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胶灾
香港胶灾是2012年发生在香港附近海域的一次海洋污染事件。2012年7月23日,强台风韦森特吹袭香港,邻近海域普遍刮起飓风;导致一艘于香港南面水域的中海集运货柜船的7个货柜堕海,当中6个货柜装满由中国石化生产的聚丙烯胶粒,并在风暴过后于香港南面海域漂流。部分货柜遭海浪击毁,使柜内胶粒进入海洋,成为海洋垃圾,并随水流散布于香港南部海域及岸滩,造成广泛环境及生态污染,同时影响本地渔业。
胶粒在风暴袭港翌日已陆续冲上海岸,并由愉景湾非政府组织DB Green成员率先发现。胶灾之初,香港主流媒体基本没有进行报导。清理工作基本由DB Green、香港海洋守护者协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主导,并透过社交网站以及网络媒体传播消息。这些消息逐步在民间引起强烈反响,大量香港普通市民决定自发到海岸清理。
事发近两周后,香港报章及电视媒体开始大幅度报导事件。海事处及食物环境卫生署等香港政府部门一直积极与民间组织协作清理,但政府从未向公众发布相关消息。到8月5日,开始有局长级官员向公众交代。胶粒货主中国石化公司以及船运公司中海集运都在7月底开始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清理。但胶粒污染的责任问题尚未获厘清。
事件经过
[编辑]货柜堕海及初期清理
[编辑]2012年7月23日晚至翌日凌晨,强台风韦森特于香港西南方掠过,香港天文台在24日午夜发出十号飓风信号。当晚一艘中海集运货船在香港南面海域向东航行,前往果洲群岛外海停泊。航行期间,船上先后有7个长40呎货柜被强风吹入大海,当中6个装有约168吨由中国石化生产的聚丙烯胶粒,而另一个则装有玻璃工艺品。[1]
事后中海集运先后联络海事处及打捞公司,以搜寻遗失货柜,但政府并未对外公布事件。7月25日,环保组织DB Green成员Tracy Read率先在愉景湾北滩发现胶粒,并与香港海洋守护者协会成员Gary Stokes等开始组织清理。次日DB Green联络中石化,并向南华早报及英文虎报报告事件;而海洋守护者协会则开始号召香港人到海滩清理。中石化在27日随即派员与DB Green巡视愉景湾海滩,并在三白湾及稔树湾等地发现更多胶粒,但当日只有南华早报在内版作小篇幅报导。而民间人士及食环署则在同日先后通知非政府组织,指梅窝及坪州各处均发现胶粒。[2]
7月28日后,胶灾的具体情况开始为部分非政府组织所知。中石化准许民间人员到葵青货柜码头点算货柜损失,以评估堕海的胶粒数量。此时民间才得悉一共有6个胶粒货柜堕海,而海事处及中海集运先后于南丫岛东面、北面及西北面海域,与及大鸦洲以东海域,寻回4个货柜。4个货柜泄漏了相当于1.2个货柜的胶粒,而当时尚有两个货柜仍然失踪。同日多个非政府组织联络香港各大媒体,要求报导事件,但全无回音。[3]
7月31日起,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及中石化的合作开始增加。当日海洋守护者协会罕有地成功主持一联合会议,参与者包括政府食环署及海事处等部门代表、中石化高层以及中海集运代表。会后货柜船主代表同意出资租用直升机,供非政府组织侦察并拍摄海岸,以评估胶粒污染实况。守护者协会在次日于螺洲西南海域寻回第5个货柜,海事处及食环署人员则紧接到场清理。此时香港南面的石澳、赤柱、南丫岛深湾、长洲东湾、观音湾及芝麻湾均有胶粒发现报告,而民间组织开始在社交网站Facebook发布消息,以收宣传及统筹之效。[4]
“执胶”清理行动升级与事件曝光
[编辑]8月初海岸的“执胶”清理行动开始升级,有更多组织加入民间统筹的清理活动。海洋公园在8月2日联络民间组织,提供协助之余,亦开始组织清理队;而政府则在3日组织特遣队清理愉景湾。在民间的反响下,8月4日,香港终于有主流媒体以头版报导事件,但焦点却集中在政府隐瞒事件,以及胶粒可能产生的毒害。事件曝光后在民间引起强烈反弹,不少市民乘周末放假空闲,到海滩清理胶粒;而世界自然基金会、南丫部落、环保触觉、键盘战线、香港两栖及爬虫协会等民间组织,亦各自组织义工队清理海滩。单在8月5日便有超过1,000名市民自发到南丫岛石排湾清理。[5]
胶灾曝光后,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与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在8月5日首次会见传媒,交代事件。虽然政府下级部门一直与民间组织紧密合作清理,但决策部门却在事发两周后才向公众公告,并提醒市民不要进食已吞下胶粒的鱼类,其反应备受抨击。政务司司长兼署理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行政长官梁振英正在外地休假)在6日召开跨部门会议,统筹清理工作,并开始免费向DB Green成员提供政府飞行服务队直升机,以侦察海滩。民间团体亦在8月初透过社交网站进行分工,并发布一手海滩状况资讯。[6]
