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广州商业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信广场(位于天河北商业区)

广州商业区,主要介绍现代广州市内,主要的核心商业区步行街等的发展与分布状况。

概览

[编辑]

截至2002年都会级的商业功能区,在广州有北京路天河西关东山口几个,而区域级商业功能区就有大东门江南西等13个,还有环市东-天河北中央商务区,和流花会展商务区[1]

现代广州城中心商圈,主要是以天河越秀两个建制区为主的双核心结构。天河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划发展,延至现代商业(高尚商务)集中地区,主要包括天河北珠江新城等。而越秀(含东山)为广州传统城市中心,主要商业集中地区,包括北京路至上下九(连接西关)、环市东路(高尚商务)。整个的商业结构主体呈现出双中心空间结构[2]

整体通商背景

[编辑]

历史上广州作为对外贸易而兴起的港口城市,由秦汉时期(约前226-公元220年),中国大陆的丝织品、瓷器、铁器、铜钱、纸张、金银等,就以广州为起航站远运海外,又由这里输入珠宝、香药、象牙、犀角等商品,逐步发展成世界最为著名的贸易大港[3]。而在历代朝廷对外(尤南洋各国)贸易中都占重要地位,与中国大陆腹地的联络比较密切、便利[4]。再到明清时期,由于官府将广州作为主要口岸,甚至实施一口通商,大大强化广州的出入口商品集散中心地位[5]。在16世纪中期以后,朝廷和官僚体制的运作,更是依赖包括广州外贸所大量带来的美洲白银,才得以正常运作[6]。就1700—1830年间输入中国大陆的美洲白银,单在广州港口,凭借欧洲各国到广州的贸易,约有9000万镑至1亿镑之间(约折合4亿银元)的输入,占这130年各外贸港输入银元的五分之四[7]

到1842年南京条约后实施五口通商,广州的外贸中心地位,随著上海开埠而转移。而到了英属香港成为自由港后,其更代替广州成为贸易货物的集散地[8]。到中华民国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受第一次世界大战(1912~1936),中日战争等影响而有很大起落,有战事需要的原料、食品的交易会相应增加,而其他贸易品交易就相对大为缩减。而1946年至广州易帜前,由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广州贸易地位仍紧随上海,进口洋货以制成品及消费品为主;出口主要农副产品、矿产原料及半制品。货值此间逐年增加,且递增幅度大,出口货值一直居于民国前三位。到1949年时广州外贸出超达1400多万美元,而入口贸易陷于停滞[9]

在共和国后的1957~1979年间,当局在当地建立国有外贸企业,以中央计划管理对贸易实施控制。到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局需利用大量外汇,而由专业外贸公司垄断出入口业务,将贸易所得外汇全部上缴中央。而广州外贸当时亦跟从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按“计划”进行出口与收购。1979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而1984年再批准含广州市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实行“特殊政策”,将广州市列为“开放、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到1985年,中央批准广州市恢复“国民经济计划单列户头”,令广州市政府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在这个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广州贸易市场的格局,重新有呈现历史上的多样生态[10]

商区变迁

[编辑]

隋唐

[编辑]

此时广州港为世界著名商港,商业在城市与世界范围有显赫地位,城乡商业发达,使广州城中形成三大商业区。中心是老城区,范围由西向东约由今华宁里至小北路,由北向南约为今越华路至中山路稍南(近今省财政厅[1]

宋元

[编辑]

宋代广州经济外贸发展,促成人口迅速增加。据统计在宋朝300年间,广州城扩建和修缮达10馀次。北宋庆历四年(1045)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次陆续筑起中城、东城和西城,其中西城是为保护新发展商业区而扩建,规模最大,周长十三里多[11]。西城处广州城西南方(南海县境),所在为深水道,外商的蕃舶和蕃坊就处于这一带。西城繁荣景象,以之中五丈多高的“共荣楼”为最辉煌的代表。熙宁四年(1071年)主持修筑西城的经略使程师孟更有作诗〈共荣楼〉咏之:“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

