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战争
丙子战争 | |||||||
---|---|---|---|---|---|---|---|
南汉山城的守御将台(丙子胡乱期间朝鲜仁祖曾避居于此) | |||||||
| |||||||
参战方 | |||||||
朝鲜 | 大清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朝鲜仁祖 金自点 申景瑗 沈器远 林庆业 洪命耉 † 金俊龙 闵栐 † |
清太宗 多尔衮 英俄尔岱 马福塔 代善 多铎 豪格 岳讬 | ||||||
兵力 | |||||||
不详 | 60000人 |
丙子战争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丙子戰爭 | ||||||||
简化字 | 丙子战争 | ||||||||
| |||||||||
朝鲜语名称 | |||||||||
谚文 | 병자호란 | ||||||||
汉字 | 丙子胡亂 | ||||||||
|
丙子战争又称“丙子胡乱”[1],指1636年(清太宗崇德元年、朝鲜仁祖十四年)清太宗称帝后不久,率领三十万清朝军队攻打朝鲜的事件。这是满洲(后金及清)政权第二次攻打朝鲜。
丁卯战争之后,朝鲜虽与后金政权结盟,但仍旧保持着与明朝的关系,2月,清太宗遣使通报朝鲜,自己将由“大汗”改称“皇帝”,希望朝鲜参与劝进并向其跪拜朝贺,顿时朝鲜举国哗然,皆不承认清朝窃帝号而不受。1636年,太宗以朝鲜背弃1627年平壤盟约为由,率领十万军队入侵朝鲜。清军渡江后,发挥其善于野战的特点,绕过坚固的城池不攻,长驱直入,十二天之后便抵达朝鲜京城汉阳城下,朝鲜仁祖出走南汉山城避难。翌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在南汉山城被清兵围困数月之后,仁祖出城,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渡清营向清太宗投降,史称“丁丑下城”。经过此战,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并彻底断绝了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背景
[编辑]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对原来辽东地区以及朝鲜的影响力大为下降,女真族的后金政权开始强大起来。1627年,后金君主皇太极遣兵入侵朝鲜,朝鲜被迫与后金议和,与后金结盟。但当时朝鲜由亲明的西人派执掌政权,依然保持与明朝的关系,收留明朝战败逃至朝鲜的将领,对后金持敌对态度。
1628年,朝鲜依据与后金的协议,开市于中江。皇太极计画趁机进攻明朝,向朝鲜征调兵船。朝鲜仁祖故意拖延三日后才接见后金的使臣,并对他说:“明国犹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国,可乎?船殆不可借也。”
1632年,皇太极派巴都礼、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鲜颁定贡额。仁祖仅同意贡献贡额的十分之一,推托说金银、牛角不是朝鲜的特产,拒绝献出。皇太极大为光火,于次年致书仁祖,责其减岁币额,并窃参畜、匿逃人之罪,欲罢遣使,专互市。朝鲜索性拒绝同后金在会宁城的互市,此后又多次拒绝互市,并在京畿、黄海、平安三道加筑白马山城等十二城,以加强对后金的防备。
1635年,皇太极攻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玉玺投降。各贝勒与蒙古王公皆建议皇太极称帝,皇太极遣英俄尔岱[注 1]通报朝鲜,朝鲜群臣皆言不可。仁祖将英俄尔岱囚禁在议政府,英俄尔岱等人夺民间之马,破门北逃。仁祖派人追上,宣布不承认1627年的城下之盟。英俄尔岱逃回后金并报告皇太极,皇太极大为光火。
过程
[编辑]攻入朝鲜
[编辑]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是为清太宗。当时朝鲜的春信使罗德宪、回答使李廓正在盛京,参加了登基大典。罗德宪、李廓二人坚决认为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拒绝向太宗行三跪九叩之礼,而当其是朝鲜一国上下也是群情汹涌,掌令洪翼汉就上斥和疏言“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今乃服事胡虏,偸安仅存,纵延晷刻,其于祖宗何,其于天下何,其于后世何?...臣愚以为,戮其使而取其书、函其首,奏闻于皇朝。”另外还有一百三十八名太学生联名以及诸多官员上疏,请斩使焚书,这使太宗非常愤怒。[2][3]