胶灾清理行动至今仍未完结。8月16日台风启德掠过香港以南约200多公里的海域,将海面大量胶粒及垃圾冲刷上岸,使部分已清理海滩再次遍布垃圾;而第6个装有胶粒的货柜,则在9月7日于喜灵洲避风塘外寻回。另外,由于胶粒散布石滩、岩隙以及草地之上,难以人手清理,中石化及部分义工带上发电机及吸尘机,以改善效率。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亦推出新研发系统,协助政府及民间组织监视水流,预测胶粒漂流情况。亦有香港青年自行制作胶粒清理机“淘胶者一号”,并获中石化订购,协助清理海滩。[7]
波及澳门
[编辑]澳门在8月21日宣布,于前一天及当天在黑沙海滩及竹湾海滩发现少量怀疑聚丙烯胶粒物体。[8]虽然政府在8月24日声称已大致清理,[9]但翌日市民响应环保组织网上号召,到沙滩捡起胶粒,仍然收集到逾半公斤胶粒。[10]
渔业、环境与生态问题
[编辑]香港胶灾的胶粒由聚丙烯制成,其塑胶分类标志为5号。聚丙烯的原料是丙烯,由石油裂解而来。化工厂接着可采用多种方法将丙烯及其他原料混合,将其聚合成塑胶,然后再用于生产不同产品,包括胶粒。
聚丙烯胶粒本身并无即时毒性,人类及鱼类在吞食胶粒后,并不会将聚合物聚丙烯吸入人体。再加上香港海域经常有塑胶垃圾漂浮,鱼类进食不同种类胶粒常有出现,只是事件一直鲜为人知,才在胶灾后引发极大反响。胶灾曝光后,分销商一度担心吞食胶粒的海鱼已经中毒,而停止向本地鱼排购货;而市民对本地鱼的信心动摇,令本地鱼在街市销量急降,使渔民蒙受损失。[11]
聚丙烯一直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由于聚丙烯耐热、耐酸碱、耐化学物质及耐碰撞,难以出现生物分解,故此聚丙烯常用于食物容器,包括可放入微波炉加热的食物盒,延长食物保存时间。即弃餐具及商品包装亦经常使用到聚丙烯。不过根据太平洋垃圾带的经验,塑胶若在一年内长期受阳光紫外线照射,便会出现光解作用(Photodegradation),在保持聚合物状态之余,其体积逐步分解成为微小的分子,继续在海面漂浮。随着塑胶体积继续分解,制造塑胶时可能用到的双酚A等化学品,便会释出海洋;与此同时,微细的塑胶亦会吸附海面的所有化学物质,包括人类排入大海的致癌物,变成海面的一层“毒汤”。光解后的塑胶可轻易被鱼类及海鸟等生物消化系统摄取,从而使多种有毒化学物进入食物链,对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预计的破坏。体积较大的塑胶制品,亦可能堵塞海鱼及海鸟消化系统,使其营养不良而死。[12]
事实上,香港胶灾的胶粒一度覆盖南丫岛深湾。该处为濒危海洋生物绿海龟的产卵地,每年6月至10月该处均会限制游人入内,以免阻碍绿海龟产卵。胶灾恰好发生于绿海龟产卵期内,而深湾更一度遭厚一呎胶粒覆盖。[13]
据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和太古海洋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六成香港海水含有塑胶微珠,在7个地点获取的逾100个海水样本中,含量最高的北角样本每平方公里海域有38万粒微珠,将造成塑料颗粒水污染,海洋生物吸食塑胶微珠后将可引致生态破坏,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此项研究只筛选了0.3毫米至1毫米大小的塑胶微珠,估计实际微珠含量远大于此数目,因为部分日用产品使用的微珠可少于0.3毫米。研究发现的塑胶微珠大多为透明颗粒状,成分多为聚乙烯,研究员估计这些塑胶微珠来自日常香港人所使用的个人护理或美容产品,如面部磨砂膏和牙膏等。[14][15][16][17]
绿色和平所做的调查显示,城门河在夏季无降雨日子每天最少有超过48,000件塑胶冲出吐露港,逢降雨后更多1倍,平均每分钟有56件塑胶流出大海。这些塑胶废物主要为即弃塑胶制品,如餐盒、饮管、餐具和胶袋等。另外,在台风山竹过后香港各区包括杏花邨,发现有约20年前的快餐店发泡胶饭盒碎片,绿色和平认为本地垃圾同样是污染海洋的元凶。[18]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10號波「膠災」 168噸膠粒淹9泳灘. 香港经济日报 (香港). 2012-08-04: A20 (中文).百噸化學膠粒飄港海 環團:魚類誤吞積毒恐進食物鏈. 明报 (香港). 2012-08-04: A10 (中文).