南宋后广州城南沿江北岸,也跟著兴起新商业中心。为再加以保护,南宋嘉定三年(1210)广南东路经略使陈岘,在城南外筑东西“雁翅城”(南城)直至海边,东翅长九十丈,西翅长五十丈[12]

[编辑]

明代官府颁令,禁止外商与商船在广州城范围做贸易,在城南的贸易活动,包括原本活跃的走私活动,很快就此销声匿迹。此时的西关蚬子步,则设立了市舶亭与怀远驿,用来接待外商。到嘉靖五年(1526年),西关南部开凿了河道,商店沿新河一带很快就发展起来,原在新城濠畔街的商户,也纷纷搬去那一带继续生意,带动了西关商业的崛起和繁盛[13]

晚清

[编辑]

分区

[编辑]

清末到中华民国

[编辑]

1909~1929年时,广州工商业逐步发展,东山以地理优势,成为工商界、归侨和侨眷争先购地造屋的地方,东山、东较场旧营垒(义山)等地成为新兴的居住和商业区[14]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建立后[15]拆城墙、扩马路[16],大规模推动城市新建设。1920到1930年代修筑马路的同时,又广建骑楼,时较为现代化的西堤大新公司城内大新公司等,也采用骑楼式的建筑结构。因此骑楼街成为当时的新兴商业区,大受欢迎,便利市民日常生活与购物对接。时永汉路一德路惠爱路文德路吉祥路、财政北路、大南路等20几个路段,是广州主要集中的骑楼商业街。而尤其永汉路、惠爱路、一德路、上下九路等主要位置,据统计商户数目就占该区域3成人口[17]

共和国时期

[编辑]

冲击与重整

[编辑]

文革时期极左思潮影响下,广州商业遭到共和国以来第二次、也是最严重的冲击。其中1969年4月各市属专业公司被当局撤销,实行政企合一,商业正常运作受很大影响。而服务华侨的专供侨汇商品的华侨商品供应公司,也在1966年被当局撤销。到了1970年当局提出“闹市不闹”的口号,在备战疏散时大裁撤商业网点或搬迁到城市边缘区,时国营日用品商户被减少115个,下降18%。50多个商户被迁到郊区和市属从化花县,另更关闭文昌、长寿两个小商品市场。个人商贩和集体商店也被大批裁减,有大批商业从业者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或被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18]

在商业网点被大量裁并后,营业管理跟随国营工业模式趋机械化,如每天定时关门而无法合理服务市民消费需要。四人帮被处理后,营业管理方有灵活改善服务顾客。而广州当时的早市供应问题亦很严重,一个原因就是卖早餐的商户非常之少。在1970年后据统计广州市内,就有60多间饮食档和80多间糕点档被撤销,广大路口和清平路口一带原是食档较为集中,由于被集中裁撤而令这带变得极为冷清。同时期的海珠区党委副书记,大力主导改变与重振全区食档的夜市服务,令食档延长服务时间、增加货品花色品种和提高品质。后期工矿点、居民区、交通干线、车站、码头等地都有恢复商业点供应各种食品。据统计到1979年初,广州市饮食行业的早餐供应点由480多个增加到550多个[19]

商业复苏

[编辑]

1980年代到90年代初,对外界广州市民有流行如此说法:“不到南方大厦,不算到了广州。”而附近的人民南路十三行商圈就是当时外地客所认知的中心商业区域。后期上下九、北京路相继建立步行街,重新扩大本地和外地来客的商业消费选择。时广州城市开发需求,随著经济重振而逐步升温,东移开发空间成为政府的著眼点,沿环市东路跨过天河立交的土地,被选中为新开发中心。1998年天河城广场正式开业以来,天河路商圈逐步成型,千禧后成为广州的第一商圈[20]

规划发展

[编辑]

