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圆尾鹱
白额圆尾鹱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鹱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
科: | 鹱科 Procellariidae |
属: | 圆尾鹱属 Pterodroma |
种: | 白额圆尾鹱 P. hypoleuca
|
二名法 | |
Pterodroma hypoleuca | |
异名 | |
|
白额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 hypoleuca)[2][4][5][3],又名白腹穴鸟,为鹱科圆尾鹱属的海鸟。它是一种小型圆尾鹱,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其隐秘的习性、偏远的繁殖群落和有限的分布范围导致研究甚少,该物种的许多生物学方面仍然知之甚少。
分类
[编辑]白额圆尾鹱在1888年由英国博物学家奥斯伯特·萨尔文正式描述,并给予双名法名称Oestrelata hypoleuca。他指定的模式产地为“克鲁森斯特恩群岛”,而不是西北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个岛屿。[6][7] 白额圆尾鹱现在被归入1856年由法国博物学家夏尔·吕西安·波拿巴引入的圆尾鹱属(Pterodroma)中的其他圆尾鹱。[8][9] 该属名结合了古希腊语的pteron,意为“翅膀”,和dromos ,意为“赛跑者”或“跑者”。具体的修饰词hypoleuca来自古希腊语的hupi,意为“下”,和leukos,意为“白色”。 [10] 尽管该物种有两个遥远且分离的繁殖地点,但该物种是单型的,不承认亚种。[9]
目前认为白额圆尾鹱与斑海燕和白领海燕在亚属Proaestrelata中关系密切,这基于对整个Pterodroma属的形态、叫声、繁殖生物学、饮食和寄生性 虱的综合审查结果。[11]
描述
[编辑]白额圆尾鹱是一种小型圆尾鹱,长约30厘米,翼展约67厘米。它的头部为白色,带有帽状黑色头羽和脸颊标记;整体头部通常具有鳞状外观。其浅灰色的上半身有较深的主羽和覆羽,在背部形成“M”标记。下翼为白色,边缘和腕关节及下翼覆羽处有深色斑块。尾部为深灰色,羽毛的其余部分为白色,除了胸部的深色半项圈。像其他圆尾鹱(Pterodroma)一样,黑色的喙短而呈钩状。腿和脚都是粉红色的,带有深色斑块。
分布和数量
[编辑]分布
[编辑]分布于太平洋北部,主要分布于夏威夷群岛及日本的小笠原群岛及硫磺岛,但偶尔也见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等地的海岸[2][3]。
其中995,000只个体,约占总数量的99%,在西北夏威夷群岛繁殖,而5,000只个体(占总数量的1%)在日本海岸的小笠原和火山列岛繁殖。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北部的向风群岛-夏威夷群岛链。[2]
行为
[编辑]饮食
[编辑]白额圆尾鹱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斑海燕是唯一以鱼为主食的圆尾鹱Pterodroma。主要的猎物是来自灯笼鱼科(灯笼鱼)和褶胸鱼科(斧头鱼)的鱼类。还消耗来自枪乌贼科的鱿鱼。[12] 这些猎物都是中层水域居民,利用发光器在夜间迁移到水面进食;因此推测白额圆尾鹱是夜行性捕食者,在海面上或飞行中捕捉猎物。白额圆尾鹱的眼睛含有大量的色素视紫红质,有助于夜间视力。白额圆尾鹱通常在海上是孤独的个体,但有时会出现在大型生物种群中。像所有管鼻目鸟类一样,白额圆尾鹱的胃部有一个改良区域称为前胃,部分消化猎物以制成胃油,这是一种比猎物轻的高能量油。
繁殖
[编辑]白额圆尾鹱在西北夏威夷群岛的岛屿上密集群落中繁殖;包括法舰环礁、鸾岛、利西安斯基岛、珀尔和赫米斯环礁、中途岛和库雷环礁;以及位于日本南部的火山列岛和小笠原群岛。此种只会在夜间造访栖息地,通常在日落后不久抵达。[13] 繁殖季节为冬季,以避免与其他繁殖的管鼻目鸟类争夺洞穴。在西北夏威夷群岛,有时繁殖季节会与较大的楔尾鹱重叠,后者会驱逐甚至杀死白额圆尾鹱幼鸟以使用繁殖洞穴。亲鸟双方共同参与挖掘洞穴,洞穴通常挖在沙或硬珊瑚基质中,长度在1至3米之间。已配对的成鸟对巢穴入口周围约2米的区域具有领地意识,并会进行防御。它们也显示出归巢性,连续多年返回同一巢穴,如果巢穴塌陷会重新挖掘。在较硬的珊瑚基质中挖掘的巢穴比在沙中挖掘的更不容易塌陷。[13]
该物种被认为一生只会配对一次(像其他鹱形目鸟类);配偶会进行追逐和互相鸣叫的交配飞行,然后才下蛋。每个繁殖季节一对配对成鸟只产一枚蛋,如果遗失则不会重新下蛋。下蛋通常在一月下旬。亲鸟双方共同孵蛋,雄性孵蛋持续八天,雌性孵蛋持续六天。大约在50天后孵化,时间约在三月中旬。幼鸟在孵化后是半早熟性的,覆盖着浅灰色的绒羽,孵化后两天内由双亲育雏,之后双亲会在海上觅食,晚上回来喂养幼鸟。幼鸟以胃油和小猎物为食。幼鸟在孵化后大约80天,六月初时长出成鸟羽毛。
迁徙
[编辑]繁殖季节过后,幼鸟和成鸟会迁徙到日本本州和三陆的海域。迁徙的时间部分受海表温度影响。在八月开始向南和向东迁移,九月开始返回繁殖岛屿。在繁殖季节,会在繁殖岛屿周围的水域觅食。该物种在东太平洋尚未被记录到。
与人类的关系
[编辑]在有人类到达之前,白额圆尾鹱在主要的夏威夷群岛上繁殖,化石遗骸已在考艾岛、瓦胡岛和摩洛凯岛上被发现。这些骨骼与人类考古学遗址有关,强烈暗示它们与其他海鸟皆是波利尼西亚定居者的食物来源。该物种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就已从主要岛屿上绝迹。
该物种目前受到引入物种的威胁,特别是老鼠。[14] 波利尼西亚鼠和黑鼠已经摧毁了西北夏威夷群岛的圆尾鹱种群,主要是通过掠夺蛋。1960年代,在库雷环礁引入的波利尼西亚鼠对圆尾鹱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在那段五年期间没有一只雏鸟孵化成功(在没有引入掠食者的情况下,孵化成功率可以高达90%)。类似的灾难也发生在中途岛,1943年引入的黑鼠(这些黑鼠也导致了雷仙岛秧鸡的灭绝)将圆尾鹱种群从500,000只减少到1995年的32,000只。[15] 引入到[w:Lisianski Island|利西安斯基岛]]的兔子摧毁了筑巢栖地并破坏了筑巢洞穴。栖地破坏限制了一些岛屿上的繁殖成功率,特别是当它增加了与更加具有侵略性的物种(如楔尾鹱)之间的竞争。