同年十一月,太宗以朝鲜违背盟约为由,准备入侵朝鲜,先遣回朝鲜使臣李廓,通报仁祖。腊月初二日,派济尔哈朗守盛京(今沈阳),阿济格、阿巴泰守辽河入海口以遏明军,太宗亲自率领清军十二万入侵朝鲜。太宗令多尔衮、豪格分统左翼满洲、蒙古兵,从宽甸入长山口;户部承政马福塔[注 2]、英俄尔岱等率兵三百人,装扮成商人,突袭朝鲜王都汉阳城;多铎、岳讬等人率数千兵马接应。太宗与代善率其他各路军马进攻朝鲜。
腊月初六日,朝鲜边境望见清军,举二把烽火示警,朝鲜都元帅金自点不予理会。腊月初十日,清军主力迅速渡镇江。十二日,兵至郭山城,定州降。因金自点漠视烽火加上呈送汉城的状启被清军抢夺,导致朝鲜朝廷直到十二日才得知清军急袭[4]。
腊月十三日,仁祖得到清军入侵的消息;都元帅金自点派人向仁祖告急,奏称清军攻至安州。仁祖大惊,令沈器远负责京城汉阳的防卫,同时还命令老弱之臣可以前往江华岛避难。[5]翌日,仁祖得知清军已过松都(今开城)的消息,派人将宫眷、神主、王族迁往江华岛,自己则退往南汉山城。仁祖车驾过崇礼门时,马福塔所率的突袭部队突然出现在城外。仁祖一面令申景禛率兵出城防御,一面派崔鸣吉前去劳军,希望拖延时间。马福塔给出的答复是,要求仁祖派一名王弟、一名大臣为人质前来。乘和谈之机,仁祖自己向南汉山城逃去,当夜初更逃到该城。[6][3]翌日,仁祖听从金瑬的建议,准备逃到江华岛去,但由于暴雪大降、路途难行,只得固守南汉山城。又派遣绫峰守李偁号称王弟,以刑曹判书沈諿加大臣衔出使清军求和。[7]太宗斥责朝鲜在丁卯年派出假王子为人质,又诘问沈諿,李偁是否是假王弟,沈諿不能答,并自己承认“我既不是大臣,绫峯君也不是王子。”[8]太宗诘问投靠清人的朴兰英,朴兰英却坚称李偁是真王弟、沈諿为真大臣。太宗大怒,杀朴兰英,驱逐朝鲜使者,并坚持要求朝鲜送王世子李溰为人质。
为了笼络人心,仁祖亲自登上南汉山城城楼鼓舞士气,又赦免都元帅金自点、副元帅申景瑗、平安兵使柳琳、义州府尹林庆业互相倾轧之罪,谕以急速进兵抗敌。又发檄各道,要求入兵增援。[9]虽然如此,仁祖和群臣都对时势持悲观态度。他召集群臣,问是否因答应清方要求。群臣或主战或主和,莫衷一是。十九日,清军前驱部队到达南汉山城下。仁祖亲自登城,朝鲜军用火炮击退了清军的进攻。此后,朝鲜军队还多次与清军交战。崔鸣吉等主和派大臣建议与清讲和,清朝要求送出世子方可议和,震惊朝鲜上下。[9]
劝降未成
[编辑]二十日,太宗率清军主力至松都,又遣使劝降。仁祖拒绝,并召都元帅金自点、副元帅申景瑗率军回援,令各地军队前来勤王,又令金庆征前去南部三道召集水师,准备与清军决战。[10]留都大将沈器远派人送状启,在状启中,他故意夸大了自己的战功,群臣无不激愤。
二十四日,南汉山城内开始出现粮草不足的情况。朝鲜各处守军见国王被围,纷纷前来支援。公清兵使李义培畏惧清军,驻扎竹山不进兵。江原道营将权井吉领兵到俭丹山,遭清兵击败。公清监司郑世规领兵在险川,依山布阵,遭清兵击败,全军覆没,郑世规本人仅以身免。
二十七日,太宗率清军主力至临津江北岸。此时南汉山城几乎断绝了外界的音信,二十八日,留都大将沈器远送来击退清军进攻的消息后,[11]体察使金瑬派兵出北门而战,遭到清军的偷袭,大败。都元帅金自点、副元帅申景瑗在黄海道的洞仙击败清军,庆尚兵使闵栐亦率兵至忠州水桥。
攻破汉阳
[编辑]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初一,太宗趁江面结冰之际渡江攻汉阳,沈器远弃城退驻光陵。此时多铎部也已攻破平壤,与太宗会师。太宗率兵驻扎炭川,俯瞰南汉山城中。仁祖听从吏曹判书崔鸣吉的建议,派洪瑞凤、金荩国、李景稷等前去求和。四日,清大军渡汉江。驻扎汉阳东二十里江岸。此时朝鲜各道的勤王之军陆续赶来。七日,清兵击败全罗监司李时昉部。南兵使徐佑申、咸镜监司闵圣徽合兵,屯兵杨根、薇原,号称二万三千;平安道别将领八百馀骑至安峡;庆尚左兵使许完领兵到双岭,未及交锋,军败而死;右兵使闵栐力战良久,亦败死;忠淸监司郑世规进兵龙仁、险川,亦战败;[12]平安道观察使洪命耉,与清兵大战于金化,兵败阵亡。[13]另一路的清军多尔衮、豪格左翼军由长山口克昌州城,败安州、黄州兵五百,宁边城兵千,截杀援兵一万五千,七日与太宗会师。贝勒杜度率兵送来大炮,清兵合力围攻南汉山城。[3]
十三日,仁祖遣遣洪瑞凤、崔鸣吉、尹晖等出城议和,遭到拒绝。十九日,再遣李弘胄、崔鸣吉、尹晖求和。二十日,仁祖正式决定向清朝称臣;翌日,遣李弘胄出使清营,献书投降。太宗要求仁祖下城亲自投降,仁祖怀疑是奸计,因此不接受。二十二日,太宗遣多尔衮袭破江华岛,俘虏朝鲜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属等众。前右议政金尚容、前右承旨洪命亨、司仆寺主簿宋时荣、前司宪府掌令李时稷等人不愿成为清兵的俘虏,自杀身亡。
太宗再次要求仁祖亲自出城投降,并威胁若是不从,城破之后便要屠城。世子主动要求出城做人质,表示:“泰山既垂于鸟卵之上,国步谁措于盘石之坚,事已急矣!予既有弟二人,又有一子,亦可奉宗社。予虽死于贼,尚何憾焉?”[14]二十三日,仁祖决定送世子李溰代他出城投降,称:“予为宗社、生灵,出不得已之计矣……渠为父出去,不害于义理,而人子之至情也”。[15]但英俄尔岱传谕,一定要仁祖亲自出城,并威胁说太宗准备回到盛京去,若不答应就不要再求和了。在此期间,清兵又发动了几次攻城,希望迫使朝鲜投降。仁祖只得在二十七日答应了这个要求。次日,太宗同意了仁祖的求和,并要求他亲自出城。清朝提出“三田渡盟约”,要求朝鲜以“长子及再一子为质”[16]。
