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盘古盗龙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盘古盗龙属
化石时期:侏罗纪早期,201–196 M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腔骨龙科 Coelophysidae
属: 盘古盗龙属 Panguraptor
You et al., 2014
模式种
禄丰盘古盗龙
Panguraptor lufengensis

You et al., 2014

盘古盗龙属名Panguraptor,意为“盘古的盗贼”)是腔骨龙科兽脚类恐龙的一个,化石发现于中国南部的早侏罗世地层。模式种兼唯一种禄丰盘古盗龙Panguraptor lufengensis)由尤海鲁及其同僚于2014年描述,属名取自中国神祇盘古(亦代指中文译名相同的盘古大陆)和拉丁语raptor(盗贼),种名取自发现化石的地层。[1]

描述

[编辑]

正模标本LFGT-0103于2007年10月12日在中国云南省禄丰组英语Lufeng Formation发现,是一具部分连接的骨骼,含颅骨、下颌、骶前骨、第一节骶椎、部分胸带骨盆、左股骨和大部分右肢。标本体型较小(寿命约2米)、眼眶较大、肩胛鸟喙骨英语Scapulocoracoid未与距骨融合,可能是亚成体;但其它一些骨骼已经融合,因此可能已接近成年。[1]

颅骨很短,但接近完整,尽管上颚的前颌骨及嘴侧边缘缺失,且鼻骨部分零碎。眼眶相当大,但眶前孔很小。鼻骨外露部分宽而光滑,并未显示出其它基干兽脚类所拥有的矢状嵴。颧骨位置与罗得西亚腔骨龙(“巨殁龙”)相似,但方轭骨位置更类似于卡岩塔腔骨龙英语Coelophysis kayentakatae。下颚嘴部末端缺失。齿骨和上颌骨中保存的牙齿略微下弯且没有锯齿。[1]

颈椎椎体长度从第三到第七节颈椎逐渐增加,然后再从第七向第十节颈椎(最后一节)递减。背椎比鲍氏腔骨龙和罗得西亚腔骨龙更为压缩,神经棘长度大于高度且彼此非常接近,以至于沿脊柱形成一个连续的壁。[1]

肩胛骨很长,下缘笔直,下缘凹陷。手部有四指,第一和第二节掌骨最宽,第二和第三节跖骨最长。第一指拥有扁平且下弯的爪子――该爪也是正模标本中发现的最大的爪子。[1]

髂骨虽然不完整,但有一个结实的耻骨脚和突出的髋臼上嵴。坐骨远端笔直,末端很宽。[1]

股骨头大而偏移,骨轴末端表面有一纵嵴。胫骨腓骨笔直,距骨未与跟骨融合。只有一个跗骨外露(可能是第四跗骨),同时还有右脚第三、第四和第五跖骨及一些脚趾。第三跖骨非常长,而第四和第五跖骨远端逐渐变细。[1]

本属可根据以下自衍征与其它腔骨龙科区分:[1]

  • 上颌骨侧面的斜嵴位于眶前孔内。
  • 斜嵴末端有一个椭圆形孔(亦见于恶魔龙)。
  • 第五跗骨远端有钩状前内侧角。

分类

[编辑]

尤海鲁等人进行支序分析,发现盘古盗龙属于腔骨龙科,与鲍氏腔骨龙罗德西亚腔骨龙坎普龙构成演化支,而非卡岩塔“巨殁龙”英语Megapnosaurus kayentakatae。盘古盗龙归入该分支是根据以下特征:上颌骨水平突和升突之间有一锐角、眶前孔内有一暗窝、泪骨侧板较短及颧骨升突与其纵轴的夹角小于75度。根据这项分析,盘古盗龙将是亚洲已知第一种腔骨龙科,也是继中国龙之后禄丰组发现的第二种兽脚类。禄丰组出土的其他小型腔骨龙科标本,如FMNH CUP 2089(前肢骨骼)和FMNH CUP 2090(后肢骨骼)也可能属于该物种,尽管在进一步分析之前被暂时归入卡岩塔“巨殁龙”。[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Hai-Lu You; Yoichi Azuma; Tao Wang; Ya-Ming Wang; Zhi-Ming Dong. The first well-preserved coelophysoi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Asia. Zootaxa. 2014, 3873 (3): 233–249 [2022-01-21]. PMID 25544219. doi:10.11646/zootaxa.3873.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