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大劫案
洛城大劫案 L.A. Takedown | |
---|---|
编剧 | 迈克尔·曼 |
导演 | 迈克尔·曼 |
主演 | |
国家/地区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每集长度 | 92分钟[1] |
制作 | |
制片人 |
|
剪辑 | 多夫·霍尼格(Dov Hoenig) |
摄影 | 朗·加西亚(Ron Garcia) |
播出信息 | |
首播频道 | NBC |
播出时间 |
|
《洛城大劫案》[注 1](英语:L.A. Takedown)[注 2]是一部1989年电视电影,迈克尔·曼身兼编导,NBC电视台出品。在本片中,由派崔克·萨林可(艾力克斯·麦克阿瑟饰演)为首的窃盗团队抢劫了武装车辆,洛杉矶警察局抢劫与凶杀部门的文森·汉纳(斯科特·普兰克饰演)奉命调查这起案子,剧情围绕着双方的行动而展开[1]。其他演员包含迈克尔·鲁克、伊莉·普杰、彼得·道布森、文生·瓜斯塔法罗、劳拉·哈林顿与山德·贝克利。
本片原本是电视剧《汉纳》(Hanna)的试播集,后来成为了1995年电影《盗火线》的前身。曼早在1970年代便写下了《盗火线》的剧本,并在1987年将剧本删减以制作本片。然而NBC将《汉纳》取消,并安排本片在1989年8月27日播出。全美有近千万户收看本片首播,剧评人对本片的评价褒贬不一,一般认为与《盗火线》相比,本片的制作规模和演员表现明显逊色。
剧情
[编辑]派崔克·萨林可是一支窃盗团队的首脑,成员有克里斯·谢赫里斯、迈克尔·瑟里托与新进的温格罗。在抢劫武装车辆时,温格罗射杀了手无寸铁的保全,导致计划出现差错[1]。派崔克将温格罗开除并打算灭口,但因警车正好经过而让温格罗跑了[1]。洛杉矶警察局抢劫与凶杀部门的文森·汉纳奉命调查武装车辆劫案[1],但对方太过高明而难以着手。温格罗在逃走后四处杀害妓女,文森勘查了其中一起案子。
文森从线人托瑞纳那边得知窃盗团队其中一人是麦可[1],进而循线追查到派崔克和其团伙,警方展开暗中监视[2]。派崔克决定下一次接案后便收手不干,他在餐厅邂逅了女子伊迪,决定在犯案完后与她远走高飞[2]。派崔克不久后察觉到警方的监视,但仍要做完最后一个案子,他让同伙自行决定去留,克里斯与麦可都同意追随他[2]。隔天,文森碰巧看见派崔克在洗衣店,决定邀他在咖啡厅坐一下。两人聊著各自的事情,发现彼此有不少共同点。[3]
行动当天,派崔克等三人在同一时间摆脱了警方的监视,准备抢劫银行。警方大为惊慌,不过温格罗出于对派崔克的不满而向警方匿名密报,让警察赶到现场[4]。现场发生警匪枪战,派崔克抢了车带着中弹的克里斯逃亡,麦可与团伙走散,并在狭持小女孩当作人质时被文森射杀[4]。派崔克将克里斯交给医生后,发现抢银行时的司机已遭温格罗毒手,导致情报泄露,另一方面文森也调查到温格罗是密报者[4]。
在派崔克的请求下,伊迪与他同行前往机场,但在最后一刻决定抽身[4]。派崔克问出温格罗所在的饭店,欲前去收拾他,而警方早就已在监视温格罗[5]。派崔克试图将房内的温格罗引诱到门前,但却因文森赶到现场而分心,反被温格罗射杀[6]。派崔克死后,文森将温格罗从楼上推下,让他摔死[6]。文森走到饭店外头,与妻子相见,全片至此结束[6]。
演员
[编辑]- 斯科特·普兰克饰演文森·汉纳(Vincent Hanna):洛杉矶警察局警佐,负责抢劫与凶杀部门[注 3]。
- 艾力克斯·麦克阿瑟饰演派崔克·萨林可(Patrick Salinko)[7]:职业抢匪,领导著一支犯罪集团。
- 迈克尔·鲁克饰演伯斯可警探(Detective Bosko):文森的副手。
- 伊莉·普杰饰演莉莉安·汉纳(Lillian Hanna):文森的妻子。
