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族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19年8月20日) |
克罗族 Apsáalooke | |
---|---|
总人口 | |
12,000注册会员 | |
分布地区 | |
美国(蒙大拿州) | |
语言 | |
克罗语,英语,平原肢体语言 | |
宗教信仰 | |
克罗模式、多巴哥社会、基督教 | |
相关族群 | |
希达沙族 |
克罗族(克罗语:Apsáalooke;英语:Crow)是一个主要居住在蒙大拿州南部的美国原住民。今天,克罗族是一个联邦政府认可的部落,名为蒙大拿州克罗部落,[1]保护区位于该州中南部。[1]
克罗族是平原印第安人,讲克罗印第安语。这语言属于苏安语在密苏里河谷的分支。2007年,在14000注册成员当中,估计3000名讲克罗印第安语。[2]
美国西进时,克罗族结盟美国,敌对其邻族以及两大死敌:苏族和夏延族。克罗族原本居住在黄石河河谷,从现今怀俄明州,到蒙大拿州,再到北达科他州,在那里它接上密苏里河。
自19世纪以来,克罗族一直集中居住在蒙大拿州比灵斯南部的保护区。他们还住在几个主要的,西部为主的城市。部落总部设于蒙大拿州的克罗埃真西。[3]该部落管理小大角学院(Little Big Horn College)。[2]
名称释义
[编辑]民族自称“Apsáalooke”由邻近同源的希达沙族赋予,指“大喙鸟的孩子”。[4]法国人把它译作“gens du corbeaux”(乌鸦人),在英文就变成“Crow”(乌鸦)。其他部族亦把Apsáalooke以他们语言中的“乌鸦”或“渡鸦”称呼。[5]名称所指的鸟的真实身份已经随时间而失传,但许多族人相信它指的是传说中的雷鸟。[6]
历史
[编辑]在北方平原
[编辑]早期的克罗-希达沙族居住在俄亥俄州靠近伊利湖一带。受到邻近骁勇善战的部落威胁,他们有一段时间移居到曼尼托巴省的温尼伯湖以南。[7]其后他们迁到北达科他州的恶魔湖。后来克罗族与希达沙族分离,向西迁移。西进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夏延族和后来苏族之中的拉科塔族轮番侵扰。
为了控制新地盘,他们攻打休休尼人,例如Bikkaashe,又称“草屋人”,[8]逼使他们向西迁移。克罗族与当地的基奥瓦人和基奥瓦阿帕奇族交好。[9][10][11]之后基奥瓦人和基奥瓦阿帕奇族向南迁移,克罗族在当地取得主导权。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皮草贸易时代,克罗族仍然在其既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的历史领土东临密苏里河,南达保德河(Bilap Chashee,意即“粉末河”或者“灰烬河”),西至黄石河(克罗语是E-chee-dick-karsh-ah-shay,意思是“麋鹿河”),北及马瑟尔谢尔河。他们的部落地区包括朱迪斯河(Buluhpa'ashe,即“梅花河”)、保德河、唐河、大角河和温德河河谷,还有大角山脉(Iisiaxpúatachee Isawaxaawúua)、普赖尔山脉(Baahpuuo Isawaxaawúua)、沃夫山脉(Cheetiish,即“狼牙山脉”)和阿布萨罗卡岭(又称“阿布萨罗卡山脉”)。[12]
在黄石河河谷[13]稳定下来后,克罗族分出四派:Ashalaho(Mountain Crow)、Binnéessiippeele(River Crow)、Eelalapito(Kicked in the Bellies),以及Bilapiluutche(Beaver Dries its Fur)。他们日渐适应平原印第安人的游牧生活方式,作为猎人和采集者,并且猎杀野牛。1700年以前,他们还使用狗推车来运载货物。[14][15]
敌人与盟友
