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馀涅槃 (大乘佛教)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无馀涅槃,佛教术语,是指阿罗汉、辟支佛灭尽五阴十八界后,不再受后有,亦即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本期之寿命结束后,灭尽五阴十八界只剩本际独处之状态,因灭尽无馀又称“无馀涅槃界”。[1]
二乘入无馀涅槃
[编辑]二乘声闻人之所学在于解脱于三界六道轮回,《长阿含经》:“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2]所以证得声闻四果的阿罗汉们在佛陀应身示现入灭后,那些不回心大乘的阿罗汉一个个就入无馀涅槃去了。
- 只有阿罗汉可以般涅槃,其馀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必须继续修四念处修到证阿罗汉果才可般涅槃。《长阿含经》:“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其次。行浅者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此。其次。三结尽。薄淫、怒、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槃。其次。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道。极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诸弟子不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灭度。”
- 依于证果之层次差别,般涅槃之时节因缘也有所不同。《长阿含经》:“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3][4][5]
菩萨证无馀涅槃
[编辑]所谓“证”得,系指有得,如是有得,必能了知所证为何,依于意识心来说证得。[6]阿罗汉入涅槃,方便说证涅槃。因为涅槃之境界为本际也就是真心如来藏之境界,阿罗汉在舍寿后灭尽五阴十八界入无馀涅槃,只剩如来藏独处之境界[7]。因为灭尽无馀,意识心也已随十八界灭而灭,不复现行,如来藏又不在六尘上作了别[8],如何说证得涅槃?菩萨在大乘佛法中,精勤修集福德庄严,智慧庄严,悟佛知见,证得真实心如来藏,现观万法皆由此出,不灭五阴十八界而实证涅槃本际[9],也因为如此才可说是证涅槃。也只有菩萨可以不灭五阴十八界而能证得涅槃,如实的观察,如实的证知实际理地的内涵。菩萨不入涅槃而证得涅槃,有别于阿罗汉入了无馀涅盘却未证知涅槃之真实内涵,此即不共二乘的大乘殊胜妙法。
佛菩提与涅槃
[编辑]要圆满佛菩提需要于三大阿僧衹劫中行菩萨道,不断的利乐众生、摄受佛土,这是不共二乘声闻的[10]。因此大乘佛法是需由菩萨来住持与弘扬的,所以菩萨不取证无馀涅槃。不但菩萨需得住持大乘佛法,连二乘解脱道也需菩萨来传承延续。因二乘无学阿罗汉们尽此一身不受后有故,所以二乘解脱道也须由永不入无馀涅槃的菩萨来住持。菩萨在入初地时已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已有能力取证慧解脱阿罗汉果,在寿终时也有能力入无馀涅槃,但是因大愿故留惑润生,不取涅槃,复又勇发十无尽愿[11],世世常行菩萨道。菩萨在七住位时已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入初地,于八识心王一一亲证,领受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法、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成通达位菩萨。因为如此才说二乘声闻证涅槃为方便说,而真实证得涅槃,知涅槃实际内涵者唯有菩萨。
偈
[编辑]齐何泉止息。于何迳不通。世间诸苦乐。何处无馀灭。若于是处所。眼耳及与鼻。齐此泉止息。于斯迳不通。世间诸苦乐。是处无馀灭。[12]
漏尽心解脱。任持最后身。名有馀涅槃。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馀涅槃。众戏论皆息。此二涅槃界。最上无等伦。谓现法当来。寂静常安乐。[13]
参考文献
[编辑]- ^ 《增壹阿含经》卷7:“彼云何名为无馀涅槃界。如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馀涅槃界。”(CBETA, T02, no、 125, p、 579, a17-21)
- ^ 《长阿含经》卷2:“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CBETA, T01, no、 1, p、 12, a20-24)
- ^ 《长阿含经》卷12:“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CBETA, T01, no、 1, p、 75, a28-b3)
- ^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53:“五现法般涅槃。此间下种者。谓在欲界入正性离生。此间究竟者谓在欲界得诸漏尽。有五补特伽罗。此间下种彼间究竟。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无行般涅槃。五上流般涅槃。此间下种者。谓在欲界入正性离生。彼间究竟者。谓在色无色界得诸漏尽。”(CBETA, T27, no、 1545, p、 277, b2-8)
- ^ 《阿毘达磨发智论》卷18:“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答一切摄五。非五摄一切。不摄何等。谓现法般涅槃。及往无色不还。中般涅槃。生般涅槃。何者为胜。答若住等断。则中般涅槃为胜。若生般涅槃断结多。则彼为胜。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何者为胜。答若住等断。则中般涅槃为胜。若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断结多。则彼为胜。如是生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有行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何者为胜。答若住等断。则生般涅槃等为胜。若有行般涅槃等。断结多。则彼为胜。”(CBETA, T26, no、 1544, p、 1017, c1-13)
- ^ 《大智度论》卷90:“以是智慧断一切结使烦恼入无馀涅槃。是世俗法非第一实义。何以故。空中无有灭亦无使灭者。诸法毕竟空即是涅槃。”(CBETA, T25, no、 1509, p、 693, a27-29)
-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1:“离欲寂灭者。离三界爱欲入无馀涅槃也。息灭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自相共相自共相。即总别相也。外不坏相如实知者。谓声闻不能如实了知生死相即涅槃相。”(CBETA, T39, no、 1789, p、 359, b4-8)
- ^ 《维摩诘所说经》卷1:“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CBETA, T14, no、 475, p、 542, c2)
- ^ 《成唯识论》卷3:“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流转法令诸有情流转生死。虽惑业生皆是流转。而趣是果胜故偏说。或诸趣言通能所趣。诸趣资具亦得趣名。诸惑业生皆依此识。是与流转作依持用。及涅槃证得者由有此识故有涅槃证得。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还灭法令修行者证得涅槃。此中但说能证得道。涅槃不依此识有故。或此但说所证涅槃。是修行者正所求故。或此双说涅槃与道。俱是还灭品类摄故。谓涅槃言显所证灭。后证得言显能得道。由能断道断所断惑究竟尽位证得涅槃。能所断证皆依此识。是与还灭作依持用。又此颂中初句显示此识自性无始恒有。”(CBETA, T31, no、 1585, p、 14, a28-b13)
- ^ 《中阿含经》卷8:“彼即于现法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CBETA, T01, no、 26, p、 474, c28-p、 475, a1)
- ^ 《佛说十地经》卷1:“菩萨住此极喜地中。十大愿门以为上首。引发圆满百千阿僧企耶诸馀正愿。是诸大愿以十尽句而引发之。何等为十。所谓以有情界尽。以世界尽。以虚空界尽。以法界尽。以涅槃界尽。以佛兴界尽。以入如来智慧界尽。以心所缘界尽。以智入佛所行界尽。以世间转法轮智转界尽。若有情界有断尽者。是大誓愿乃有断尽。乃至若智转界有断尽者。是大誓愿乃有断尽。然有情界终无断尽。此诸善根愿无断尽。乃至智转界终无断尽。此诸善根亦无断尽。”(CBETA, T10, no、 287, p、 539, b17-28)
- ^ 《瑜伽师地论》(CBETA, T30, no、 1579, p、 375, b29)
- ^ 《本事经》卷3(CBETA, T17, no、 765, p、 678, 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