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融化
水银融化 | |
---|---|
| |
类型 | 益智、平台 |
平台 | |
开发商 | Ignition Banbury |
发行商 | |
模式 | 单人、多人 |
发行日 | PlayStation Portable
|
《水银融化》[2][3](英语:Mercury Meltdown,又译作“水银熔化”[1])是由Ignition Banbury开发的益智平台游戏,于2006年10月发行。该作是2005年游戏《水银》的续作。该作的玩法与前作相似,玩家需通过倾斜游戏场景将水银引导至指定的终点。该作的开发时程较前作宽裕,且开发团队较有经验和听取了玩家的意见,因此较前作简单,而玩家于关卡选择方面限制较少。该作加入了新的陷阱、障碍物和小游戏。
该作的PlayStation 2(PS2)移植版《水银融化Remix》于2006年11月发行,PS2版增加了新关卡,并针对PS2控制器优化。Wii移植版《水银融化Revolution》于2007年发行,Wii版修改了关卡内容、改善画面并使用了Wii的运动控制功能。
评论家对《水银融化》的评价多为正面,称赞其在关卡难度和视觉风格方面较前作有所改进。《Remix》获评褒贬不一,评论家对于该版本的控制方式评价两极,而部分批评该版本没有多人模式。《Revolution》虽被批评没有多人模式,但于运动控制方面获评论家赞扬。
玩法
[编辑]《水银融化》是一款益智平台游戏。该作的玩法与前作相似,玩家通过倾斜游戏场景间接控制画面上的滴状水银,目标是将水银引导至指定的终点。如果玩家于关卡中失去所有的水银或未达通关条件,就须重新游玩该关卡。玩家可以运用关卡中的尖锐物体或障碍物分离水银。水银可通过名为“颜料场”的设备或与其他水银滴合并将水银染色。水银混色基于三原色光模式。游戏世界由名为“实验室”的区域组成,共16个关卡。每关皆会有100%水银剩余量、获得最高分、获得所有奖励星星等成就。这些成就可以分别完成,而三个成就都获得后会获取额外成就。玩家通关后会累积总水银量表,达成条件后会解锁下一关卡。玩家如果于特定关卡中表现良好,会解锁第17个关卡[4][5]。
该作增加了圆形场地“游乐场”,玩家可以于此处游玩或测试关卡中出现的物体。该作引入了类型的概念,水银可以于“热态”、“冷态”、“固态”等类型切换。热态使水银变为易分离的液体,可以快速移动;冷态使水银变为半固体,移动速度较热态缓慢且较不易分离;固态使水银变为不会分离的固体球,并可以于轨道上移动。玩家可通过无线随意网络或在线基础架构网络游玩多人模式。多人模式中,玩家之间会于先前解锁的单人模式关卡相互战斗,关卡中的掉落物取代原先的奖励星星,这些掉落物可协助拾取者或阻碍对手[4]。
除主要内容外,该作加入了五款小游戏:Rodeo、Race、Metrix、Shove、Paint。于Rodeo中,玩家需倾斜游戏场景防止水银掉落;于Race中,玩家在赛道上与水银竞赛;Metrix是消除类益智游戏,玩家于游戏给定区域下将三滴以上的水银组成一组并消除;Shove的玩法与冰壶相似,玩家将水银瞄准目标物的中心点并避开陷阱;于Paint中,玩家移动水银,在对手之前将盘子涂成各自的颜色。玩家可通过收集奖励星星解锁小游戏,所有小游戏皆可以于单人或多人模式下游玩[4]。
开发与发行
[编辑]《水银融化》由Ignition Banbury(前身为Awesome Studios)开发。开发初期,前作《水银》的设计师阿彻·麦可莱恩从Ignition Banbury离职,但该事件未影响游戏的开发[6]。前作为配合PlayStation Portable(PSP)推出,在紧迫的开发时程下完成,导致其游戏内容不完善。自前作发行后,开发团队在开发PSP游戏方面的经验较为丰富,使《水银融化》更接近他们起初对前作的要求[6][7]:1。开发团队运用了赛璐珞渲染设计,使该作较前作有所区别,旨在吸引更多玩家。开发团队发现很多评论认为前作的关卡难度过高,所以他们于该作降低难度、使难度曲线更加一致,并让关卡之间不会过于线性[7]:2。该作原先预计于2006年9月在欧洲发行,并计划加入可下载内容(DLC)[8],但发行日期后被推迟[9]。该作由Ignition Entertainment于2006年10月3日在北美发行,雅达利于10月6日在欧洲发行[9][10]。该作于2010年10月19日连同《水银》作为限量版捆绑发行[11]。Ignition Entertainment于2011年6月28日在电子娱乐展宣布将推出该作的iOS版本[12]。
开发团队于2006年9月15日公布该作于PS2移植版本《水银融化Remix》,该版本运用了DualShock控制器的第二个类比摇杆和振动功能。该版本增加新关卡,使总关卡数达200个以上[13]。《Remix》于2006年11月24日在欧洲发行,12月4日在北美发行[14][15]。
