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亚历山大·克罗夫多·萧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敬者
亚历山大·克罗夫多·萧
传教士
A·C 萧的肖像
原文名Alexander Croft Shaw
个人资料
出生(1846-06-26)1846年6月26日
 加拿大多伦多
逝世1902年3月13日(1902岁—03—13)(55岁)
 大日本帝国东京府
葬于青山灵园
教派圣公宗
母校多伦多三一学院

亚历山大·克罗夫多·萧(1846年6月26日—1902年3月13日,英语:Alexander Croft Shaw ,日语:アレクサンダー・クロフト・ショー)是加拿大籍英国圣公会差会传教士,于1873年起在日本传道。萧氏也因在轻井泽成立教会和避暑别庄,使当地重新兴盛而被尊为“轻井泽之父”。

早年生涯

[编辑]

亚历山大·克罗夫多·萧,在1846年6月26日于加拿大多伦多出生,是亚历克斯·萧(Alex Shaw)少校与妻子葛雷丝·麦昆(Grace McQueen)的长嗣,为有名的苏格兰职业军人家族的后裔。[1]:133,380萧氏在1867年于加拿大三一学院(现为多伦多大学的一部分)修读神学并取得一级荣誉学位,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萧氏在加拿大出任堂区牧师一段时期之后,只身前往伦敦并在哈弗斯托克圣三一堂(Holy Trinity, Haverstock Hill)堂区牧师艾华·利韦斯·库茨(Edward Lewes Cutts)手下工作。

1872年12月20日,萧氏出席了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行的遇害传教士约翰·帕特森(John Coleridge Patteson)纪念式,萧氏在会上决定参加在中国或日本的宣教工作。

在日传教活动

[编辑]

萧氏与爱尔兰籍传教士威廉·波尔·莱特(William Ball Wright)在英国圣公会差会(SPG)派遣下,于1873年9月25日经美国抵达日本横滨,成为该会首批在日传教士。[2] 在咨询时任英国驻日特命全权公使与领事巴夏礼爵士后,二人选择离开筑地居留地,以便与当地居民接触传教。在英国使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二人在东京中心地带三田,庆应义塾附近的大松寺定居。[3]

1874年春,萧氏开始在庆应义塾创办人福泽谕吉的家中居住[4],最初为福泽府上的家庭教师[5],其后也开始在为学生授课[5]。于福泽宅邸居住的两年间,萧氏也在大松寺讲授主日学。对于基督教教义和实践受质疑或误解时,萧氏会在日语报纸撰文回应[1]:152

1877年,萧氏在好友福泽谕吉的协助下购得芝公园附近的一幅土地[6],并在该地建筑居所。两年后,萧氏在构地内建立圣安得烈堂[1]:149[6]。初代教堂为红砖建筑,由曾设计工部大学校的英籍法裔建筑师波昂维尔(Charles Alfred Chastel de Boinville)经手[1]:150,兴建资金大部分是来自在东京居住的外国人捐助所得[1]:149。教堂建成自初期就为日语信众和英语信众共同使用[7]:66,也是培训圣职人员重地。教堂于1894年由使命教会成自治教会,并由今井寿道日语今井寿道担任主任牧师[1]:159。初代红砖建筑于同年东京地震中损坏[6][7]:65,嗣后重建之建物又于1944年东京大空袭中烧毁[6]。现今的圣安得烈堂为战后重建,也是日本圣公会东京教区座堂。[6]

1886年,爱德华·别克司蒂(Edward Bickersteth)前往东京出任日本圣公会主教,留日共计11年。[4]别克司蒂主教于1888年任命萧氏为日本北部会吏长。[4]

轻井泽萧纪念礼拜堂

萧氏也因与友人詹姆斯·梅·迪臣推广轻井泽为避暑胜地而被誉为“轻井泽之父”。旧轻井泽地区的热门旅游景点“萧纪念礼拜堂”是当地最古老的礼拜堂,为萧氏当年成立的教会。[8]

在日除了布道之外,萧氏也积极参与平权的游说活动。萧氏于1890年在征得别克司蒂主教同意后,连同东京的神职人员全体签名上书时任英国驻日特命全权公使与领事休·福瑞泽(Hugh Fraser),要求修订不平等条约并废除英国在日治外法权,最后促成《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9]

萧氏于1902年死于流感并发心脏衰竭[10],享年五十有五,葬于青山灵园[3]。萧氏遗孀其后获明治天皇接见并赠与1,000日圆,以表其对日本贡献之谢意。[7]:432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Powles, Cyril Hamilton. Victorian Missionaries in Meiji Japan: The Shiba Sect (1873-1900).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68. 
  2. ^ Ion, A. Hamish. For the Triumph of the Cross: A Survey of the British Missionary Movement in Japan, 1869–1945. Gordon Daniels; Chushichi Tsuzuki; Chihiro Hosoya; Ian Hill Nish (编). The History of Anglo-Japanese Relations 1600–2000: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 2002 [2018-12-07]. ISBN 978-0-333-79195-0. OCLC 492410652. doi:10.1057/9780230373600 (英语). 
  3. ^ 3.0 3.1 村冈明. A・C・ショー宣教師の足跡に学ぶ ―ショー祭に事寄せて―. 日本圣公会中部教区.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8) (日语). 
  4. ^ 4.0 4.1 4.2 Arnold, Alfreda. The light of Japan : church work in the Dioceses of South Tokyo, Osaka and Kiushiu, under the Church of England. 哈特福: Church Missions. 1906 [2018-12-07]. OCLC 10718675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英语). 
  5. ^ 5.0 5.1 白井尧子. 福沢の二七年間の友人A・C・ショー. 存档副本 福沢諭吉と宣教師たち. 东京: 未来社. 1999-06-04 [2018-12-07]. ISBN 978-4-624-11172-4. OCLC 4241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日语). 
  6. ^ 6.0 6.1 6.2 6.3 6.4 教会のプロフィール - 聖アンデレ教会. 圣安得烈座堂. [2018-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5) (日语). 
  7. ^ 7.0 7.1 7.2 Arnold, Alfreda. Church Work in Japan. 伦敦: 英国圣公会差会(SPG). 1905. OCLC 04027674. 
  8. ^ ショーハウス記念館 - 長野県軽井沢町公式ホームページ. 长野县轻井泽町. 2017-04-01 [2018-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6) (日语). 
  9. ^ Mission Field: A Monthly Record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Volume XXXVI. 伦敦: 英国圣公会差会(SPG). 1891-06-01: 214 (英语). 
  10. ^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新加坡自由西报. 1902-04-03: 2 [2018-12-08]. NL5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8) –通过NewspaperSG (英语). The Ven. Archdeacon Shaw died at Tokio of failure of the heart following influenza on the 13th ult. at the age of 56. He was a Toronto University man, and came to Japan in 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