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麦当娜 (麦当娜专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Madonna (專輯)
麦当娜
Madonna
Sepia image of a young blond female. Her short cropped hair is unkempt on her head. The right hand is placed on her right cheek and with the left hand, she holds on to a number of chains wound on her neck. She wears a number of black bangles on her hands. On both sides of the image, the word "MADONNA" is written, once in black and once in white. In both cases, the "O" is painted red.
麦当娜录音室专辑
发行日期1983年7月27日 (1983-07-27)
录制时间1982年4月-1983年5月
录音室Sigma Sound(纽约)
类型
时长40:47
唱片公司
制作人
  • Reggie Lucas
  • John "Jellybean" Benitez
  • Mark Kamins
麦当娜专辑年表
麦当娜
Madonna

(1983年)
Like a Virgin
(1984年)
收录于Madonna的单曲
  1. "每个人 / Everybody"
    发行日期:1982年10月6日
  2. "燃烧 / Burning Up英语Burning Up (Madonna song)"
    发行日期:1983年3月9日
  3. "假日 / Holiday"
    发行日期:1983年9月7日
  4. "幸运之星 / Lucky Star"
    发行日期:1983年9月8日
  5. "爱的极限 / Borderline"
    发行日期:1984年2月15日

麦当娜》(Madonna)是美国女歌手麦当娜的首张同名专辑,1983年7月27日由华纳兄弟唱片公司旗下子公司Sire Records发行。专辑随后于1985年以全新的包装和设计在欧洲重新发行,名为《Madonna: The First Album》。2001年,华纳兄弟唱片公司发行此专辑的重新灌录版本,增加收录了两首歌曲的混音版本。

1982年,麦当娜正在纽约市中心建立自己歌手的形象,她曾与唱片公司的主席Seymour Stein会面。在聆听她的歌曲《Everybody》后,他正式签署麦当娜为旗下艺人。单曲的成功令Sire同意与麦当娜再签订一张专辑合约。麦当娜原先与华纳兄弟音乐创作人Reggie Lucas合作制作专辑,但她并不太满意他所完成的曲目,表示不认同Lucas的制作技术,因此她尝试找其他人帮助。麦当娜邀请她当时的男朋友John "Jellybean" Benitez帮助完成她的专辑。Benitez协助重新制作曲目并制作出了《Holiday》。

专辑是由上拍的迪斯科音乐组成,并利用当时新颖的制作技术,例如Linn drum机器、Moog贝斯和OB-X 合成器,有不搭调的感觉。麦当娜以一个明亮、小女孩的声音演唱专辑的曲目,曲目主要谈及爱的关系。现代评论家对专辑表示赞扬,但在1983年刚发行的时候就遭到当时评论家的唾弃。2008年,《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将专辑评为“过去25年中第五最佳专辑”。专辑在多国的专辑榜均有良好的表现,在美国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中获得第8名,并且在澳洲、法国、荷兰、新西兰、瑞典和英国的专辑榜上有前十名的成绩。专辑被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认证为五重白金专辑,一共有500万份拷贝货运至美国。专辑于全球一共卖出了超过1000万张。

背景

[编辑]
Picture of three woman. The one in the middle has her blonde hair tied in a ponytail. She holds a microphone on her left arm and is leaning towards her right and pointing towards an African American female who's pointing back at her. On the left there's a caucasian female holding a microphone with her left hand.
麦当娜于2001年的巡回演唱会《Drowned World Tour》上表演单曲《Holiday

1982年,24岁的麦当娜居于纽约,开始建立她的音乐事业。[1] 她与她当时的男朋友Steve Bray组成乐队Breakfast Club,经常演奏一些重摇滚乐,其中Bray负责打鼓。但很快地他们就放弃演奏重摇滚乐,他们与唱片公司Gotham Records签约,并改变音乐路线。[2] 他们希望可以演奏放克音乐,但唱片公司并不太认同他们的音乐才能,最终不再与他们续约。麦当娜和Bray随后亦离开Breakfast Club。[1] 与此同时,麦当娜自己撰写了一些歌曲,并粗糙录制了《Everybody》、《Ain't No Big Deal》及《Burning Up》三首样本唱片。她亦同时经常出入于纽约的俱乐部Danceteria,麦当娜就是在这里游说DJ Mark Kamins播放《Everybody》。[1] 因舞厅群众很喜欢这首歌,Kamins决定为麦当娜争取一份唱片合约,以制作该首单曲。[1] 他带着麦当娜与唱片公司小岛唱片的老板Chris Blackwell见面,但Blackwell拒绝签下麦当娜。他们最终寻求Sire Records与麦当娜签署。[3] Sire艺人及剧目部门的员工Michael Rosenblatt,为麦当娜写的每一首歌支付5,000美元鼓励费及10,000美元的税。[4][5]

