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洪山菜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紫菜薹
芸薹B. rapa
栽培品种菜心
商品名洪山菜薹
起源中国

洪山菜薹是紫菜薹(也称红菜薹、芸菜薹、芸薹,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purpurea Hort.,异名:Brassica Campestris var. Purpuraria)的一种,因其原产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而得名。

形态

[编辑]

紫菜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与广东菜心不同栽培品种[1],是小白菜的变种。普通红菜薹高度一般约30厘米,但洪山菜薹高度可达50-60厘米,平均直径约2.5厘米[2]

洪山菜薹基生为长椭圆形或鸡蛋形,叶脉较宽,叶脉和叶柄呈紫色。薹叶细小,多为倒卵形或披针形。花薹接近圆柱形,总状花序顶生。花瓣为浅黄色,与油菜一样呈十字形,花梗细小。角果细长,种子为球形[3]

历史

[编辑]

洪山菜薹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东汉三国时,紫菜薹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中记载:

(芸薹)乃人间所啖菜。

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

芸有三种,色紫者上蔬,味辛;色黄者为中蔬,味甘;色青者为下蔬,味咸。常供御膳及宗庙祭祀。

南北朝时,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芸薹的种植方法:

芸薹一亩用子四升,种法与芜菁同,既生亦不锄之,十月收芜菁,讫时收蜀芥。中为咸淡二菹亦任为干菜,芸薹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涩,种芥子及蜀芥芸薹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三物性不耐寒,经冬则死故湏春种,旱则畦种水浇五月熟而收子,芸薹冬天草覆亦得取子又得生茹供食,崔寔曰:六月大暑中伏后可收芥子,七月八月可种芥。

唐代时,洪山菜薹已是著名蔬菜,因其被列为湖北皇帝进贡土特产而被誉为“金殿玉菜”。

万历年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将芸薹记载为“唐本草”,称:

此菜易起薹,须采其薹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薹... 芸薹乃人间所啖菜也,宗奭曰:芸薹不甚香,经冬根不死,辟蠧于诸菜中,亦不甚佳。时珍曰:芸薹方药多用,诸家注亦不明,令人不识为何菜。访考之,乃今油菜也,九月十月下种,生叶形色微似白菜,冬春采薹心为茹,三月则老不可食。开小黄花,四瓣如芥花,结荚收子亦如芥子。灰赤色,炒过榨油黄色,燃灯甚明,食之不及蔴油近人因有油利,种者亦广云。

康熙13年编写的《武昌县志》中,对洪山菜薹有如下记载:

味尤佳,它处皆不及... 距三十里则变色矣,询别种也。

乾隆12年编写的《汉阳县志》中,则描写洪山菜薹:

芸莲,紫干亭亭,茎叶肥泽,在冬蔬中,味清而胰,种宜肥壤,秋植冬可预类。

1907年,徐毓华《湖北乡土地理》中记载[4]

马鞍之煤、宝通寺之菜,黄鹄矶头之鲤,均占优胜之土物也。

宝通寺洪山宝塔下一块种植菜薹的田地

1996年出版的《江夏史志》中,将洪山菜薹的原产地总结为:“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所谓“九岭十八凹”,指的是西起石牌岭、东至卓刀泉古庙对面的庙前山,总共方圆三十里的地界,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会不同,口味也有差异。这一地区与别处不同的“小气候風土”在于:从洪山至卓刀泉的一片丘陵地带,北有洪山阻隔寒风、南有晒湖,气候温暖潮湿。千百年来,因长江洪水漫溢,洪水所挟的泥沙在洪山宝通禅寺一带沉积,使得当地土壤成为灰潮土,包括钙在内的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加之过去的洪山一带,树木、泉眼众多,菜薹得以通过泉水浇灌。经过历代耕作,先天与后天条件共同造就了洪山菜薹独有的特质。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武汉主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洪山菜薹的原产地急剧缩小,到2003年时,原产地总面积已不足30亩。2004年,洪山区政府将原产地洪山菜薹扩大至80余亩并纳入只许种菜、不许开发的保护“红线”,随后成立了洪山菜薹协会,负责管理洪山菜薹的育种和种植。[5]2004年12月18日举办了首届洪山菜薹文化节[6],至2023年12月22日已经举办了八届[7]