- ^ Cheung, Chi-fai. Typhoon dumps plastic pellets on beach.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华早报) (香港). 2012-07-27: City 3 (英语).Lam, Lana. DB residents urged to help clear pellet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华早报) (香港). 2012-07-29: Editorial 5 (英语). Plastic Beach Day 2 Gary Stokes Phot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lastic Beach Day 3 Gary Stokes Phot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lastic Beach Day 4-6 Gary Stokes Phot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lastic Beach Day 7 Gary Stokes Phot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ong Kong Coast Watch:Plastic Nurdle spill–Hong Kong–where were the pres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lastic Beach Day 7 Gary Stokes Phot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lastic Beach Day ???? Gary Stokes Phot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百噸化學膠粒飄港海 環團:魚類誤吞積毒恐進食物鏈. 明报 (香港). 2012-08-04: A10 (中文).募義工清理「至少要200人」. 明报 (香港). 2012-08-04: A10 (中文).150噸膠粒墮海毒魚害人. 香港太阳报 (香港). 2012-08-04: A4 (中文).生態災難市民蒙在鼓裏 致癌毒膠粒60億粒遍港海. 香港苹果日报 (香港). 2012-08-04: A2 (中文).全球首見 政府疑封鎖消息. 香港经济日报 (香港). 2012-08-04: A20 (中文).逾千義工南丫島救亡執膠. 东方日报 (香港). 2012-08-06: A4 (中文).
- ^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談膠粒散落本港水域事件. 香港政府新闻处 (香港). 2012-08-05 (中文).環境局局長就聚丙烯塑膠原料事件會見傳媒答問全文. 香港政府新闻处 (香港). 2012-08-05 (中文).海上膠粒殺到養魚區 政府料清理需數月. 明报 (香港). 2012-08-06: A09 (中文).保安局介入清理膠粒 林鄭承認遲公布事故. 星岛日报 (香港). 2012-08-07: A06 (中文).
- ^ 中石化吸膠. 明报 (香港). 2012-08-08: A05 (中文).獻計救亡 中大新系統測膠粒漂移. 香港苹果日报 (香港). 2012-08-11: A10 (中文).青年製機清膠粒中石化訂購扭力原理分離沙粒. 明报 (香港). 2012-08-19: A08 (中文).最後膠粒貨櫃尋回. 明报 (香港). 2012-09-08: A15 (中文).
- ^ 本澳兩海灘發現少量懷疑聚丙烯膠粒,相關部門立即跟進處理. 澳门新闻局 (澳门). 2012-08-21 (中文).
- ^ 本澳兩海灘膠粒已大致清理,相關部門繼續派員巡查跟進. 澳门新闻局 (澳门). 2012-08-24 (中文).
- ^ 相關部門與民間團體、市民合力清理膠粒. 澳门新闻局 (澳门). 2012-08-24 (中文).
- ^ 高官齊撲火 強調膠粒無毒. 香港经济日报 (香港). 2012-08-08: A20 (中文).揭「膠災」組織指政府積極環團冷淡. 明报 (香港). 2012-08-10: A8 (中文).漁民每日蝕三萬元 政府允設恩恤補助. 香港苹果日报 (香港). 2012-08-09: A8 (中文).魚腸現膠粒 魚排擬索償. 星岛日报 (香港). 2012-08-08: A8 (中文).
- ^ Barry, Carolyn. Plastic Breaks Down in Ocean, After All – And Fast. 国家地理杂志. 国家地理学会. 2009-08-20 [03-09-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拯救生態戰料持續幾個月 膠災兩元凶仍迴避責任. 香港苹果日报 (香港). 2012-08-08: A4 (中文).
- ^ 港大:逾六成港海水樣本含塑膠微珠 每平方公里高達38萬粒 料來自個人護理產品. 明报即时新闻. 2018-07-03 [201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逾6成香港海水含塑膠微珠 料來自美容護理產品. 东网. 2018-07-03 [201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逾60%港海水樣本含微膠粒 元兇可能係你!. 苹果日报即时新闻. 2018-07-03 [201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逾六成海水樣本含塑膠微珠. 文汇报. 2018-07-03 [201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綠色和平:城門河每年逾1750萬件塑膠流入海 本地垃圾同為污染元兇. 明报. 2018-10-18 [2018-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