Sire的主席Seymour Stein当时留住Lenox Hill的其中一间医院,他在聆听《Everybody》后留下很深的印象[5],他于是同意与麦当娜签署合约,为她发行两首12"单曲[4] Mark Kamins基于Steve Bray为《Everybody》创作的曲目,于纽约Blank Tapes Studios制作了单曲的12吋版本。[5] 这首新的曲目长度为5:56;单曲的另外一面为其dub版本,长度为9:23。麦当娜和Kamins自付了制作曲目的费用。[6] Mark Kamins的朋友Arthur Baker,引领他作为一个音乐制作人的角色,并为他邀请了音乐人Fred Zarr协助弹奏钢琴。[7] Zarr随后成为专辑的主要制作人员,参与了每首曲目的制作。因预算不足,而麦当娜不能理解Kamins的制作方向,再加上他本身的领导能力亦充满疑问,令录音过程变得非常困难。Rosenblatt希望发行《Everybody》时在唱片另外一面收录《Ain't No Big Deal》,但在聆听《Ain't No Big Deal》后改变主意,改令黑胶唱片的两面均只收录《Everybody》。[5] 单曲在1982年10月发行,并为美国的一首舞蹈热曲。这令Sire决定再与麦当娜签署合约,再发行一张密纹唱片及两首单曲。[4][8]

录制过程

[编辑]
“我认为她很有风格,她越过很多界线——在摇滚俱乐部中所有人都在播放她的音乐:无论是黑人、同性恋或是异性恋,那是很少唱片能做到的事。不过,她真的对专辑感到不满意,所以我帮助制作她的专辑,让她的音乐听上来更好听一点,例如在《 Lucky Star 》加点吉他节奏,加点声音,加点魔法。我只想为她的专辑做到最好。当我们再播放《Holiday》或《 Lucky Star 》的时候,你可以看见她真的被那些好听的音乐征服了。你也会想去帮她,你知道吗?当你与她堕入舞池当中,她可以真的像个婊子,这是件非常酷,非常有创意的事。”
—John "Jellybean" Benitez谈及麦当娜和她的专辑。[9][10]

当麦当娜开始准备录制专辑的时候,她选择不与Kamins或是Bray合作,但挑选了华纳兄弟音乐制作人Reggie Lucas。Bray打算引领她走流行音乐路线,并与她录制了《Burning Up》。[9] 但是,麦当娜还是没有足够曲目去组成一张完整的专辑。当时完成的歌曲只有:《Lucky Star》、《Ain't No Big Deal》的新版本、《Think of Me》和《I Know It》。Lucas于是再创作两首歌:《Physical Attraction》和《Borderline》。[9] Lucas所完成的曲目均与其Demo版本有很大差异。其中一个例子是《Lucky Star》。Kamins本来答应麦当娜会在俱乐部Danceteria播放该歌曲。[5] 但是,歌曲最终只是直接收录在麦当娜的专辑里,她打算把专辑命名为《Lucky Star》。[5] 她认为专辑开头以《Borderline》承继《Lucky Star》,会是专辑完美的开头。

在录制期间,麦当娜和Lucas产生一些争执。麦当娜并不太满意Lucas制作的曲目。据她表示,Lucas用了大量乐器制作伴奏,但却没有反映出她歌曲的意思。[11] 两人于是在完成专辑后争吵。Lucas在没有照顾麦当娜对其歌曲的要求下,离开录制专辑的计划。麦当娜于是请求Funhouse迪斯科DJ John "Jellybean" Benitez,协助她重新把曲目混音。[9] 与此同时,因一些利益上的问题,Bray向一间唱片公司的某旗下艺人卖出了《Ain't No Big Deal》,令其不能收录在麦当娜的专辑。[9] Benitez带来了一首新歌曲,它是由来自流行音乐组合Pure Energy的Curtis Hudson和Lisa Stevens撰写的,[12] 名为《Holiday》,它是Phyllis Hyman和组合The Supremes的Mary Wilson未采纳歌曲。[13] Jellybean和麦当娜发送Demo至他们的朋友Fred Zarr,希望他以合成器制作歌曲。[12] 麦当娜为歌曲录音后,Benitez花了四天时间,希望在1983年4月的递交限期前尽量提高歌曲的商业价值。[13][9] 专辑将至完成时,麦当娜和Benitez于曼克顿的Sigma Sound录音室与Fred Zarr见面,Zarr为曲目的尾部再加上钢琴的声音。[12]

