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死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特里尔主教座堂的死神雕像

死神死亡拟人化身(英语:Personification of Death),掌管死亡的神灵。由于死亡是人类必经的历程,因此普遍存在于各民族信仰及宗教之中,也是小说、电影等流行文化常见的题材。

在某些传说之中,死神通过强制手段收集受害者的灵魂,导致受害者的死亡,称之为残酷收割者Grim Reaper,通常描述为挥舞著大镰长袍骷髅);另有一些信仰则认为,死亡使者Specter of Death)是一种精神向导,祂可以切断死者灵魂与肉体之间的最后联系,指导死者前往来世,但对死者的死亡时间及死亡方式,并没有任何干涉的控制权;死亡之灵(Spirit of Death)或死亡预喻者(Allegory of Death)会在死亡到来的时候,预先向死者显示死亡的征兆。

人们对死亡和未知世界充满恐惧,因此将死亡称为恐惧之王King of Terrors);在一些宗教神话体系里面,死亡与灾难的关系密不可分,死亡天使Angel of Death)会带来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收集大量的生命;另一方面,死神与恶魔的形象融合为一体,部分认为死亡是源自邪恶的力量,称之为死之恶魔Devil of Death)。

不同地区

[编辑]
1912年法国《小日报》报导霍乱大流行,插图是死神正在收割大量的性命

西欧

[编辑]

西欧国家自中世纪以来,死亡的拟人形象就是一具沉默的、活动的骷髅[1] 祂经常挥舞著长柄的大镰,收割垂死之人的灵魂。在英国和德国文化里面,死神通常被描绘成男性,但在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文化中,“死亡”一词的词性是阴性,因此女性的死神形象并不罕见。[2]

1800年代后期,死神在英语文学中被称为“残酷的收割者”(Grim Reaper),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1847年出版的《人生的循环》(The Circle of Human Life):[注 1][3][4]

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生命不能持续到七十岁以上,或最多八十岁。如果我们在这个期限之前,没有遇过残酷收割者的镰刀,大约在这个时候,我们将会遇见祂。

All know full well that life cannot last above seventy, or at the most eighty years. If we reach that term without meeting the grim reaper with his scythe, there or there about, meet him we surely shall.

死神的概念更早出现于基督教之前,但被基督教化并在中世纪获得镰刀骨架、黑袍、沙漏等的特征。死神的骷髅形象有很大的程度,是受到中世纪晚期在欧洲基督教盛行的“死亡之舞”的艺术影响。《启示录》中的第四个骑士叫做死亡,宗教艺术创作中的形象就是持着大镰的骑士。值得一提的是,死神的许多名字也可以是指魔鬼,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古典神话被污名化,导致死神与撒旦的形象融为一体。[5]

祂的其它部分形象可能是“丰收之神英语List of agricultural deities克洛诺斯Cronus)和“时间之神英语Father Time柯罗诺斯Chronus)的混合,克洛诺斯是代表农业的神,身份象征的器物是大镰;柯罗诺斯是代表时间的神,因为时间的流逝,所以衍生出死亡的涵义。由于两者的名字发音相似,辗转流传之下慢慢地混合在一起;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时间之神已经以手执镰刀的老人形象出现,随后演变成现在的死神形象。[注 2][6]

死神根据不同地方的文化差异,可能是男性或女性、披着长袍或裸露躯干、骑着黑马或骷髅马、驾驭马车或小舟、背生黑翅或骨翼、用双脚行走或漂浮在空中,不一而足。

凯尔特

[编辑]
托马斯·C·克罗克英语Thomas Crofton Croker于1825年描绘的报丧女妖

死神在不列塔尼民间传说中被称为“昂骷英语Ankou”,祂是在社区内最后一个死者的鬼魂,长相高大、戴着宽阔的帽子及留着长长的白头发。祂驾驭著吱吱作响的马车,上面堆满死者的尸体,当衪在一幢房子前停下时,就意味着里面的人将会面临死亡。[7]

爱尔兰神话中的死神称为“杜拉汉”,是个没有头的骑士。祂骑着黑马拖拉的马车,腋下夹着自己的头部。祂会停在屋前喊着人们的名字,对方马上就会死亡。祂也不喜欢被人们窥视,当祂觉察自己被窥视时,会用脊骨作成的鞭子抽打窥视者,或是在那人身上扔一盆血,表示那人将要死去。

盖尔传说有个女性精灵叫做“报丧女妖”,会通过尖锐的哭嚎预示人们的死亡。关于她的描述通常是穿着红色或绿色的服饰,有着长而蓬乱的头发,有时是丑陋和可怕的巫婆,有时是年轻而美丽的女子。一些故事叙述报丧女妖其实是个幽灵,通常是被谋杀的妇女或在分娩中死亡的母亲。据说当几位女妖同时现身时,就表示有一个伟大的人已经死亡。[注 3]

