘谨风格,而绣文彩绘、宽缘大边,则是受楚文化的浪漫风格影响。楚服饰文采华丽,而秦服饰尚黑,色彩单一,形制谨饬。刘氏冠也反映出这一点。[2][3]

武帝至汉末

[编辑]
穿袍、戴小冠的东汉贵族男子

汉武帝推行“易服色”,他在长安设立东、西织市,设三服官监督服饰生产。染织刺绣技术迅速改进,由是服饰风格逐渐打破以黑、红为主的基调,大量使用锦、丝绸等材料,纹样也更加丰富。新疆民丰出土的锦袍上,绣有动物、云气、山岳和万事如意的字样。[2]

这时期,原来的曲裾式袍服流行下裳正裁(当代称直裾式),造型宽肥,袖口放开。冠包裹头部,且身份区别受到重视,平民和低级官员戴帻,高官加冠,冠的地位一跃而上,样式也空前丰富,如进贤冠却敌冠通天冠等。女子头饰也层出不穷,如步摇等,同时衣裾长曳身后,燕尾缀出飘带,呈现繁复华美的特点。[2][5]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华梅; 张灏. 漢服審美·序.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1–2. 
  2. ^ 2.0 2.1 2.2 2.3 2.4 张灏. 漢服審美.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1–31. 
  3. ^ 3.0 3.1 王珺英. 論楚文化對漢初服飾之影響.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5年, (10): 62-71. 
  4. ^ 裘锡圭; 湖南省博物馆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六. 中华书局(大陆). 2014年: 231-233. 
  5. ^ 5.0 5.1 李芽; 王立晴. 装束复原展示秀及学术讲座. 2017年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