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仪,是中国唐朝公主之母的称号、宋朝后宫嫔御位号之一。
太仪一号始于唐朝,是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秋七月丙寅[1],大臣张荐所制定[2],对于公主之母的封号,相对于亲王之母的太妃。而有关于请定公主之母之称的请定公主母称号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吏部郎中柳冕所写,其中写道:“公主母既因女贵,伏请降王母一等,命为太仪,各以公主本封加太仪之上,其品位同。仪者取母仪之盛;太者,请因子而尊。”,因此,太仪的封爵与其所生公主相同,但地位低于亲王之母的太妃。
宋朝时,太仪改为皇帝后宫嫔御的位号,为九嫔之一[3]。
- ^ 《旧唐书/卷13》:“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秋七月丙寅......癸酉,复呼亲王母曰太妃,公主母曰太仪。”
- ^ 《新唐书/卷161 张荐传》:“......定太仪位号、大臣祔庙鼓吹法......”
- ^ 《宋史 卷一百六十三‧志第一百一十六 职官三》:“内命妇之品五:曰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曰大(太)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