2005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洪山菜薹列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洪山乡、九峰乡、花山镇3个乡镇。[8]

2017年,“洪山菜薹”获登记成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9]

2020年12月17日上午,第17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评选出十大武汉特色伴手礼,洪山菜薹名列榜首。[10]

种类与分级

[编辑]

洪山菜薹原有3个核心品种:大股子、胭脂红、一窝丝。一窝丝已失传,胭脂红也只剩极少量农户种植。目前,一般“大股子”即被视为正宗洪山菜薹。民间传说,武汉最正宗的洪山菜薹产自宝通寺钟声所及之处,这片地因此被称为“钟声地”,占地约8.7亩。而冬天阳光照射,洪山宝塔投下的阴影所覆盖的一块扇形区域内的田地被称为“塔影田”,占地约2.1亩,其中出产的菜薹被誉为“金殿御菜”。作为武汉冬季时令蔬菜,洪山菜薹已成为武汉具有地理标志性的年货产品,目前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根据产地和特定标准将洪山菜薹分为三级[11][12]

  • 宝通寺出产的洪山菜薹属于“金标”产品,寺内种植面积不到2亩,每年总产量不超过600斤;
  • 洪山区内、洪山菜薹原产地之一的老桥村出产的洪山菜薹属于“银标”产品,种植面积约300亩;
  • 蔡甸区江夏区出产的洪山菜薹属于“普标”产品,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文化

[编辑]

1994年出版的《洪山文史 第7辑》中[13],记录了关于洪山菜薹起源的两种传说:

  • 1700多年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有个叫玉叶的姑娘,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二人互相爱慕。一年三月,二人到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是个美女,命令兵勇将她抢走。田勇奋力将玉叶救出、拉着她往山下跑,杨熊于是叫兵勇将二人乱箭射死,田勇和玉叶的血当即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熊一伙人正要逃跑,全部突遭雷击死。事后,当地乡亲将田勇和玉叶埋在二人遇难的地方,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菜苗,乡亲们便常给菜苗浇水施肥。同年秋天,当地遭遇蝗灾、粮食绝收,乡亲们不得已将坟堆周围紫红菜的薹杆采集后食用,觉得甜脆清香,且可不断收获,最终得以依靠这种蔬菜度过了荒年。秋后,当地人纷纷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有空时再把菜薹到城里去贩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罕见的蔬菜亦赞不绝口,红菜薹因而出名;
  • 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县(今武昌),鄂州刺史令人预备了一桌酒宴,然而尉迟敬德却对山珍海味不感兴趣,唯独餐末上桌的一道紫色蔬菜令他赞不绝口。尉迟敬德未见过此菜、不知其名。鄂州刺史称:“这是楚天名菜‘芸薹’,与武昌鱼齐名。”尉迟敬德临行时未收绑州刺史为他准备的礼物,唯独要了一筐芸薹菜,并嘱咐鄂州差役每年给他送一筐芸薹菜。然后随后三年,迟迟未有芸薹菜送到,心情急躁的尉迟敬德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返回后向尉迟敬德报称,东山(洪山)出了“井妹湖铎” ,芸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敬德不相信,于是带领人马来到江夏查明情况,却果然看见一大片芸薹菜全都有叶无薹。这时,弥勒寺(今宝通寺)的住持率僧众出门迎接,并对尉迟敬德说:“整治这些妖怪不难,只需在东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层八面的宝塔即可。”尉迟敬德听闻后,进京请皇帝赐金建塔,唐太宗随即下诏,拨银万两、命尉迟敬德建塔。不过,洪山宝塔建成前,尉迟敬德已离世。从此,人们认为宝塔投影之地、寺院钟声覆盖的“学垄田”生长的菜薹品质最为上乘。

与洪山菜薹相关的诗句有: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韦庄《立春》(唐)

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日人家食品良;米酒归元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薹香。——徐鹄庭《汉口竹枝词》(清)

甘说周原荠,辛传蜀国椒。不图江介产,又有菜薹标。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 ——王景彝《琳斋诗稿》(清)

除此以外,洪山菜薹还有许多与名人相关的传说与故事,“洪山菜薹传说”于2015年8月入选武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15][16]

