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帕嬷
蒂帕嬷(Dipa Ma,1911年3月25日—1989年9月1日),原名纳尼·巴拉·巴茹阿(Nani Bala Barua),是孟加拉出身的佛教禅修导师。生于吉大港附近一座小村庄,16岁时,她与丈夫迁往缅甸居住。18岁时,纳尼的母亲不幸过世,留下一名叫作碧佐(Bijoy)的幼儿,由于她与丈夫当时并未有儿女,故此,他们带着碧佐到缅甸扶养长大。
在35岁时,纳尼终于怀有第一胎,诞下了一名女婴,可惜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去世。四年后,纳尼以39岁的高龄诞下女儿蒂帕(Dipa),因为她女儿的出世是一件重大的事,从此以后人们都称她为蒂帕嬷,即“蒂帕之母”(孟加拉语“蒂帕”是光的意思,亦即光母)。此后,她再度失去一名男婴,以及其丈夫突然死亡。在接受禅修训练之前,蒂帕嬷都饱受着身心的悲伤和痛苦。
蒂帕嬷自己曾回忆说:“你们都曾经亲眼目赌,我当时因为失去儿女而感到沮丧及崩溃,身体又有疾病,我当时觉得很苦。连路也不能正常地走。但现在,你们发现我变成怎样呢?所有疾病都消失了,我感到精神焕发,心里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忧虑,也没有悲哀。我感到很欣喜。如果你们都来禅修,你们也将会感到快乐。毗婆舍那禅法(内观)一点都不奇特,只要跟随指导便可以。”[1]
蒂帕嬷的女儿蒂帕·巴茹阿(Dipa Barua)曾说:“我的母亲蒂帕嬷经常劝导我,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绝对地好及绝对地坏,都是两者的混合。”[2]
生平
[编辑]早期生活
[编辑]蒂帕嬷的童年展示了对佛教仪式的浓厚兴趣,而且喜欢读书多于游玩。与邻家女孩不一样,她坚持上学读书,但到了12岁,她被家人安排结婚,后来与她的工程师丈夫一起移居到仰光。在迁到仰光之前,有两年的时间她的丈夫需要独自在缅甸工作,那时只有她和公婆一起生活。在回忆过去的那一段日子,蒂帕嬷很坦率地表示婚姻的早期是颇为不愉快的,然而,她后来是深深地爱着她的丈夫,与他一起在缅甸生活。
她的丈夫于1957年过世,当时她唯一活下来的女儿蒂帕只有7岁,蒂帕嬷掉进了人生的低谷,被悲伤所困扰。有一日医生对她说:“你知道吗?除非你能够做一些事情平伏你的心,不然你将会死于过度哀伤。"
因为她居住在有佛国之称的缅甸,医生建议她学习怎样禅修。后来有一次,她在梦中见到佛陀示现,散发着明亮的光芒,温柔地说出《法句经好喜品》的偈语:
“执著于珍爱的事只会带来忧伤,执著于珍爱的事只会带来畏惧。一个完全脱离于爱着的人,再无有忧伤和畏惧。"(旧译: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
修习毗婆舍那禅法
[编辑]蒂帕嬷明白佛陀的开示是引导她学习毗婆舍那禅法。于是她在仰光的卡玛郁禅修中心(Kamayut Meditation Center)首次参加禅修营,因为那时候身体衰弱,她期望着可以安静地死去。事实上她的确差点死去,在一次深入专注的行禅期间,她被一只患有狂犬病的恶狗咬到,虽然当时不觉得痛苦,但她因此需要提早离开禅修营接受医疗诊治。她并没有为此而放弃禅修,不久后她调整了心态参加第二次禅修营,这次地点是在闻名遐迩的马哈希尊者所驻锡的道场──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Mahasi Sasana Yeiktha)。在那里,她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蜕变。年届53岁的她,经过六天认真严谨的修习,证得了第一阶段的觉悟──初果须陀洹。
不久后,蒂帕嬷和女儿,以及她的姊妹贺马(Hema)及她的儿女一起生活和禅修。那时候她们照顾著六个小孩。她们在家庭生活找到一个平衡点,永远坚持着严谨的禅修规范,她们会带着儿女到禅修中心,由于她们是寺院里面的小数女人,她们分担着照顾小孩的工作,寺院都是男众僧人居住的地方。
神通的修练
[编辑]1963年,由于蒂帕嬷有着过人的道德修养和专注力,马哈希尊者的印度籍弟子慕宁达(Anagarika Munindra),亦即蒂帕嬷的老师,挑选了她成为修习神通的学员。训练包括使身体消失、分身、在无火下煮食、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宿命通等。在熟炼过后,她按照东方的传统教导,舍弃了这些能力。
教导学员当下修习禅法
[编辑]1967年,蒂帕嬷移居到加尔各答,在家中教授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禅修。她的第一位正式的学生是其邻居,玛拉提.巴茹阿(Malati Barua),一位需要独自养育六名年幼儿女的寡妇。玛拉提面对着一个值得关注的难题:她很想禅修但无法远离家庭。蒂帕嬷相信觉悟是可以在任何环境发生,所以为她的新学员设计了一些禅修练习,让这位需要喂养儿女的母亲能够在家里修习。其中一个练习方法,就是要求玛拉提专注观察婴儿在吃母乳时,因吮吸动作而产生的触受,蒂帕嬷教导她需要完全以心留意着它,在每一次喂养的期间无有间断。这差不多等于每天数个小时的练习,正如蒂帕嬷所期望,玛拉提在没有远离家庭的情况下证得了初果。作为一位单身母亲和尽责的外祖母,每当有人问蒂帕嬷会不会觉得她所面对的世间事务是修行的障碍时,她说:
