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1年11月14日) |
意拳 | |
---|---|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意拳研究会 |
分类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编号项目 | BJⅥ-10 |
登录 | 2009年 |
意拳又名“大成拳”,为中国武术家王芗斋所创,源自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内家拳。
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单操手、断手、健舞。
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现深州)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先生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大成拳(意拳)。
命名由来
[编辑]王芗斋早年学习形意拳,1926年自南方返回北京后,开始以意拳为名,一改传统训练法,教授门徒,但此时仍未有许多徒弟。1928年至上海授拳时,创立意拳社,门徒渐多。1940年,王芗斋在北京,著《大成拳论》(又名《拳道中枢》),该拳曾经被荐名大成拳,后又确名“意拳”。
拳理
[编辑]意拳注重站桩及意志锻炼,完全撇弃套路模式,通过意识的锻炼培养,由静到动,由小动到大动,由慢动到速动,逐步而扎实地提升技击实力和身体的快速反应能力,揭示了中国武术精髓的部分,获得众多中国武术爱好者的好评。目前意拳已经在中国、日本、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功法
[编辑]- 意拳站桩
- 意拳试力
- 意拳摩擦步
- 意拳推手
- 意拳发力
- 意拳拳法
- 意拳试声
- 意拳健舞
- 意拳散手
- 意拳白腊杆发力*意拳原传长兵技是大枪术,某些传人却弃枪习杆,才有了白蜡杆术这一武学,姚宗勋一系的意拳便是以大杆/白蜡杆及短棍代替原传意拳的大枪和长剑。
人物
[编辑]创始人
传人
- 姚宗勋
- 韩星樵
- 韩星垣
- 卜恩富
- 张长信
- 赵道新
- 尤彭熙
- 叶希圣
- 崔瑞斌
- 林肇伦
- 姚承荣
- 姚承光
- 白金甲(北京)
- 王金铭
- 李全山
- 唐金腾
- 姚文明
- 伍智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蒋玲荣
- 严少强
伍智恒师傅谈“意拳”
[编辑]“意拳”的特色是“意”的运用,追求“整体力”。我们会借助形象的意念,使练习者更容易掌握正确的动作。“意拳”没复杂的动作或套路,它强调发挥人的自然功能。通过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等,练习整体力(浑元力)后,不论运用何种动作,劲力也自然融入其中。愈了解得多,愈发觉“意拳”的科学性,如拳架中含有分力作用、勾起对方重心时所用的杠杆原理、鼓荡爆发时所涉及的惯性力、打圈捶(类似拳击的钩拳)时所用的离心力、发惊弹劲时利用的重力动能及弹力动能、力量平衡与身体平衡之间的关系,以及争力线与争力墙的运用等,都是符合物理学的拳道要诀。“意拳”非常注重站桩及意志锻炼,撇弃套路模式,通过意识的锻炼,由静到动,由小动到大动,由慢动到速动,逐步而扎实地提升技击实力和身体快速反应力。“意拳”虽没有传统的武术套路,但我们有七式基本训练方法,就是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搭手、试声和断手。此外,意拳还有器技的练习及实作,器技主要有大枪术与长剑术(亦即双手剑术)。 意拳的训练方法最基础是由站桩开始。站桩,站桩换劲,发掘潜能,弱者转强,拙者化灵,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整体力量。初练时约站十五分钟,至四十分钟为合格;试力,让习者在慢练中体会意力合一的境界,在缓动中保持站桩时获得的整体力量。练试力时,像拖泥带水,发力要干干脆脆;摩擦步,让我们的定步桩变成活步桩,在双腿高速移动中,能保持力量及身体平衡,动时仍有静时的整劲,动中求静;发力,把试力动作通过精神激发而高速运动,便是发力,发力时要求整体爆发力不断;搭手,又称揉手,练习身体的本能触觉,为实战辅助训练;试声,通过发声和增加腹压,协助整体力的施放;断手,又有人叫实作,是离手搏击的意思,在实作中发挥意拳的整体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