该作的Wii版本《水银融化Revolution》由PS2版本移植[16]。开发团队于任天堂发表代号为“Revolution”(Wii前身)的次世代主机后就开始研发,其中运用了运动控制功能。他们之后在2006年电子娱乐展向任天堂提议,并获后者批准[17][18]。开发团队以原本打算用于前作,尚未完成的GameCube引擎为基础开发,并加入倾斜感应玩法[16]。该版本增加新关卡、改善难度曲线和《Remix》的画面[16][19]。该版本除倾斜感应玩法外,开发团队也提供了对Wii传统控制器的支持,但不支持GameCube控制器[18] 。《Revolution》于2007年6月8日在欧洲发行,10月17日在北美发行[20][21]。
反应
[编辑]评价 | |||||||||||||||||||||||||||||||||||||||||||||||||||
---|---|---|---|---|---|---|---|---|---|---|---|---|---|---|---|---|---|---|---|---|---|---|---|---|---|---|---|---|---|---|---|---|---|---|---|---|---|---|---|---|---|---|---|---|---|---|---|---|---|---|---|
|
根据评论聚合网站Metacritic,《水银融化》的PSP和Wii版本获评“正面评论为主”[23][24],PS2版本获评“褒贬不一或中庸”[22]。该作的PSP和Wii版本被列入2010年版《有生之年非玩不可的1001款游戏》之一[39]:16,并获颁IGN 2006年度PSP游戏“最佳益智游戏”奖[1]。于该作的PSP版本,评论家赞扬其在关卡难度和视觉风格方面的改进[25][31][28][34][38]。Eurogamer的汤姆·布拉姆韦尔称赞其难度曲线更加一致和多样的关卡设计[25]。IGN的Nix认为该作的赛璐珞渲染设计和亮色系风格,较前作的冷钢(cold-steel)设计而言更加明亮、有趣。Nix也解释此种设计使他容易得知水银滴的形状,和它何时消散[31]。GameSpot的亚历克斯·纳瓦罗表示该作明亮且色彩丰富的风格使关卡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28]。PALGN的卢克·范勒弗朗认为该作的场景虽无史诗感,但确实感到更生动[34]。Pocket Gamer的欧文·比内拉克表示该作于几乎所有方面都较前作进步[38]。
评论家对《Remix》的评价褒贬不一。GameZone的Jkdmedia和PALGN的戴维·洛皆称赞该版本经改进的镜头控制[30][35]。纳瓦罗认为新的镜头控制方式太过灵敏,于某些场景下会造成更多失误,并批评该版本没有多人模式,使其于聚会游玩时变得乏味[29]。Nix提到该版本于摇杆手感方面不如PSP版本良好[32]。
评论家对《Revolution》的评价较为正面,并着重赞扬运动控制方面[36][26][33][27]。PALGN的勒弗朗称赞了运动控制功能的效果[36]。布拉姆韦尔认为与当时的其他Wii游戏相比,该版本的控制方式较为完善,且对所有玩家而言都易于理解[26]。IGN的Bozon表示该版本引入的运动控制功能与Wii遥控器完美契合[33]。GamePro的埃米莉·巴利斯特列里提到新的运动控制功能既新鲜又有趣,但批评该作没有多人模式[27]。《Play》的希瑟·坎贝尔对该版本的批评较为严厉,表示Wii平台上已有相似游戏,而该作的美术风格不像《Kororinpa》等游戏具有吸引力[37]。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2006年最好的游戏 年度评选结果揭晓. 新浪新闻. 2006-12-27 [2023-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中文(中国大陆)).
- ^ 水银融化专题. 篝火营地. [2023-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中文(中国大陆)).
- ^ 小王子. PSP休闲类《水银》《水银融化》登陆PSN美服. 电玩巴士psp. 2009-11-09 [2023-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中文(中国大陆)).
- ^ 4.0 4.1 4.2 Mercury Meltdown Manual. Ignition Entertainment. 2006-10-03 (英语).