保护措施已经到位以保护圆尾鹱和其他共享该物种繁殖岛屿的海鸟。海岛恢复项目正在恢复拉桑岛和中途岛的本地植被,并且老鼠和兔子已经从所有西北夏威夷群岛中被移除。该物种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等级。[1]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terodroma hypoleuc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22697967A132615616 [12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697967A132615616.en .
- ^ 2.0 2.1 2.2 2.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白额圆尾鹱.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3.0 3.1 3.2 郑作新等 (编). 白额圆尾鹱 Pterodroma hypoleuca Salvin.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1卷 中国鸟纲绪论 潜鸟目 鸊鷉目 鹱形目 鹈形目 鹳形目. 科学出版社. 1997-09: 199 pp. [2018-10-29]. ISBN 9787030056719 (中文(简体)).
- ^ 白額圓尾鸌 Pterodroma hypoleuca Salvin, 1888. 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TaiBIF). [2018-10-29] (中文(台湾)).
- ^ 白额圆尾鹱 Pterodroma hypoleuca Salvin, 1888. 台湾物种名录. 台湾: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中文(台湾)).
- ^ Salvin, Osbert. Critical notes on the Procellariidae. Ibis. 5th Series. 1888, 6: 351–360 [359]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 ^ Mayr, Ernst; Cottrell, G. William (编).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1 2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79: 76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8).
- ^ Bonaparte, Charles Lucien. Espèces nouvelles d'oiseaux d'Asie et d'Amérique, et tableaux paralléliques des Pélagiens ou Gaviae.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1856, 42: 764–776 [768] (French).
- ^ 9.0 9.1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编). Petrels, albatrosse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1.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July 2021 [4 Jan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199, 322. ISBN 978-1-4081-2501-4.
- ^ Imber, M.J. Origins, phylogeny and taxonomy of the gadfly petrels Pterodroma spp.. Ibis. 1985, 127 (2): 197–229. doi:10.1111/j.1474-919X.1985.tb05055.x.
- ^ Harrison, C. S., T. S. Hida, M. P. Seki. (1983). "Hawaiian seabird feeding ecology". Wildl. Monogr. 85: 171.
- ^ 13.0 13.1 Grant, Gilbert; Warham, John; Pettit, Ted; Whittow, Causey. Reproductive Behavior and Vocalizations of the Bonin Petrel (PDF). The Wilson Journal. 1983, 95 (4): 522–539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27).
- ^ Seto, Nanette; Conant, Sheila. The Effects of Rat (Rattus rattus) Predation on th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the Bonin Petrel (Pterodroma hypoleuca) on Midway Atoll. Colonial Waterbirds. 1996, 19 (2): 171–185. JSTOR 1521854. doi:10.2307/1521854.
- ^ Seto, N. W. H., and D. O’Daniel. 1999. Bonin Petrel (Pterodroma hypoleuca). In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 No. 385 (A. Poole and F. Gill, eds.).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 Inc., Philadelphia, PA.
外部链接
[编辑]这是一篇鹱形目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