苏格兰民间传说有只黑色、深绿色或白色的大狗,会将垂死之人的灵魂带往来世,它的名字叫做“Cù Sìth英语Cù Sìth”。爱尔兰和威尔士也有类似的传说,名字叫做“Cú Sídhe”或“Cŵn Annwn威尔士语Cŵn Annwn”。

威尔士民间传说,格温纳德(Gwyn ap Nudd)是死亡化身的护墓者,带领着野猎者收集游离灵魂,并将他们送往死后世界,祂的名字有时是梅尔瓦斯(Melwas)、阿隆(Arawn)或阿法拉赫(Afallach)。

低地国家

[编辑]
典型的死神是一具持着大镰的骷髅人

尼德兰比利时荷语地区,死亡化身的名字叫做“瘦骨嶙峋的海因”(Magere Hein),历来也被简称为海因(Hein)、海因特(Heintje)、海因特曼(Heintjeman)或亨德里克大叔(Oom Hendrik),相关古语称为“骨头人”(Beenderman)、“骷髅”(Scherminkel)或“刈草者”(Maaijeman)。[5][8]

在比利时的其它地区,死亡的化身被称为“死亡的彼得”(Pietje de Dood),上述两个名字同样都可以用来指代魔鬼的称谓。[9][10][11]

日耳曼

[编辑]

德国寓言中的死亡化身被称为“镰刀人”(Sensenmann)、“死神教父”(Gevatter Tod)或“收割者”(Schnitter),祂挥舞著一把长柄大镰收割人们的性命。《格林童话》之中有一则关于〈死神教父德语Der Gevatter Tod〉的寓言,喻示世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在死亡的面前都是一律平等。

死神在古老的德语故事中叫做“海因朋友”(Freund Hein德语Freund Hein)、“海因教父”(Gevatter Hein)或“海因兄弟”(Bruder Hein),“海因”是海因里希的简称,通常用来指代一个不愿提及名字的人,或是须要避讳的事物。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1650年的宣传单张,上面写着:“海恩朋友不能被拒绝,充满力量、友善、忠心和祈祷。”[注 4]

巴伐利亚奥地利东部将死神称为“骨头商人德语Boandlkramer”,这个词语带有贬低的涵义,比喻死亡是卑微的商人,买卖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这让人们以更轻松和超越死亡的心态去面对死亡。巴伐利亚作家阿尔方斯·施威格特德语Alfons Schweiggert形容“死亡不能带走巴伐利亚人的生命,巴伐利亚人准备离去时,会居高临下地与死神前行。”[12]

波斯

[编辑]

阿斯图维达特希伯来语אסתויהאדAsto Vidatu)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陀》中记载的死之恶魔,祂的名字意思是“粉碎肉体者”,传说无人能够逃出祂的掌握。公元9至10世纪使用中古波斯语巴列维文字书写的文献中,描述阿斯图维达特是将灵魂带走的恶魔,当祂用手触摸一个人时,他就会陷入沉睡;当祂投下阴影时,就会让他发烧;当祂用眼睛看着他时,他将丧失呼吸的力量。[13]

古中东

[编辑]

公元前12至13世纪,黎凡特迦南人将死亡的化身称为“莫特英语Mot (god)”,祂是主神埃尔之子。腓尼基人也以莫特的名义崇拜死亡,其后来成为犹太教中的死亡天使,称作“马威特”(Maweth)。[14][15]

古埃及

[编辑]

阿努比斯是埃及神话的冥界之王,祂是亡者前往阴间的守护者。古王国时期的文献中,祂是最重要的死亡之神,会用天秤量度亡者心脏的重量,直到中王国时期才被欧西里斯取代地位。

有些葬礼文本描述阿努比斯会伴随在木乃伊身旁,或是坐在坟墓的顶端保护坟墓。据说阿努比斯是发明木乃伊制造方法的神灵,通常被描述为有着胡狼头的男神,在古埃及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祭司会戴上祂的面具,打扮成阿努比斯的模样,象征阿努比斯领导工作并保护死者。

古希腊

[编辑]
罗马神话中的摩耳塔

桑纳托斯古希腊宗教神话中的死神,他与睡神许普诺斯是黑夜女神妮克斯的孪生子,当两位孪生兄弟同时出现时,通常象征着安详地死亡。

赫耳墨斯是人死后的接引者,祂帮助死去的灵魂到达冥界,是除了哈得斯珀耳塞福涅之外,唯一可以自由出入冥界的主神。亡者的灵魂到达冥河时,船夫卡戎负责将死者渡过冥河前往冥界。

黑夜女神妮克斯的女儿克蕾丝是暴力死亡与战争的女神,她们乐于饮血、残暴及仇恨精神,长著黑色翅膀和爪牙,穿着血腥的衣服。

古罗马

[编辑]

