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如
外观
王静如(1903年10月6日—1990年10月2日),原名振宇、号净之,笔名斐烈,生于清帝国直隶省(今中国河北省深泽县),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主要从事西夏史、西夏文的研究。
生平
[编辑]王静如是王葆真之子。他于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语言学家赵元任。1929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3年赴欧洲留学,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地从事语言学与历史学研究。1936年回国后出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法大学教授,并兼任过辅仁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等校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静如出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教授、室主任。1958年起又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室主任。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文革结束后,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并兼任国家文物局历史文物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此外,王静如还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逝世,终年86岁。[1][2]
研究
[编辑]王静如以其在西夏学领域的研究而知名,1932年至1933年编著的《西夏研究》三辑是其代表作品。语言学家赵元任、历史学家陈寅恪为此书作序,称赞王静如是“使西夏研究直上科学道路的首创者”。他也因此获得1936年儒莲奖。[1]
除西夏学研究之外,他还从事汉语音韵学,中国历代少数民族(契丹、女真、突厥、吐蕃、回鹘、达斡尔、苗、土家等)语言、文字、历史等领域的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