  • 三国时期孙权的母亲孙破虏吴夫人病中思念洪山菜薹,孙权出于孝顺,命人守候种植、为母亲解馋,成为“孝子菜”典故;
  • 北宋时期,苏轼兄妹曾三次造访武昌、专为品尝洪山菜薹;
  • 同治年间,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湖广总督期间尤其喜欢吃洪山菜薹,离任前想将菜薹引回安徽老家种植,最终未能成功;慈禧太后亦爱吃洪山菜苔,经常派人到武昌洪山索取;
  • 民国初年,湖北籍的黎元洪北平担任大总统期间,冬天派遣专人采购洪山菜薹。新鲜蔬菜经过长途运输到达北平后,原有的色泽与鲜味均有损失,于是将洪山的泥土装上火车运往北平试种,但用此方法在北平收获的菜薹色、昧均与原产地生长的洪山菜薹有差距,最终放弃在北平种菜薹、恢复用火车直接运送菜薹至北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工作的湖北籍领导如董必武李先念都喜爱家乡土产,每年冬春委托湖北省派专人在洪山采购菜薹,运往北京供老同志食用。

食用

[编辑]
清炒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及其所属的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通常富含包括蛋白质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在内的营养成分,因而从营养学角度常被视为一种优质蔬菜[17]。一般而言,打过后的菜薹甜脆、口感达到最佳状态[18]

199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荆楚风味》中,收录了一道“紫菜薹炒腊肉”,其中注明“菜薹以武昌洪山所产肥壮鲜嫩的为好”为工艺关键之一[19]。有楚菜厨师认为,洪山菜薹立冬前适合清炒,立冬后则更适合与腊肉同炒。无论是清炒还是与腊肉同炒,均讲究用急火快速翻炒出镬气,才能使成菜口感脆嫩[20]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菜蕻、菜心与菜薹.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2. ^ 擦亮金字招牌 武漢這樣保護地理商標. 人民网. 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8-07-24]. 
  3. ^ 汪波. 刘从康 王俊 , 编. 身边的农作物 (PDF). 中国: 武汉出版社. 2019-09-01: 99 [2019-09-01]. ISBN 978-7-5582-3192-6. 
  4. ^ 高桃芝. 冬令佳蔬红菜薹. 中国科普网. 科普时报. [2022-12-29]. 
  5. ^ 一袭紫衣、头戴黄花、入口津甜 武汉人的洪山菜薹执念. 荆楚网. 武汉晚报. [2021-02-03]. 
  6. ^ “洪山菜薹”将包装上市 年底将举办饮食文化节. 搜狐新闻. 楚天金报. [2004-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31). 
  7. ^ 黄啸 李希帆 何习文. 第八届洪山菜薹文化节在汉举办.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 [2023-12-24]. 
  8. ^ 汪波. 洪山菜薹. 武汉出版社. [202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9. ^ 塔影钟声映紫菘,菘心青嫩芥薹肥:这颗“佛系”的菜薹,当真如此与众不同.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10-31]. 
  10. ^ 武汉十大特色伴手礼公布. 荆楚网. 长江网. [2020-12-17]. 
  11. ^ 武汉年货地理 在塔影钟声里掐一把洪山菜薹,让这个年更有“武汉味道”.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4-01-23]. 
  12. ^ 彭鹏. 湖北极品洪山菜薹 每份1.2公斤9999元起拍. 凤凰湖北. 荆楚网-楚天金报. [2013-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6). 
  13. ^ 秦实义. 洪山文史 第7辑. 中国: 武汉市洪山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 203–206 [202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3). 
  14. ^ 吴琪. 钟声塔影下的洪山菜薹.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2-11]. 
  15. ^ 严珏 王伟 谢源. 1700年的“洪山菜薹传说”成为非遗. 长江网. 武汉晨报.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1). 
  16. ^ 这道湖北特色金殿御菜,舌尖上的荆楚味,属于武汉人的乡愁. 澎湃新闻. 湖北文旅.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1). 
  17. ^ Brassica Campestris var. Purpuraria Transformation. Lifeasible. [202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1). 
  18. ^ 央视新闻. 霜打的蔬菜为何甜?. 中国气象科普网. [2020-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19. ^ 冉先德. 瞿弦音 李海英 申果元 , 编. 中国名菜荆楚风味. 中国: 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7: 144–145. ISBN 7-80097-176-7. 
  20.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洪山菜薹 江城冬季餐桌宠儿. 荆楚网. [202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