罗马神话中的死神叫做墨尔斯英语Mors (mythology),对应于希腊神话的桑纳托斯。墨尔斯的形象经常描绘为穿着黑袍、手持大镰的阴沉老人,祂的名字“Mors”在拉丁语中就是死亡的意思。

摩耳塔是罗马神话的死亡女神,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特罗波斯。她是帕耳开三女神中最年迈的一位女神,通常被描绘为老妇,象征着黑夜与黑暗,伴随的死亡而产生的痛苦。

拉丁美洲

[编辑]
绘于1913年的死亡之灵卡特里娜的插画

死亡一词在拉丁语系是个阴性词,因此死亡化身在拉丁语国家经常是女性的形象。

米克特卡西瓦特尔阿兹特克神话的死亡女神,她与丈夫米克特兰特库特利共同统治死后的世界。她的职责是监管尸骨,以及主持死亡祭祀的节日。这些节日结合西班牙的文化传统,演变为现在的亡灵节

圣母慕尔特墨西哥民间宗教的民间圣人英语Folk saint前哥伦布时期以来,墨西哥文化一直对死亡保持着崇高的敬意,并广泛纪念亡灵节,象征死亡化身的卡特里娜就是墨西哥亡灵节的标志。

圣拉穆尔特英语San La Muerte(死亡圣人)是在巴拉圭阿根廷东北部和巴西南部享誉盛名的民间圣人,祂是一个手持​​大镰的男性骷髅人。墨西哥天主教会批抨圣拉穆尔特的奉献传统,是将异教与基督教混为一体,与信奉耶稣基督战胜死亡的信仰背道而驰,但仍有许多奉献者认为崇拜圣拉穆尔特是天主教信仰的一部分。

圣帕斯夸利托英语San Pascualito危地马拉的民间圣人,被尊为是“墓地之王”。祂是一个戴着斗篷及皇冠,手持大镰的骷髅人,象征着死亡和瘟疫。

巴西宗教温班达英语Umbanda是混合非洲约鲁巴文化而形成的信仰,奥里沙英语Orixá奥姆鲁英语OmoluOrixá Omolu)代表疾病、死亡和康复。另一个象征死亡的奥里沙埃舒英语EshuOrixá Exu),祂也是十字路口、墓地和午夜的象征。

海地巫毒教之中,象征死亡和繁衍的神灵是盖德家族英语GuédéGuédé),其中最著名的是盖德家族首领撒麦迪男爵英语Baron Samedi,其余成员包括碧姬妈妈英语Maman Brigitte墓地男爵英语Baron Cimetière克鲁瓦男爵英语Baron La Croix科里米涅尔男爵英语Baron Kriminel

斯拉夫

[编辑]
贾塞克·马尔泽夫斯基英语Jacek Malczewski于1902年的油画作品《死亡》

斯拉夫神话中的莫拉纳女神英语Morana (goddess)是代表寒冬、死亡和重生的神灵,人们会在冬末至初春崇拜她,象征着世界重获新生。

死神在波兰传统文化是位白袍的女性,因为死亡(Śmierć)一词在波兰语中是个阴性词。持着大镰的骷髅则称为“收割人”(Kostucha),祂有时会将脸部隐藏在阴影之下,仅能看见漂浮的斗篷帽兜和镰刀,因此也有可能是个幽灵。

塞尔维亚南斯拉夫国家将死亡的化身称为“Smrt”或“Kosač”,斯拉夫人认为死神与魔鬼有非常相似的黑暗力量。

捷克共和国首都有座中世纪落成的布拉格天文钟,上面有个代表死神的骷髅雕塑,祂的一手拿着沙漏,另一手拿着铃铛,象征死亡会随着时间而降临。[16][17]

芬兰和卡累利阿

[编辑]

灵魂鸟芬兰语SielulintuSielulintu)在芬兰神话异教英语Finnish paganism中,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向导和守护者。传说,它会在孩子出生时为他带来灵魂,直到死亡时才将他的灵魂带走。根据古老的习俗,人们会在床边放置一个灵魂鸟的木制护身符,保护睡眠者的灵魂不会在梦中迷失方向;或者是将它放置在墓碑上面,让死者的灵魂能够安详地离开。[18]

斯堪的纳维亚

[编辑]

北欧神话的女神海拉是掌管冥国的女王,她所在的亡者之国是冰冷的永夜国度,凡是无法进入英灵殿的凡人,都会进入她统治的冥国。[19] 主神奥丁有引导英灵的能力,祂的属下瓦尔基丽在战场上赐与战死者美妙的吻,让战士的灵魂进入英灵殿。

黑死病肆疟时期,挪威民间故事经常将死亡描绘成一个头戴黑巾,名叫佩斯塔(Pesta)的老妇,她的名字意思是“瘟疫女巫”。如果她拿着走进小镇,将会有些人在瘟疫中幸存下来;但是,如果她拿着扫帚的话,所有人都会死去。[20]