[编辑]从大约1740年起,平原部落迅速采用了马匹,这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在平原移动和捕杀水牛。然而,北方的严冬使其畜群比南部的平原部落小。克罗族、希达沙族、东休休尼人和北休休尼人都成为了养马能手,培养出相对庞大的马群。然而这个特长也让他们处于窘境:当时其他东方和北方的部落也为了更多的资源纷纷涉足平原,格罗斯文特人、黑脚人和犹他人先后为了掠夺马匹而袭击克罗人。[16][17]之后,苏族人、阿拉帕霍人和夏安族这三个善战部族组成的联盟也前来夺取克罗人的马匹,克罗人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18世纪,受制于经皮草贸易更早和更好地获得枪支的欧及布威族和克里族(铁联盟),克罗族从现在的俄亥俄州里面的俄亥俄东部林地地区迁移到温尼伯湖以南。之后,他们被夏延族推向西部。克罗族和夏延族同样都被拉科塔族(苏族)赶到西方,后者接管了密苏里河以西,从南达科他州的布拉克山到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大角山的土地。最终夏延族与拉科塔族结盟,因为他们想驱逐美国白人。克罗族依然是夏延族和苏族的死敌。纵然屡战屡败,克罗族仍然控制到幅员超过9300平方公里的广阔保护区,可归因于他们与联邦政府合作对抗传统敌人:苏族和黑脚人。许多其他部落被迫迁入范围更小的、离祖地更远的区域。
克罗族大致上与平头印地安族和睦共处(虽然有时候会发生冲突)。平头印地安族是一群北方平原部落,包括内兹珀斯人、库特尼人、休休尼人、基奥瓦人和平原阿帕契人。强大的铁联盟(Nehiyaw-Pwat)是克罗族的敌人,他们是北方平原印第安民族就皮草贸易组成的联盟,得名于主导的平原克里人和阿西尼博因人,还有后来加入的斯通尼族、索托人、欧及布威族和梅蒂人。
历史上的支派
[编辑]19世纪早期的克罗族分为三个独立的支派,他们只会在共同防御时聚集在一起:[18]
- Ashalaho(Mountain Crow),是克罗族最大的支派,率先分离于希达沙族并向西迁移。其酋长无肠看到异象,于是带领族人寻找神圣的烟草,最终在蒙大拿州东南部定居下来。他们住在落基山脉和沿著黄石河上游的山脚,在今天的怀俄明州-蒙大拿州边界,在大角山和阿布萨罗卡岭上;布拉克山涵括其领土的东部边缘。
- Binnéessiippeele(River Crow),从希达沙族本部分裂出来,相传是因为对野牛腹部的争执。所以希达沙族称呼克罗族为Gixáa-iccá--“那些殴打肚子的人”。[19][20]他们住在密苏里河以南的黄石河和马瑟尔谢尔河以及大角河、保德河和温德河的河谷中。该地区历史上被称为保德河国家。有时他们会向北迁到米尔克河。
- Eelalapito(Kicked in the Bellies),[21][22]他们控制了这个被称为大角盆地的地区,东至大角山,西至阿布萨罗卡岭,以及南达怀俄明州北部的温德河山脉。有时他们定居在猫头鹰山脉,布里杰山脉和南部的斯威特沃特河沿岸。有时他们定居在猫头鹰克里克山脉,布里杰山脉和南部的甘霖河沿岸。[23]
根据他们的口述历史,他们曾存在第四个支派:Bilapiluutche(Beaver Dries its Fur),据信该支派在17世纪下半叶已经与基奥瓦人融合了。
逐步逼迁
[编辑]当白人为数不少地迁入,克罗族面对的压力愈来愈大。1850年代,年少的Plenty Coups,后来的大酋长,有一个幻觉,被长老解读为白人将主宰该国,要守护族土就要与他们维持友好。[24]
到了1851年,更多人口的拉科塔族和夏延族从南面和东面逼近克罗族在蒙大拿的领土。[25]他们与克罗族敌对,侵犯克罗族的狩猎地,与克罗族交战。藉著征服权,他们夺取了克罗族的东方狩猎地,包括保德河和唐河河谷,并且将属于少数的克罗族推向西方和西北方,进入黄石河上游。大约1860年之后,拉科塔苏族人宣称拥有所有前克罗族领土的主权,从南达科他州的黑山到蒙大拿州的大角山。他们要求美国当局处理他们对这些地区的任何入侵。
《1851年拉勒米堡条约》,美国确定了克罗族围绕著大角山的一片广大的领地 :东临保德河,西至大角山盆地,北达马瑟尔谢尔河;这也涵盖了唐河流域。[26]但两世纪以来夏延族和多支拉科塔族一直缓慢西迁,继续进逼克罗族。
红云战争(1866–1868)是拉科塔族面对美军在博兹曼小道的存在所作的挑战,这小道在大角山东面的山边,通往蒙大拿淘金热点。红云战争最后是拉科塔族的胜利。美国在《1868年拉勒米堡条约》确认拉科塔族控制整片高地平原,从达科他的黑山向西到达保德河河谷再到达大角山山峰。[27]此后,由坐牛、疯马、高尔等人领导的拉科塔族派系,连同他们的北夏延族盟友,在蒙大拿州东部和怀俄明州东北部的广阔范围内进行狩猎和袭击,而这些地区传统上是克罗族的领地。