- 理查·查维斯饰演卡萨尔斯警探(Detective Casals)
- 维克多·李佛斯(Victor Rivers)饰演亚里雅加警探(Detective Arriaga)
- 彼得·道布森饰演克里斯·谢赫里斯(Chris Sheherlis):派崔克的团伙。
- 罗伯特·温利(Robert Winley)饰演奈特(Nate):指派抢案给派崔克的人。
- 文生·瓜斯塔法罗饰演迈克尔·瑟里托(Michael Cerrito):派崔克的团伙。
- 劳拉·哈林顿饰演伊迪(Eady):派崔克邂逅的女子。
- 詹特瑞·图维尔(Jentry Tuvil)饰演夏琳·谢赫里斯(Charlene Sheherlis):克里斯的妻子。
- 田川洋行饰演大丹尼(Hugh Denny)
- 唐纳德·葛兰特(Donald Grant)饰演鲍伯医生(Dr. Bob)
- 胡安·费南德斯饰演哈维·托瑞纳(Harvey Torena):警方的线人。
- 山德·贝克利饰演温格罗(Waingro):派崔克的团伙,刚加入不久。
来源:[1]
制作
[编辑]本片的发展始于1970年代末[8],编导迈克尔·曼听闻芝加哥警员查克·亚当森[注 4]讲述的亲身经历,激发了曼的兴趣[11]。安德森当年将心力全数投注在追捕窃盗犯尼尔·麦考利(Neil McCauley)[9],在1964年的枪战中将对方击毙[注 5],两人却在私下有过一次和平的会面[9]。曼以亚当森的故事为灵感,写下长达180页的剧本[11],题名为《热度》(Heat)[14]。片中主角文森·汉纳的原型之一便是亚当森[10],他的对手即是姓麦考利。曼表示,该剧本并不局限在主角与对立角色的传统对立,而是描写有着致命敌对关系却敬佩彼此的两个主角[15]。
在完成电影处女作《大盗》之后,曼改写了《热度》,但他不想再拍类似领域的电影,于是请托好友华特·希尔接手,但对方没有答应[8][11]。曼在1983年接受《电影评论杂志》访问时亦表示:“我很喜欢(这部剧本)。以编剧的身份来说,我真的很想看到它搬上大银幕。但以导演的身份来说,我不愿意去碰它。”[注 6][14]
到了1980年代末,曼担任NBC电视剧《迈阿密风云》的制片人,该剧即将收尾时,曼决定将那部剧本拍成全新电视剧《汉纳》(Hanna)[16]的试播集[11]。曼于1987年写出了试播集的剧本[17],由于篇幅考量而将原剧本的内容简化至约110页[11]。试播集的前期制作只有10天,并在19天内拍摄完毕[18]。文森一角的演员原本是曼另一作《警察故事》的主演安东尼·丹尼生,但丹尼生在本片开拍前两周与曼意见分歧而退出,由斯科特·普兰克替补[19]。比利·爱多尔演唱的歌曲《洛城女人》出现在本片当中[20]。
最终,NBC选择放弃试播集,不将之发展成完整的电视剧[11]。试播集于1989年以电视电影的形式播出,取名为《洛城大劫案》(L.A. Takedown)[21][11]。
重制
[编辑]拍完《最后的莫希干人》之后,曼回首翻阅1986年版的《热度》时,发现自己非常想要将之搬上大银幕[22]。《盗火线》的制作消息于1994年获《综艺杂志》披露,该片由华纳兄弟出品,阿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领衔主演并首次共戏[23]。该片制作规模庞大,预算达到6000万美元[24],且前期制作历时6个月、主体拍摄长达107天[18]。在剧情方面,《盗火线》的剧本是更完整的版本,涵盖许多《洛城大劫案》所没有的次要情节[25],主线情节也在结局等处有所不同[26]。《盗火线》于1995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27],片长有将近170分钟之久,比《洛城大劫案》多出一个小时以上[8]。虽然曼先拍了《洛城大劫案》,但他当初并没有企图将之当成《盗火线》的原型[28]。