直到后来,骷髅死神的形象成为死亡的主流符号,电影《第七封印》中骑士与死神下棋的场景,就是源自瑞典一个描绘死亡的著名作品。

波罗的海

[编辑]
贾尼斯·罗森塔尔斯英语Janis Rozentāls作品《死亡》中的母亲

拉脱维亚神话英语Latvian mythology称呼死神为“灵魂的母亲”(Veļu māte拉脱维亚语Veļu māte),是个穿着白袍的女性。当一个人死亡时,她会在墓地等待他,并用盛宴接待他,以及给他分配一个地方。[21]

立陶宛神话的死神叫做“吉利季涅”(Giltinė立陶宛语Giltinė),是个丑陋的老妇人,有着尖长的蓝色鼻子和毒舌。她的姐姐是生命和命运女神拉伊玛,彼此象征着开始与结束的关系。

基督教兴起使得波罗的海神话逐渐没落,骷髅死神的形象在波罗的海国家,已经成为死亡的主流符号。

印度

[编辑]

死亡在梵语中叫做“मृत्यु”(Mṛtyu英语Mrtyu),在印度诸教英语Dharmic religions的人格形象是阎魔Yamarāja)和死魔Mṛtyumāra),婆罗门教佛教的经典都有类似的传说。这个信仰也广泛传播在佛教盛行的地区,包括尼泊尔不丹西藏蒙古云南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

根据《吠陀》记载,阎魔天是亡者的统治者,祂骑着黑色的水牛,并用绳索将亡者引到那落迦阎魔使者英语Yamaduta会记录下亡者生前所造的诸业,并保存在支多罗笈多英语Chitragupta,以决定亡者的下一世归宿。魔罗是死亡、夺命和障碍的象征,祂们的首领叫做波旬,死之魔罗在其中是代表生死轮回的痛苦。

东亚

[编辑]

阎罗王随着佛教信仰传播到汉地,同化成为地府十殿的主宰,并随后流传到台湾日本韩国越南琉球。传说祂的手中有本生死册(户籍),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当人的生命结束时,祂就会派遣属下把他的魂魄押到地府接受审判。

无常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拘魂的阴差,本义是象征着世间一切因缘变幻莫测,所有事物都会逐渐衰退、消灭和死亡。[22] 其余的拘魂使者还有谢范将军牛马将军枷锁将军,祂们是地府司法神明的部将。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之中,负责接引亡灵的使者称为“金童玉女”或“五方童子”,祂们负责将亡灵引渡往生极乐世界,或是往生仙界。[23]

韩国神话钵里公主朝鲜语바리공주》描述钵里公主(바리공주Bari Gongju)是引导亡魂到阴间的神灵;《差使本解朝鲜语차사본풀이》中的拘魂使者称为“监斋使者”(저승사자Jeoseung Saja),祂是在地府中严厉无情的差吏,会押送所有人从现世来到死的世界。[24] 其中一位差使叫降临道令朝鲜语강림도령강림도령Ganglim Dolyeong),祂会带着写有受死者名字的赤牌旨(적패지Jeokpaeji),呼唤三次死者的名字,他的灵魂将会离开身体,不由自主地跟着离去。

竹原春泉斋日语竹原春泉斎绘制的死神,出自《绘本百物语

根据日本神话《古事记》记载,伊邪那美命在生产时被火烧死,然后进入永夜的黄泉之国。她的丈夫伊邪那岐命追到黄泉,想要把伊邪那美命带回到地上,但发现伊邪那美命变得丑陋不堪,因此吓得落荒而逃。伊邪那美命感到自己被羞辱,便派出黄泉丑女追杀伊邪那岐命,两柱神明最终诀别。伊邪那美命因此成为黄泉的主宰神,并发誓每日将缢杀千人,被称作“黄泉津大神”或“道敷大神”。

死神Shinigami)是日本民间传说的恶鬼,这个词语在古日语中并不常见,直至江户时代的人形净瑠璃《曾根崎心中》才出现这个词语。[25] 江户时代的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多次提到死神(缢鬼Itsuki)是意外死去的鬼魂,因为心中仍然存有怨恨,所以会徘徊在死去的地点,引诱有邪念的人以相同方法自杀,或予以附身的怪谈故事。

亚伯拉罕诸教

[编辑]

在《希伯来圣经》之中,多次记载耶和华派遣天使毁灭掉希伯来的敌人,祂被称为耶和华的使者英语Angel of the Lord(《列王纪下》第19章第35节)、毁灭者(《出埃及记》第12章第23节)、灭命天使(《撒母耳记下》第24章第15节至第16节、《历代志上》第21章第15节、《约伯记》第33章第22节)、死亡的使者(《箴言》第16章第14节)。[注 5] 《圣经》并未直言死亡天使的身份,文艺复兴时期的天主教中,祂被认为是大天使米迦勒;在伊斯兰教中,被认为是大天使亚兹拉尔[26]:64–65