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大力推动广州的市政建设,同时规划了中心商业区,将惠爱路、上下九路与西濠口商业区,规划作为广州的中心商业区。在此计划中,建成了中山戏院、新华戏院、新华酒店、新亚酒店等。据话当时的分布格局,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都布满商铺,平均数字是每50个市民就有一间商店[21]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1958年开始大幅裁撤商业网点,专业街特点逐步消失。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建设工业区为当局重点方向,而商业区方面发展,有1960年代在员村工业区的“员村一条街”配套工程,以服务产业工人为主[22]。1979年后各色商业区重新发展,层次呈现扩大与多元化,主要商业区分别出现在城市市区中心与交通集散中心,而分区中心与社区当中亦有形成更多的商业中心(群)[22]

千禧后城市主推经济改变,当局因应生产总值和实际利用外资的(税费收入)需要,著眼于打造多个大型产业中心,以高新科技金融服务业商务投资等为主。而由此主要在白云天河番禺等地区,重点在如白云新城珠江新城南沙新区等主推产业中心区,打造所附属的商圈(商务配套),并以对粤港澳的知识技术、人力、资金等的再配置和使用[23],实现北京中央所主打的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的目标[24][25][26]

现代商业分区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2)主报告(下篇:背景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
  2. ^ 吴康敏, 张虹鸥, 王洋, 吴旗韬, 叶玉瑶. 广州市多类型商业中心识别与空间模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8): 963-974
  3. ^ 南方日报:广州为什么是全世界唯一千年不衰商业城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手机新浪网 2018-02-12
  4. ^ 全, 汉昇. 中國經濟史研究(下). 台湾: 稻乡出版社. 1991. ISBN 957-9405-23-9. 
  5. ^ 刘, 志伟. 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 中华书局. 2019 [2020-05-22]. ASIN B0824Z94TL. ISBN 97871011368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6. ^ 陈春声. 刘志伟. 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 ———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 (PDF).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第 25 卷 (第 5 期): 65-81 [2020-05-22]. doi:10.13613/j.cnki.qhdz.00188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5-26). 
  7. ^ 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失效链接] 杜恂诚,李晋《中国经济史研究》(京)2017年第3期,第5-22页
  8. ^ 他拥有本位的风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迷寂地
  9. ^ 广州市志·对外贸易志 I
  10. ^ 广州市志·对外贸易志II
  11. ^ 宋代广州就有八大“卫星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卜松竹 广州文史
  12. ^ 潘, 志贤; 梁, 德华. 道貫嶺南─廣州三元宮志. 香港中文大学. 2019: 6 [2020-05-19]. ISBN 978-988-237-1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13. ^ 刘, 志伟. 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 中华书局. 2019 [2020-05-22]. ASIN B0824Z94TL. ISBN 97871011368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14. ^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下的住区分布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曾珏霞 《城市观察》2010年第5期
  15. ^ 广东民政历史大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2-06.
  16. ^ 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永久失效链接]
  17. ^ 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广州市规划局; 广州建筑师学会. 五羊城脉: 1911-1949广州城市建设..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ISBN 9787218073200. 
  18. ^ 广州市志·日用工业品商业志
  19. ^ 中国服务业改革的起步:以广州为个案的历史考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欧阳湘 2019-07-23
  20. ^ 从中心区购物到区域型商业崛起 广州商圈二十年演变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广州乐居 2017-08-09
  21. ^ ([//web.archive.org/web/20200526185252/http://www.gzlib.gov.cn/gzrw/47277.j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政要篇·陈济棠]“南天王”与老广州的黄金时代] 广州图书馆 2006-10-23
  22. ^ 22.0 22.1 广州市志·商业志
  23. ^ 《广州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若干措施》政策解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04-10
  24. ^ 广州天河 引领创新发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民国全国工业总会
  25. ^ 广州白云商圈强势崛起 即将迎来区块发展黄金阶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房天下 2020-05-20
  26. ^ 番禺:将成广州的“浦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网易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