播出与评价
[编辑]《洛城大劫案》于1989年8月27日晚上九点在NBC电视台首播[29],片长为100分钟(含播出时的广告)[30],实际片长约为92分钟[1]。首播的尼尔森收视率为10.4,意味着全美有约940万户收看,排行该周第42名[31]。当时的影评人对本片抱持褒贬不一的评价。《巴尔的摩太阳报》晚报的迈克尔·希尔(Michael Hill)称赞本片的戏剧场面,并写道:“那些让《迈阿密风云》成为经典之作的独特感觉,这部片都有。”[注 7]负评方面,希尔提到了片长限制和曝光问题使本片略显失色,但认为饰演文森的斯科特·普兰克是全片最大败笔,他一蹋糊涂的演出连累了整部作品。[19]《洛杉矶时报》的克里斯·威尔曼(Chris Willman)给予本片3颗星(满分4颗)的好评,认为剧情不错,但整部片混杂了大量暴力和合成配乐,未必符合所有人的胃口。威尔曼觉得艾力克斯·麦克阿瑟对反派的演绎出色,并称赞派崔克的爱情故事值得出现在更好的电影里。[29]。
《盗火线》于1995年上映后,本片因为是其前身而获得关注,一些作家将本片与《盗火线》进行比较[32][33][11]。《帝国杂志》的罗·佛洛斯特(Lol Frost)认为本片缺少曼的典型格调和风格,少去了《盗火线》的出色演员、哲学深度、美妙运镜和呛辣动作戏之后,《洛城大劫案》就只剩下一个好的构想[33]。《纽约时报》的杰森·贝利(Jason Bailey)主要提出剧情方面的不足,认为《洛城大劫案》没有将叙事和同情心塑造的比重分配好,过度集中于将成为电视剧主角的汉纳[11]。为英国电影协会(BFI)撰书的尼克·詹姆斯(James Nick)批评本片除了飞车和夜总会以外毫无视觉风格可言,演员差劲和预算不足亦是问题点[7]。曼在1997年表示,《洛城大劫案》和《盗火线》有着时间和金钱等资源的差距,比较两者就好像拿即溶咖啡去和蓝山咖啡分高下一样[18][11][34]。
备注
[编辑]- ^ 又译作“洛杉矶追击令”或“洛杉矶铁盗”。
- ^ 又称“L.A. Crimewave”或“Made In L.A.”[1]。
- ^ 原文:Roberry-Homicide division
- ^ 此人是长期与曼合作的警方顾问,参与作品包含《大盗》[9]和《警察故事》的试播集[10]等。
- ^ 事件报导可见于1964年3月26日的《芝加哥论坛报》[12][13]。
- ^ 原文:A case in point is a screenplay I wrote called Heat, which I love. As a writer, I really want to see this picture made. But as a director I don’t want to touch it.
- ^ 原文:(L.A. Takedown) has many of the touches that made "Miami Vice" a instant classic.
脚注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teensland 2002,第65页.
- ^ 2.0 2.1 2.2 Steensland 2002,第66页.
- ^ Steensland 2002,第66-67页.
- ^ 4.0 4.1 4.2 4.3 Steensland 2002,第67页.
- ^ Steensland 2002,第67-68页.
- ^ 6.0 6.1 6.2 Steensland 2002,第68页.
- ^ 7.0 7.1 James 2019,第84页.
- ^ 8.0 8.1 8.2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1997,第3分钟处.