犹太人传统称死亡为“黑暗与光明天使”(Angel of Dark and Light),这个名字源于犹太经典《阿加达英语Aggadah》,并且提到一个名叫亚巴顿的深渊天使(Angel of the Abyss)。死亡天使在《塔木德》的记载中,被描述为是大天使萨迈尔[27]

犹太教

[编辑]
卡洛斯·施瓦贝英语Carlos Schwabe的作品《掘墓人与死神》

犹太正统的《塔纳赫》之中,死亡(מות‎,māweṯ‎)有时化身为噬食血肉的魔鬼(《哈巴谷书》第2章第5节、《约伯记》第18章第13节)。[14] 在《何西阿书》和《耶利米书》中,都提到耶和华将干旱和死亡的使者,移交给崇拜偶像的犹大人,作为对敬奉其他神灵的惩罚。[28]

毁灭者(מְמִיתִים‎,mĕmītǐm‎)在圣经中是同垂死有关的使者,指不再受到守护天使保护的人,使其遭到灭绝的天使。[29] 虽然宗教学者对这个词语代表的涵义仍有许多争议,但如同《约伯记》第33章第22节所述,它们通常是代表某种形式的杀害者。[30]

形式与功能

[编辑]

根据《米德拉什》的阐述,上帝在创世的第一天创造出死亡的天使。[31] 祂居住在天国,拥有十二羽翼,从那里扇翅八次就会到达地上,然而瘟疫只要扇翅一次。[32][33] 上帝在出埃及对死亡天使说,“我赐予你力量要用于所有人”、“唯有这人(指摩西)通过律法,有免于死的自由”。[34] 死亡的天使布满眼睛。在死亡的那一刻,祂拔出一把剑,站在受死者的头上,手中抓住一滴胆汁。当垂死的人见到死亡,便会开始抽搐、伸手乱抓及张开嘴巴,于是死亡天使将胆汁滴进那人嘴里,导致他死亡后脸色变黄。[35] “死亡的滋味”一词的典故出自于此,即死亡是由胆汁落下所引起。[36]

人的灵魂会通过喉咙,然后从嘴里逃脱;因此,死亡天使会站在垂死之人的头上。[37] 当灵魂离开身体时,它的声音从世界的尽头传到其他地方,但无法被人听见。[38] 历代经典中提到,死亡天使手中拔著一把剑,表示死亡天使是杀死人类的战士。[39] 人在死亡的那天,如同屠杀者面前的家畜般,在死亡天使的面前跌倒。[40] 祂对塞缪尔的父亲说,为了保存人类的尊荣,不会像屠杀野兽那样撕掉人们的脖子。[41] 死亡天使有时用刀代替剑,或是使用绳索让人窒息死亡。[42] 祂负责执行上帝为犯罪者定下的刑罚,犹太人的四种处决方式中,有三种是源自于死亡天使,即是:烧死(将热铅倒入受害者的喉咙)、杀死(斩首)和缢死

死亡天使披着一袭修道士的披风。[43] 祂会为了达到目的,而示现出特殊的身份,例如在乞丐祈求怜悯时,示现出捐赠者英语Tzedakah的样子。[44] 当镇上流行瘟疫时,不要走在马路中间,因为死亡天使(即瘟疫)大步走在那儿;如果镇上享有和平,不要走在道路的边缘。当城镇流行瘟疫时,不要一个人去犹太教堂,因为死亡天使在那里存储祂的工具。如果听见狗在吠叫,那么死亡天使已经进入这座城市。如果祂们开始炫耀,那么先知以利亚已经来到。[45] 人们日用的祈祷中,死亡的天使称为“毁灭者”(destroyersaṭan ha-mashḥit‎)。[46]

Midrash Maaseh Torah英语Midrash Maaseh Torah》记载有六位死亡天使,加百列负责君王、卡西尔负责青年、马什比尔负责动物、马锡特负责孩童、阿辅和黑曼负责人和家畜。[47] 萨迈尔在塔木德文献中,被认为是天上万军的一员,执行残酷而有破坏性的任务。祂在犹太人的传说中,就是死亡天使和撒旦军团的头领角色。[48]

学者与死亡天使

[编辑]
葬礼吊船的死亡天使雕塑,保罗·蒙蒂英语Paolo Monti摄影于威尼斯(1951年)

4世纪的塔木德学者非常熟悉祂,当祂出现在街上时,学者们就像猛击野兽一样抨击祂,于是天使在他家呼唤祂。祂给予三十天的喘息时间,以让他可以在进入下一个世界之前,整理自己的知识。有三分之一的人无法进入下一个世界,因为他无法中断对塔木德的学习;有四分之一的人,祂展示了一根火杖,因此祂被认为是死亡天使。[49] 祂经常进入比比的房子,并与他进行交谈。[50] 祂诉诸策略来葬送祂的目标。[51]