1876年6月25日,拉科塔苏族人与夏延族在今克罗印第安保护区发生的小大角战役大捷,打败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的美军,[28]但大苏族战争(1876–1877)终究是苏族人与夏延族同盟战败。克罗族战士加入了美军参加这场战争。苏族和他们的盟友被迫离开蒙大拿州东部和怀俄明州:部分派系逃到加拿大,而其馀的人要接受强行迁至远方的印第安保留地,主要在密苏里河以西的现今蒙大拿州和内布拉斯加州。
1918年,克罗族组织了一次展示他们文化的聚会,他们邀请了其他部落的成员,第一届印第安乌鸦庆典就此开始。乌鸦庆典在现在每年八月的第三个周末举行,其他部落也广泛参与。[29]
文化
[编辑]赖以生存的东西
[编辑]克罗族主要食粮是美洲野牛,有多种捕获方法。引进马匹前,克罗族人会披著狼的伪装潜行到牛的附近,然后徒步追捕,最后用箭或长矛猎杀。马匹有助降低猎杀难度,也有助提升每次的猎杀数量。骑师驱赶牛群,在马上开枪、射箭击杀目标猎物,或用骑枪直插猎物心脏。除了野牛,克罗族也会捕猎大角羊、雪羊、鹿、加拿大马鹿、熊等动物。在处理水牛肉方面,他们会选择烤,或者配补骨脂煮成汤。臀部、舌头、肝脏、心脏和肾脏都被视为是食材。干野牛肉与脂肪和浆果一起磨碎制成肉糜饼“pemmican”。[30]除了肉类,他们还收集和食用野生食物,如接骨木莓、野生萝卜和萨斯卡通莓。
克罗族猎牛的方式主要是使用野牛跳崖。从1700年直到1870年引入现代武器,逼野牛跳下摔死的山崖在一世纪以来都是克罗族喜爱的肉类制作场。[31]克罗族每年秋天都会利用当地,这是一个沿著山脊有多个悬崖的地方,崖下为小溪。那天一大早,一个药师会站在上崖的边缘,面朝山脊。他会拿起一对野牛的后躯,用脚指著石头的线条,唱著他的圣歌,呼唤大灵,祈求取得成功。[31]念完后,药师给两位掌门人一袋香。掌门人和他们的助手爬到崖上,然后在一长列石块停下,在地下烧香,重复烧香四次。[31]这个仪式是祈求动物会走到烧香的界线,然后回到山脊区域。[31]
著名克罗人
[编辑]- 乔·麦迪逊·克罗(1913年10月27日 - 2016年4月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成为克罗部落的最后一任战争首领(掌笛人),之后成为克罗族教育家、历史学家、作者和人类学家。
- 挪亚·瓦特斯,演员(知名于在刺客教条III饰演主角拉顿哈给顿(Ratonhnhaké:ton))
注释
[编辑]- ^ 1.0 1.1 Crow Tribe of Montana. National Indian Law Library. [April 23,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 ^ 2.0 2.1 Crow (Apsáalooke). Omniglot. [14 Octo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 ^ Crow Nation, Apsaalooké. Crow Nation. [April 23,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 Johnson, Kirk, A State That Never Was in Wyoming, The New York Times, 24 July 2008 [2019-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William C. Sturtevant, Handbook of North American Indians: Southwest (1979, ISBN 0160504007), page 714: "Among other tribes the Crow are most commonly designated as 'crow' or 'raven'."