丁丑下城
[编辑]二十九日,仁祖先缚斥和派人物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及台谏洪翼汉献清军。次日仁祖与王世子李溰率侍从五十馀人,穿青衣亲自出城,群臣哭送于西门。仁祖出城时,英俄尔岱和马福塔已率军在城外迎接。朝鲜百姓看见仁祖随清军离去,误以为清军要把仁祖押到盛京,都痛哭失声。仁祖随清军来到三田渡,与太宗会面,向太宗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就是历史上的“丁丑下城”。双方签订和议:
- 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 朝鲜仁祖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奉天作人质。
- 朝鲜应向清朝朝贡。每年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水牛角二百对、貂皮百张、鹿皮百张、茶叶千包、水獭皮四百张、青黍皮三百张、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顺刀二十口、苏木二百斤、大纸千卷、小纸千五百卷、五爪龙席四领、花席四十领、白苎布二百疋、绵绸二千疋、细麻布四百疋、细布万疋、布四千疋、米万包。
- 清朝攻打明朝所属的岛屿皮岛时,朝鲜应该出兵、出军舰五十艘协助。
- 清朝禁止朝鲜大量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
在一系列仪式之后,朝鲜归附了清朝,并在三田渡地区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俗称三田渡碑)。太宗随即撤军归国。
战后
[编辑]清朝将“六十万”(数字也许有夸张)朝鲜人押回沈阳市场贩卖,其中还不包括被清军中的蒙古人掠往蒙古的朝鲜人[17]。还掠走朝鲜大量物资,后来朝鲜政府向清朝支付赎金赎回了一些人。根据协议,朝鲜被迫与明朝断交,接受清朝的册封,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根据规定,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朝鲜朝廷要求斥和者自首,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自首,被清军抓往盛京杀害,号称“三学士”。
虽然朝鲜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朝鲜人对清朝非常反感,称呼清朝为“胡虏”。这种敌对的称呼和态度,在《朝鲜王朝实录》中比比皆是。朝鲜方面仅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号,在国内则不使用,称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反满崇明,甚至使用“崇祯”、“后崇祯”等年号,致使“崇祯”这个年号被朝鲜两班士大夫沿用数百年。朝鲜孝宗可能因为在满洲担任过人质,馀怒未消,其在位期间,朝鲜甚至密谋起兵,联合日本江户幕府、南明势力反对满清,后来又计划响应三藩之乱和东宁王国。但北伐计划最终因财政困难而计划搁浅。[18]
将昭显世子扣为人质,既是清朝钳制朝鲜的手段,也是清朝要挟朝鲜攻打明朝等行动的筹码,同时又含有清朝扶植朝鲜亲清势力的意图。[19]
在外交方面,朝鲜建立迎恩门以迎接清朝敕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间,朝鲜先后161次接待清朝敕使。朝鲜每年四次向清朝进贡(1644年后改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为止。而在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之后,迎恩门被拆毁,改建独立门。
以丙子战争为背景的作品
[编辑]- 《最终兵器:弓》(台湾片名:《弓箭之战》)(2011年韩国古装电影)
- 朴海日、柳承龙、金武烈、文彩元等卡司主演。
- 《南汉山城》(The Fortress,2017年韩国古装电影)
- 李炳宪、金伦奭、朴海日、高洙、朴喜洵、赵宇镇等卡司主演。
- 《恋人》(2023年,韩国古装电视剧)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据《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第61页。
-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条”