约书亚·本·列维英语Joshua ben Levi的生平极具传奇特色。当他死的时候,死亡天使出现在他面前,他要求向人们展现天堂中的位置。当天使同意这一点时,他索要天使的刀器,以免天使阻吓他。这个请求也得到应允,约书亚将刀子抛过天堂的墙,不被允许进入天堂的天使,抓住了他的衣服末端。约书亚表示说他不会出去,上帝宣布他除非宣誓,否则不准离开天堂,但他从未宣誓,因此只能留下来。死亡天使要求拿回祂的刀子,但被约书亚拒绝。这时天上传来声音说:“把刀子还给祂,因为人类的子民需要它带来死亡。”犹豫不决的约书亚归还这把刀子,换取获悉死亡天使的名字。为了永远不会忘掉这个名字,他将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当刀子归还给天使时,手臂上的痕迹消失,他就遗忘了这个名字。[52]

拉比的观点

[编辑]

拉比发现在《诗篇》第89章第48节提到了死亡天使,《塔库姆译本》将这段经文翻译为“没有一个人能活着、看见死亡天使,还能救出他的灵魂脱离祂的掌握。”《传道书》第8章第4节在《米德拉什》中解释为“没有人能脱离死亡天使,也无法对祂说‘等我把事情整理好’,或是‘有我的孩子、我的奴隶,可以代替我’。”当死亡天使出现的时候,没有任何补救的余地。[53] 如果一个犯罪的人承认自己的过错,那么死亡天使可能不会碰他。[54] 上帝保护免受死亡天使。[55]

善行可以克服死亡天使的愤怒,当一个人不执行仁善时,死亡天使将出现在他面前。[56] 死亡天使从上帝那里得到差遣。[57] 但是,当祂获得毁灭的命令时,就不会从中区分善恶。[58] 然而在路斯城(Luz),死亡天使没有权能,当年老的居民准备离世时,他们就会去到城外。[59]

基督教

[编辑]
古斯塔夫·多雷作品《白马上的死神》(1865年)

死亡在《新约圣经》之中,是启示录中的四骑士之一(《启示录》第6章第7节至第8节)。[60] 他也被称为“苍白骑士”,名字叫做塔纳托斯(死亡,Thanatos),这个词语在圣经的解释为“身体的死亡”,中文翻译为死亡、死味、死罪等;[61][62][63] 他的名字与古希腊神话的死亡化身相同,并且是四位骑士之中,唯一一位有被命名的骑士。

我又观看,看哪,有一匹灰绿色的马。那骑马的,名叫“死亡”,阴间伴随着他。他们被赐予了权柄可以统管地上的四分之一,用刀剑、饥荒、瘟疫和地上的野兽去杀害人。
— 《启示录》第6章第8节,中文标准译本英语Chinese Standard Bible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55节,以一种拟人化的语气与死亡进行对话;在一些《新约圣经》的版本中,他在这里呼唤的名字是“哈得斯”(死亡,Hades英语Christian views on Hades)。[注 6][64]

“死亡啊!你的胜利在哪里?死亡啊!你的毒刺在哪里?”
— 《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55节,中文标准译本英语Chinese Standard Bible

《希伯来书》第2章第14节描述“魔鬼”掌握死亡的权势(《希伯来书》第2章第14节)。

所以,孩子们既然同属血肉之体,他也照样同有一样的血肉之体,为要借着死亡来废除那掌握死亡权势的——就是魔鬼。
— 《希伯来书》第2章第14节,中文标准译本英语Chinese Standard Bible

基督教经文中包含对阿巴顿的描述,称祂是掌管毁灭之地的使者(《启示录》第9章第11节)。

有一个王统管它们,就是那无底坑的使者;他的名字,希伯来语是“阿巴顿”,按希腊语的名字是“阿波伦”。
— 《启示录》第9章第11节,中文标准译本英语Chinese Standard Bible

萨迈尔在基督教之中,有许多类似于撒旦的职能,被认为是堕落天使[48][65][66]:257–60 但有些解释认为祂并非是邪恶,因为祂的职能也被认为会带来好处,例如消灭罪人。[67]弥赛亚到来时,所有的死者都会复活,死亡也将被终结。撒旦被认同为敌基督,是死亡的使者。

最后被废除的仇敌就是死亡。
— 《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26节,中文标准译本英语Chinese Standard Bible

伊斯兰教

[编辑]
伊芙琳·德·摩根英语Evelyn De Morgan的作品《死亡天使》

在伊斯兰教之中,大天使亚兹拉尔被认为是死亡的天使(ملك الموت‎,Malak al-Maut‎),祂和祂的下属将灵魂从死人中拉出,引导他们度过来世的旅程。祂们示现的形象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对善人表现得很美好,对恶人则表现得像可怕的怪兽。

