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弗朗茨·博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弗朗茨·博普
弗朗茨·博普
出生(1791-09-14)1791年9月14日
美茵茨选侯国 美因茨
逝世1867年10月23日(1867岁—10—23)(76岁)
勃兰登堡省 柏林
学派历史比较语言学
主要领域
语言学

弗朗茨·博普[2][注 1](德语:Franz Bopp德语:[ˈfʁants ˈbɔp],1791年9月14日—1867年10月23日),旧译葆朴[3],是日耳曼语言学家,柏林大学教授,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他知名于对梵语的研究[4],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5]

生平

[编辑]

1791年出生于美因茨,早年随父母搬到阿沙芬堡,在当地的中学学习。受卡尔·约瑟夫·希罗尼穆斯·温迪施曼等老师的影响,他开始对东方的语言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812年来到巴黎,开始了对梵语的学习研究[6]

1816年,他出版了第一篇论文《论梵语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7]。虽然前人早已指出梵语与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日耳曼诸语的相似性,但他却创造性地研究这些语言在语法词形变化上的一致性,将它们假定为一个共同起源。这是以前还没有人做过的[8]。1820年,这部作品的英语译本在伦敦出版[9]

1821年,在威廉·冯·洪堡的推荐下,博普成为了柏林洪堡大学的梵语和比较语法系主任[10]。1822年4月18日成为普鲁士科学院正式院士[11]。1825年结婚[9]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比较语法》。在书中,他提出了3个主要目标:在相互比较中推导出一个原始变位系统、构拟原始语音法则、探究语法形式的起源。他也是第一位认为阿尔巴尼亚语印欧语系一个单独语族的语言学家[12]

1850年当选巴伐利亚科学院外籍院士[13]。1854年当选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院士[14]。1855年成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15]。1867年10月23日在柏林逝世[16]

主要作品

[编辑]
年份 书名[17]
1816年 《论梵语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
1830年 《梵语小词汇》
1833年 《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哥特语和德语的比较语法》
1840年 《论马来-波利尼西亚诸语言与印欧语的亲属关系》
1842年 《印欧语系的高加索语族》

注释

[编辑]
  1. ^ 他的名字有时被盎格鲁化拼写作Francis Bopp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adumod Bussmann.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Routledge. 1996: 85. ISBN 9780415022255 (英语). 
  2. ^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 (编). 德语姓名译名手册(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年. ISBN 9787100026741. 
  3. ^ 戚雨村 等. 《语言学百科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年4月: 第79页. ISBN 9787532601776. 
  4. ^ 舒克. 从新的视角看语言学史——读《思想的流派:从葆扑到索绪尔的语言学发展史》.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3): 72–74. ISSN 1000-0429. 
  5. ^ 常荃; 赵婧文; 邓思遥.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神州. 2013, (23): 143. doi:10.3969/j.issn.1009-5071.2013.08.129. 
  6. ^ Walther Wüst. Bopp, Franz.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2.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1955: 453 [2019-08-23]. ISBN 3-428-0018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2) (德语). 
  7. ^ Franz Bopp. Über das Conjugationssystem der Sanskritsprache in Vergleichung mit jenem der griechischen, lateinischen, persischen und germanischen Sprache. Frankfurt am Main: Andreae. 1816. 
  8. ^ Chisholm 1911,第240页.
  9. ^ 9.0 9.1 Wüst, Walther. Bopp, Franz.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2. 1955: 453-454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10. ^ Chisholm 1911,第240–241页.
  11. ^ Mitglieder der Berliner Akademien. 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德语). 
  12. ^ Lulushi, Astrit. Histori: Çfarë ka ndodhur më 22 tetor? [历史:10月22日发生了什么?]. New York: Dielli. 2013-10-22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阿尔巴尼亚语). 
  13. ^ Prof. Dr. Franz Bopp. 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德语). 
  14. ^ Holger Krahnke. Die Mitglieder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Göttingen 1751–2001.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2001: 45. ISBN 3-525-82516-1. 
  15. ^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B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6-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3-24) (英语). 
  16. ^ Martineau, Russell, Obituary of Franz Bopp,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867: 305–314 
  17. ^ [丹麦]威廉·汤姆逊. 《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年: 第76页.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