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
本条目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英语:Voluntary Optimisation of Class Structure Scheme,俗称缩班),是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于2010年提出的改革措施,旨在纾缓部分中学收生不足而被杀校的压力[1]及改善教学质素[2]。自政策推行后,坊间都对此有保留。尤其是教育局有意计划将由原本供学校自由调配的“生涯规划拨款”及“高中课程支援津贴”两项现金津贴改作聘请常额教师,以解决超额教师的问题。参与计划的学校要被迫大幅裁减现有的合约教师及助教。[3]
缘由
[编辑]2005至2006年,教育局虽然曾推行个别缩班计划,计划却不被重视。基于适龄学童的人数下降,统计处就近年的学生人数作了推算。当中入读中一的学生数目将于2010年起开始持续大幅下跌。由2009年的75400人下降至2016年的53900人(减少25%)。统计处指下降趋势要在2016年后才缓和。教育局因未能完全肯定内地“双非”孕妇来香港分娩会否有助缓和下跌趋势,于是在2010年3月25日宣布推行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4]
内容
[编辑]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是自愿性参与的计划,由2011至2012学年起开始。参加的中学可以向教育局提交申请。而事前必须充分咨询有关持分者及取得校董会或学校法团校董会的同意。此外,为让参与学校有较充裕的时间安排人手交替,并使到教师有较稳定的工作环境,前教育局局长孙明扬表示学校有五年过渡期去保留本为编制内的教师。过渡期不包括在2011至2012年度旧制中七及新高中课程毕业的两批学生。同时,该学年按班计算的人手现金津贴会被扣减。然而参与学校每年可获得25万元的额外津贴作推行新高中课程的用途。据教育局指出,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为学校提供一个较稳定的环境,且能促进持续发展,使新高中学制可顺利推行。
政策优劣
[编辑]优劣 | 项目 |
优[5] | 提升教学质素 |
腾出更多教学空间以配合新高中课程实施 | |
提供多元化的科目选择 | |
劣 | 缺乏支持;杀校重灾区中较受家长欢迎的学校不肯减班[6] |
杀校问题尚未解决[6] | |
减班不等于学生流向弱势学校[6] | |
超额教师仍需被削减[6][7] | |
加剧名校标签效应[8] | |
影响直属中学收生;小六学生未能被本来有固定班别的中学取录[8] |
成效
[编辑]- 前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张文光认为,自愿减班成效不大因为普遍受欢迎的学校不愿意减班,而其他能够开办五班中一的中学都会自抬身价,不肯减班。目的在于显示名校身份。所以最终可以达到纾缓缩班的作用不大。[8]
- 鉴于通识教育不是“专科专教”,所以通识科合约教师被裁的机会大大增加。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教育研究部主任张锐辉认为,教育局推行新高中课程及增设通识教育科初期向每所资助中学发放为期2年、共32万元的“通识教育科课程支援津贴”,以协助增聘人手。不过因为拨款现在已经耗尽,而学校需要按“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减少班级数目,最终令通识合约教师被裁的情况加剧。[9]
参考条目
[编辑]- ^ 教育局救中學措施 自願縮班效果成疑. 《明报》. 2010-03-26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 ^ 收生不足未解決 自願減班徒添亂. 《东方日报》. 2010-03-26.
- ^ 施政報告擬裁員換常額教席 團體轟顧頭輸尾. 《东网]》. 2016-01-06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 ^ 教育局局長就「學生人口下降」發表聲明. 香港政府新闻处. 2011-09-13 [2012-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1).
- ^ 自願優化班級結構 促進中學持續發展. 香港政府新闻处. 2010-03-25 [2012-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30).
- ^ 6.0 6.1 6.2 6.3 中一自願減班計劃面對的問題. 《东方日报》. 2010-03-26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2000教師兩年後 隨時無嘢撈. 《苹果日报》. 2015-08-31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 ^ 8.0 8.1 8.2 教局炒冷飯倡縮班救校. 《东方日报》. 2010-03-26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教育悲歌:縮班又裁員 通識教師等炒. 《东网》. 2016-04-21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