伊斯兰教经典详细地讨论死亡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情境,死亡天使在人们垂死之时夺走他们的灵魂,罪人的灵魂以最痛苦的方式被提取,而义人的待遇却很容易。[68] 在人的遗体埋葬以后,芒克与纳基尔英语Munkar and Nakir负责检验死者的信仰,回答正确的义人可以在死后过着和平与安逸的生活,罪人和不信教的人就要接受惩罚。[68][69] 在死亡和重生之间的状态,称为“不可穿越的界限”(巴尔札赫英语BarzakhBarzakh)。[68]

死亡在伊斯兰世界的神学里面,并不被视为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延续的另一种形式。在伊斯兰信仰之中,真主将世俗作为来世的考验场,世俗生活将随着死亡而结束。[70] 因此,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为来生做好准备,真主将对每一个人做出复活审判,并根据他们所做的好事和坏事,让他们有权获得奖赏或惩罚。[70][71] 所以,死亡被视为是通往来世的门户,已经由真主预先为人们做好安排,每个人死亡的确切时间,只有真主才能够知道。

流行文化

[编辑]

日本

[编辑]

台湾

[编辑]

美国

[编辑]

另见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人生的循环》是罗伯特·孟席斯(Robert Menzies)的译作,翻译自奥古斯特·托勒克英语August Tholuck于1841年出版《基督徒奉献的时间》(Stunden Christlicher Andacht)的一部分。
  2. ^ 另外一个同样被混淆的词语是“乌鸦”(Corone),因此乌鸦在西方民俗中也有死亡的象征意义。
  3. ^ 爱尔兰和苏格兰部分地区,传统的丧礼过程中会有伤心的妇女在放声哭号,她们被称作是“恸哭的女人”(Bean Chaointe)。
  4. ^ 德语原文:“Freund Hain läßt sich abwenden nit — mit Gewalt, mit Güt, mit Treu und Bitt.
  5. ^ 天使”一词,希伯来语原文作“מַלְאָךְ‎”(mal'āḵ‎,H4397)、希腊语原文作“ἄγγελος”(ángelos,G32),本义是指传信的使者,这词在《圣经》译本中翻译为天使(angel)、使者(messenger)或特使(ambassador)。
  6. ^ 新钦定版圣经英语New King James Version》原文:“O Death, where is your sting? O Hades, where is your victory?”(1 Corinthians 15:5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Noyes, Deborah. Encyclopedia of the End: Mysterious Death in Fact, Fancy, Folklore, and Mor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8: 35. ISBN 978-0618823628. 
  2. ^ Guthke, Karl S. The Gender of Death: A Cultural History in Art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7. ISBN 0521644607. 
  3. ^ grim reaper. Merriam-Webster.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9). 
  4. ^ Menzies, Robert. The Circle of Human Life. Edinburgh: Myles Macphail. 1847: 11. 
  5. ^ 5.0 5.1 Niermeyer, Antonie. Verhandeling over het booze wezen in het bijgeloof onzer natie: eene bijdrage tot de kennis onzer voorvaderlijke mythologie [Treatise on the evil being in the superstition of our nation: a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our ancestral mythology]. Rotterdam: A. Wijnands. 1840: 32–33 [2016-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7) –通过Ghent University (荷兰语). 
  6. ^ Old Father Time. novareinna.com.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7. ^ Anatole Le Braz : Légende de la Mort
  8. ^ Lemma: Hei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L
  9. ^ Het Vlaams woordenboek » Pietje de Dood. www.vlaamswoordenboek.be.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0. ^ 'Pietje de Dood' jaagt mensen de stuipen op het lijf in de VS.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11. ^ Nederlandse Volksverhalenbank – Duivel. www.verhalenbank.nl.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2. ^ Alfons Schweiggert: Wunderwesen zwischen Spessart und Karwendel in Brauchtum, Sage, Märchen. Stöppel, Weilheim 1988, ISBN 3-89306-502-4, S. 47.
  13. ^ ASTWIHĀD. Encyclopædia Iranica Vol. II, Fasc. 8, p. 873. Encyclopædia Iranica Foundation. 1987-12-15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帮助)
  14. ^ 14.0 14.1 Cassuto, U. Baal and Mot in the Ugaritic Texts.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1962, 12 (2): 81–83. JSTOR 27924890. 
  15. ^ See, e.g., Hab. 2:5 & Job 18:13.
  16. ^ History of the Astronomical Clock. prague.eu.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7. ^ Brief history of the Prague Astronomical Clock. orloj.eu.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8). 
  18. ^ Kelly Brenner. Folklore & Nature: Sielulintu. 2019-09-18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19. ^ Hel (Norse deity)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Global.britannica.com.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20. ^ død – folketro – Store norske leksikon. Snl.no.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21. ^ E. Kokare. Latviešu galvenie mitoloģiskie tēli folkloras atveidē. Rīga, 1999.