- ^ Guy Cocker. Mercury Meltdown Hands-On. GameSpot. 2006-06-23 [202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英语).
- ^ 6.0 6.1 Orry, Tom. Mercury Meltdown Interview. VideoGamer.com. 2006-06-27 [201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英语).
- ^ 7.0 7.1 Cundy, Matt. Mercury Meltdown: Developer Interview. GamesRadar+. 2006-06-23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英语).
- ^ Kombo. Mercury Meltdown dated. GameZone. 2006-05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英语).
- ^ 9.0 9.1 The PSP Games of Fall 2006. IGN. 2006-09-01 [201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英语).
- ^ Mercury Meltdown at games retailers. Pocket Gamer. 2006-10-06 [2019-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英语).
- ^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 Mercury Meltdown -- 2 Games in 1!. GameSpy.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英语).
- ^ E3 2011: UTV Ignition Games Announces Mercury Meltdown and Mercury Hg. IGN. 2011-06-28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5) (英语).
- ^ Ignition Entertainment Announces Mercury Meltdown Remix for the Playstation 2. Ignition Entertainment. 2006-09-15 [2019-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4) (英语).
- ^ Mercury Meltdown Remix. Eurogamer. 2006-11-24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英语).
- ^ PS3 game releases for the week of December 4th. engadget. 2006-12-03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英语).
- ^ 16.0 16.1 16.2 Kombo.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Interview. Game Zone. 2012-05-04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英语).
- ^ Thomas, Lucas. Nintendo's History at E3: 2006. IGN. 2011-05-15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 ^ 18.0 18.1 Tom Bramwell.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Interview. Eurogamer. 2007-01-15 [201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英语).
- ^ Mike Jackson.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Interview. 电脑与电子游戏. 2007-01-08 [201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8) (英语).
- ^ Mercury Wii gets solid date. Eurogamer. 2007-05-11 [201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8) (英语).
- ^ Break Open the Thermometer: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Launches on the Wii Today!. Gameindustry.biz. 2007-10-17 [201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英语).
- ^ 22.0 22.1 Mercury Meltdown Remix for PlayStation 2 reviews. Metacritic.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英语).
- ^ 23.0 23.1 Mercury Meltdown for PSP reviews. Metacritic.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6) (英语).
- ^ 24.0 24.1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for Wii. Metacritic.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6) (英语).
- ^ 25.0 25.1 25.2 Bramwell, Tom. Mercury Meltdown: The sequel. Butter whole lot better.. Eurogamer. 2006-06-14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英语).
- ^ 26.0 26.1 26.2 Bramwell, Tom.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review. Eurogamer. 2007-06-07 [200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英语).
- ^ 27.0 27.1 27.2 Emily Balistrieri.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GamePro. 2008-03-04 [200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9) (英语).
- ^ 28.0 28.1 28.2 Navarro, Alex. Mercury Meltdown Review. GameSpot. 2006-10-10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英语).
- ^ 29.0 29.1 Navarro, Alex. Mercury Meltdown Remix Review. GameSpot. 2006-12-13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英语).
- ^ 30.0 30.1 Jkdmedia. Mercury Meltdown Remix – PS2 – Review. GameZone. 2012-05-04 [2019-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英语).
- ^ 31.0 31.1 31.2 Nix. Mercury Meltdown. IGN. 2006-10-09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英语).
- ^ 32.0 32.1 Nix. Mercury Meltdown Remix. IGN. 2006-12-11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6) (英语).
- ^ 33.0 33.1 33.2 Bozon.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Review. IGN. 2012-05-15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3) (英语).
- ^ 34.0 34.1 34.2 Leuveren, Luke Van. Mercury Meltdown Review: Keeping the Temperature Hot?. PALGN. 2006-10-03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31) (英语).
- ^ 35.0 35.1 Low, David. Mercury Meltdown Remix Review. PALGN. 2012-05-04 [2019-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9) (英语).
- ^ 36.0 36.1 36.2 Leuveren, Luke Van.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Review: The temperature is rising.. PALGN. 2007-06-12 [2019-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3) (英语).
- ^ 37.0 37.1 Heather Campbell.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Not how i roll. Play. 2007-10: 90 [2019-08-11] (英语).
- ^ 38.0 38.1 38.2 Bennallack, Owain. Mercury Meltdown review. Pocket Gamer. 2006-10-19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英语).
- ^ Mott, Tony (编). 1001 Video Games You Must Play Before You Die. Universe Publishing. 2010-10. ISBN 978-184403766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