“我所面对的世间事务并不是修行的障碍,因为不论我做什么,都总会在禅修。禅修从来没有离开我。纵然在谈话,我还是在禅修。当我在吃东西或想着女儿的事,都没有妨碍著禅修。”
就这样,蒂帕嬷展开了领导家庭主妇在忙碌的生活中培养智慧的道路。
对女学员们的教导
[编辑]“相对男士,女士能够更快及更深入地修习毗婆舍那,因为你们的心比较柔软。女士们的感性倾向并不是修行的障碍。”蒂帕嬷解释说,心的柔软会带来更多的情感和动力。这是需要观察的对象,不要与之同化。
一般传统指只有男人才能够修行,蒂帕嬷毫不畏惧地作出别的看法。她的女权姿态,虽然一般不显露于人前,却有时候让她的学生感到惊喜。[3]
西游弘法
[编辑]在二十世纪的70年代,她成为Sylvia Boorstein、Joseph Goldstein、Jack Kornfield、Michelle Levey及Sharon Salzberg的老师,这些学员后来在美国都是独当一面的禅修老师。80年代初期,她仍远赴美国麻省巴尔(Barre)的内观禅修学会(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教导禅修。
离世
[编辑]蒂帕嬷在1989年于印度的家中离世,临死前她正在向佛像顶礼,伏地后再没有起来。她遗下了当公务员的女儿蒂帕及孙儿历士(Rishi)。
蒂帕嬷谨守的十项功课
[编辑]- 选择一个禅修方法然后专修它。如果你想在禅修上获得进步,守着一个方法。
- 每天都要禅修。现在就要修习,不要认为你可以留在日后才多修一些。
- 任何情况都是可行的。我们每一个都有着巨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及协助别人。
- 修习忍耐。忍耐是培育正念及专注的最重要美德之一。
- 放开你的心。你的心只是一堆故事。
- 冷却情感之火。愤怒是一把火。
- 沿路上保持快乐。我感到很愉快。如果你们来禅修,你们也会感到愉快的。
- 简化。简单地生活。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活对每样事情都是好的。太多的奢华是修行的障碍。
- 培养祝福的精神。如果你祝福身边的一切,这将使你在每一刻都能够专注。
- 这是一个循环的旅程。禅修可以融入整个人。
传记
[编辑]她的传记有中译本《佛陀的女儿:蒂帕嬷》。[4]
来源
[编辑]- Knaster, Mirka Ph.D., "Living this Life Fully: The Stories and Teachings of Munindra". (2010) Shambhala Publications, Boston. ISBN 978-1-59030-674-1
- Amy Schmidt, Dipa Ma: The Life and Legacy of a Buddhist Master. ISBN 0-9742405-5-9 (USA); ISBN 1-899579-73-7 (Europe)
- Mother of 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 Video of Dipa Ma in San Francisc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ipa Ma's Dharma Talks at 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 Retreat Center, 198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wakening Confidence in Our Capacity for Loving Kindness: The Blessing of Dipa Ma, Sharon Salzberg, Shambhala Sun, March 20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
[编辑]- ^ Schmidt, Amy. Dipa Ma: The Life and Legacy of a Buddhist Master, pp. 34-35
- ^ Living this Life Fully: Stories and Teachings of Anagarika Munindra, p. 70
- ^ Ibid, page 210
- ^ Amy Schmidt. 《佛陀的女兒:蒂帕嬤》. 由周和君; 江翰雯翻译. 台北市: 橡树林. 2013-06-20. ISBN 978986788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