  22. ^ 慧净法师. 佛教的無常觀. 七叶佛教书舍. 2012-08-08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23. ^ 吴碧惠. 金童、玉女. 台湾大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文化部. 2009-09-09. 
  24. ^ The Korean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thnic Practices (Page in Korean). 210.204.213.131. [201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25. ^ 七会静. よくわかる「世界の死神」事典. 广済堂. 2009年: 168-193. ISBN 978-4-331-65459-0 (日语). 
  26. ^ Davidson, Gustav, A Dictionary of Angels, Including the Fallen Angels, 1967, ISBN 9780029070505 
  27. ^ Bunson, Matthew, (1996). Angels A to Z : Who's Who of the Heavenly Host. Three Rivers Press. ISBN 0-517-88537-9.
  28. ^ Handy, Lowell. The Appearance of the Pantheon in Judah in The Triumph of Elohim需要免费注册. Grand Rapids, Michigan, USA: Eerdmans. 1995: 40. ISBN 0-8028-4161-9. 
  29. ^ Olyan, S.M., A Thousand Thousands Served Him: Exegesis and the Naming of Angels in Ancient Judaism, page 21.
  30. ^ Gordon, M.B., Medicine among the Ancient Hebrews, page 472.
  31. ^ Midrash Tanhuma on Genesis 39:1
  32. ^ Talmud Berakhot 4b
  33. ^ Pirke De-Rabbi Eliezer 13
  34. ^ Midrash Tanhuma on Exodus 31:18
  35. ^ Talmud Avodah Zarah 20b; on putrefaction see also Pesikta de-Rav Kahana 54b; for the eyes compare Ezekiel 1:18 and Revelation 4:6
  36. ^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vi. 327
  37. ^ Adolf Jellinek, l.c. ii. 94, Midr. Teh. to Ps. xi.
  38. ^ Gen. R. vi. 7; Ex. R. v. 9; Pirḳe R. El. xxxiv.
  39. ^ I. Chron. 21:15; comp. Job 15:22; Enoch 62:11
  40. ^ Grünhut, "Liḳḳuṭim", v. 102a
  41. ^ 'Ab. Zarah 20b
  42. ^ Grünhut, l.c. v. 103a et seq.
  43. ^ Eccl. R. iv. 7
  44. ^ M. Ḳ. 28a
  45. ^ B. Ḳ. 60b
  46. ^ Ber. 16b
  47. ^ compare Jellinek, "B. H." ii. 98
  48. ^ 48.0 48.1 Jewish Virtual Library – Samael.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30). 
  49. ^ M. K. 28a
  50. ^ Ḥag. 4b
  51. ^ B. M. 86a; Mak. 10a
  52. ^ Ket. 77b; Jellinek, l.c. ii. 48–51; Bacher, l.c. i. 192 et seq.
  53. ^ Talmud, Ned. 49a; Hul. 7b
  54. ^ Midrash Tanhuma, ed. Buber, 139
  55. ^ Midrash Genesis Rabbah lxviii.
  56. ^ Derek Ereẓ Zuṭa, viii.
  57. ^ Ber. 62b
  58. ^ B. Ḳ. 60a
  59. ^ Soṭah 46b; compare Sanh. 97a
  60. ^ Bible Gateway passage: Revelation 6:7–8 –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Bible Gateway.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61. ^ Word Study on death, thanatos. carm.org.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62. ^ Strong's G2288 - thanatos. Blue Letter Bibble.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30). 
  63. ^ G2288. zhsw.org. [失效链接]
  64. ^ 1 Corinthians 15:55 (NKJV). Bible Gateway. 
  65. ^ Patai, Raphael. Encyclopedia of Jewish Folklore and Tradi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15: 463. ISBN 978-1317471714. 
  66. ^ Ivry, Elliot R. Wolfson. [1998] 2013. Perspectives on Jewish Thought. Routledge. ISBN 978-1136650123.
  67. ^ Jung, Leo. Fallen Angels in Jewish, Christian and Mohammedan Literature. A Study in Comparative Folk-Lore.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July 1925, 16 (1): 88. JSTOR 1451748. 
  68. ^ 68.0 68.1 68.2 Matt Stefon (编). Islamic Beliefs and Practices需要免费注册. New York: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2010: 83–85. ISBN 978-1-61530-060-0. 
  69. ^ Nigosian, S. A. Islam: Its Hist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s需要免费注册.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3–4. ISBN 0-253-21627-3. 
  70. ^ 70.0 70.1 Oliver Leaman (编). The Qur'an: An Encyclopedia. Routledge: 27. 2006. ISBN 978-0-415-32639-1. 
  71. ^ Juan E. Campo (编). Encyclopedia of Islam. Facts on File: 185. 2009. ISBN 978-0-8160-5454-1. 

参考书目

[编辑]

外部连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