- ^ Crow Expressions. Western Heritage Center. [2021-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2) (美国英语).
- ^ Barry M. Pritzker: A Native American Encyclopedia
- ^ Phenocia Bauerle: The Way of the Warrior: Stories of the Crow Peopl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ISBN 978-0-8032-6230-0
- ^ Peter Nabokof and Lawrence L. Lowendorf, Restoring a Histor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4, ISBN 0-8061-3589-1, ISBN 978-0-8061-3589-2
- ^ John Doerner, "Timeline of historic events from 1400 to 20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ttle Bighorn Battlefield National Monument
- ^ Timeline and citations, Four Directions Institute
- ^ Rodney Frey: The World of the Crow Indians: As Driftwood Lodges,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9, ISBN 978-0-8061-2560-2
- ^ The Crow Society. crow.bz. [13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Dog travo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men of the Fur Trade
- ^ "Forest Pre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th pictures of dog travois, Helena National Forest Website
- ^ Osborn, Alan J. "Ecological Aspects of Equestrian Adaptation in Aboriginal North America",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o l. 85, No. 3 (Sept 1983), 566
- ^ Hamalainen, 10–15
- ^ Crow nam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merican Tribes
- ^ Bowers 1992: 23
- ^ Lowie 1993: 272–275
- ^ Timothy P. McCleary: The Stars We Know: Crow Indian Astronomy and Lifeways, Waveland Press Inclusive, 1996, ISBN 978-0-88133-924-6
- ^ Lowie 1912: 183–184
- ^ Barney Old Coyo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urtle Island Storyteller
- ^ Plenty Coups and Linderman, Plenty-Coups, Chief of the Crows, 2002, p. 31-42.. [2021-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9).
- ^ Brown, Mark H. The Plainsmen of the Yellowsto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59: 128–129. ISBN 978-0-8032-5026-0.
- ^ Text of the Fort Laramie Treaty of 1851, see Article 5 relating to the Crow lands. [24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August 2014).
- ^ Text of Fort Laramie Treaty of 1868, See Article 16, creating unceded Indian Territory east of the summit of the Big Horn Mountains and north of the North Platte River. [24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November 2011).
- ^ Kappler, Charles J.: Indian Affairs. Laws and Treaties. Vol. 2, Washington 1904, pp. 1008–1011.
- ^ 93rd Annual Crow Fair. Welcome from Cedric Black Eagle, Chairman of the Crow Tri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row Indian Recipes and Herbal Medicine. Scribd. [13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31.0 31.1 31.2 31.3 Keyser, James. The Plains Anthropologist. Plains Anthropologist (Anthropology News). 1985, 30 (108): 85–102. JSTOR 25668522. doi:10.1080/2052546.1985.11909269.
外部链接
[编辑]- Crow Nation, Apsaalook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row Indians – Their Lands, Allies and Enem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Little Big Horn College Library
- Smithsoni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01 Constitution
- 1948 Constitution
- Photo exhibition on Crow Indians, with short account of 21st century lifestyle, Untold London
-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Crow photographs
- List of Crow Chiefs, Little Big Horn College Library.
- Crow Indian Recipes and Herbal Medic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Pretty Shield's granddaughter, Alma Hogan Sn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