- ^ 9.0 9.1 9.2 Khairy, Wael. Crime in the emptiness of Los Angeles. www.rogerebert.com. 2012-12-14 [2024-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美国英语).
- ^ 10.0 10.1 Sanders & Palmer 2014,第53页.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Bailey, Jason. ‘Heat’ and the TV Movie That Paved Its Way to Becoming a Classic. The New York Times. 2020-12-15 [2024-09-14] (英语).
- ^ True Crime 2005,第6分钟处.
- ^ 3 BANDITS TRAPPED, SLAIN. Chicago Tribune. 1964-03-26: 1, 2, 84 [2024-09-12]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14.0 14.1 Sanders & Palmer 2014,第38页.
- ^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1997,第6分钟处.
- ^ Zuckerman, Faye. Takedown is retooled Miami Vice. The Tuscaloosa News. 1989-08-26 [2024-09-14] –通过Google News.
- ^ Weiner, Jonah. Michael Mann’s Damaged Men.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7-20 [2024-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2) (英语).
- ^ 18.0 18.1 18.2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1997,第4分钟处.
- ^ 19.0 19.1 Hill, Michael. Mann takes his distinctive 'Miami Vice' style west in 'L.A. Takedown'. The Evening Sun. 1989-08-25: E6 [2024-09-12]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洛城大劫案》片尾名单
- ^ Sanders & Palmer 2014,第131页.
- ^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1997,第8分钟处.
- ^ Fleming, Michael. Mann prepping De Niro-Pacino pic. Variety. 1994-04-05 [202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9) (美国英语).
- ^ Mintzer, Jordan. Michael Mann Talks Holding Warner Bros. “for Ransom,” Why ‘Heat’ Couldn’t Be Made Toda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10-17 [202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美国英语).
- ^ James 2019,第85-87页.
- ^ James 2019,第86-87页.
- ^ Box Office Mojo上《盗火线》的资料(英文)
- ^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1997,第7分钟处.
- ^ 29.0 29.1 Willman, Chris. TV REVIEW : 'L.A. Takedown' Is Another Mann's 'Vice'. Los Angeles Times. 1989-08-26 [2024-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3) (美国英语).
- ^ TV RATINGS. The Baltimore Sun. 1989-08-27: 45 [2024-09-12]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TV RATINGS. Los Angeles Times. 1989-08-30: PART Ⅳ PAGE 10 [2024-09-12] –通过Newspapers.com (美国英语).
- ^ Schmidlin, Charlie. Watch: ‘Mann Made: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Profiles Michael Mann On The Origins Of His Cop Classic. IndieWire. 2013-06-18 [202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1) (美国英语).
- ^ 33.0 33.1 Frost, Lol. LA Takedown Review. Empire. 2000-01-01 [2024-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英语).
- ^ 'Heat' at 25: The Making of a Modern Classic. Esquire. 2020-12-27 [202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9) (英国英语).
引用作品
[编辑]- 书籍
- Steensland, Mark. Michael Mann: The Pocket Essential Guide (eBook). Pocket Essentials. 2002. ISBN 1-903047-84-6 (英语).EBSCOhost 266803
- 章节:8. L.A. Crime Sagas - L.A. Takedown (1989). : 64–68.
- 章节:8. L.A. Crime Sagas - Heat (1995). : 68–77.
- James, Nick. BFI Modern Classics - Heat.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9-07-25 [2002] [2024-09-24]. ISBN 978-1-83871-6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1) –通过Google Books (英语).
- 章节:Appendix - L.A. Takedown. : 84–87.
- Sanders, Steven; Palmer, R. Barton. Michael Mann - Cinema and Televis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4-07-03. ISBN 9780748693559. doi:10.1515/9780748693559 (英语).
- 影音(特别收录)
说明:“第X分钟处”指的是相关内容出现在X分钟0秒至X分钟59秒之间
- Michael Mann.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1997 (英语).
- Crew. The Making of Heat. 2005 (英语).
- 章节:Michael Mann, Chuck Adamson, Richard Lindberg et al. True Cr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