- ^ 3.0 3.1 3.2 《清史稿·朝鲜传》
- ^ 罗万甲《丙子录》“始初曲折”
-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条”
-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条”
-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条”
- ^ 著者不详,《山城日记》
- ^ 9.0 9.1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条”
-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条”
-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条”
-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条”
-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条”
-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卷34,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条
- ^ 《承政院日记》,仁祖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条
-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卷34,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
- ^ 《丙子录》
- ^ 史海钩沉:朝鲜皇室的“反清复明”秘密计划. [201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7).
- ^ 李𣳫怎么读 昭显世子李𣳫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2014-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7).
来源
[编辑]- 《清史稿·卷526·朝鲜》
- 仁祖大王实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徐东日 著:《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10年12月出版,ISBN 978-7-101-07758-2
- Kang, Jae-eun. The Land of Scholars: Two Thousand Years of Korean Confucianism. Translated by Suzanne Lee. Homa & Sekey Books. 2006 [10 March 2014]. ISBN 1931907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 O, Hong-sŏk. Traditional Korean Villages. Volume 25 of The spirit of Korean cultural roots(Volume 25 of Uri munhwa ŭi ppuri rŭl chʻajasŏ). Ewha Woma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 March 2014]. ISBN 897300784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1).
- Swope, Kenneth M., The Military Collapse of China's Ming Dynasty, 1618–44, Abingdon: Routledge, 2014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 Yi, Pae-yong. Women in Korean History 한국 역사 속의 여성들 illustrated. Ewha Woma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10 March 2014]. ISBN 8973007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外部链接
[编辑]- 한국역대인물 종합시스템-인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朝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