作曲

[编辑]

Allmusic,专辑基本上是受流行舞蹈、后迪斯(post-disco)及流行摇滚音乐的启发。[14]Madonna》是由上拍的迪斯科音乐组成,并利用了当时新的制作技术,例如Linn drum机器、Moog贝斯和OB-X 合成器,有不搭调的感觉。这些设备已经过时,导致专辑听上来挺刺耳,[15] 麦当娜评论她的首张专辑指:“我觉得这些曲目听上来很弱,在录制过程中我去了英国,没有监视录制过程……我无法控制大局。我未意识到在我完成我的首张专辑前,我离开唱片制作事务是件多么的残酷的事。我真希望我能够再制作多一些不同类型的曲目。”[15] 专辑由《Lucky Star》开头,它是一首中拍的舞曲,由闪烁声奏起前奏,再由电子鼓和拍手声形成主节奏。[15] 吉他演奏著一个高音的即兴段,而贝斯的声音伴随着吉他的声音。[15] 歌曲在到达副歌部分前,不断重复字句“Starlight, starbright”(星星的光芒,在闪耀中)。据作者Rikky Rooksby,歌曲的歌词比较重复和空洞,主要是围绕听得见的星星,和天空上彷如拥有天堂身材(heavenly body)的男性。[15] 《Borderline》是首伤感的曲目,诉说一段不可实现的爱情。[10] 根据书本《Madonna's Drowned Worlds》的作者Santiago Fouz-Hernández称,曲目的歌词“Something in the way you love me won't let me be”(有种感觉让我感到你爱我,但你不让我爱你)及“I don't want to be your prisoner so baby won't you set me free”(我不想成为你的囚犯,为什么你不把我释放出去)等描写了对大男人主义的反抗。[16] 麦当娜在由Lucas制作的背景音乐下,以一种纤弱及诉说的语气来唱这首歌。[10] 歌曲以钢琴和Fred Zarr制作的抓耳旋律作前奏。[15] 而贝斯手Anthony Jackson则把Dean Gant制作的低音叠加起来,令歌曲听上来更有质感。[15] 歌曲的和弦受1970年代费城迪斯科和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音乐风格启发。[15] 而它的和弦组合引用了歌手Bachman–Turner Overdrive的歌曲《You Ain't Seen Nothing Yet》;歌曲的音段显示出麦当娜的经典音乐风格。[17]

第三首曲目《Burning Up》有个较刻板的作曲,音乐其由贝斯、单人吉他及Linn drum机器合奏组成。[17] 歌曲的鼓声令人联想起菲尔·科林斯(Phil Collins)的作品。[17] 它采用了电子吉他及当时最先进的合成器来制作曲目。[18] 副歌部分包含三句重复的句子,而桥段部分(bridge)有很多双关语句;歌词描述麦当娜想为她的爱人做些事,并表达出她是一个个人主义和无悔的人。[17] 下一首《I Know It》恢复比较平和的声调,包含了钢琴、萨克斯管的音乐。在曲中亦有另类的音乐变化。[17]Holiday》采用四度模进风格,并利用以Oberheim DMX制作的吉他、电子鼓、拍手声音,来合成弦乐。麦当娜当中演奏牛铃。[19] 副歌为过渡段。[20] 曲目尾部有一个弦乐的变化,可以听到钢琴的独奏。歌词指出全世界的所有人都应该过一个假日。[20] 在《Think of Me》,麦当娜警告她错事累累的爱人,要是对她不理不睬,她会断绝这段关系。拍子由Linn drum机器和萨克斯管合成。《Physical Attraction》是首中拍的曲目,有贝斯、吉他和铜管乐器的音乐。麦当娜以一种尖锐的声音唱这首歌,描述有一个男孩吸引了她。[20] 专辑最后一首歌为《Everybody》,前奏拥有着浓烈的音乐合成味道,麦当娜以口述作为引入,当中表现出很大的吸气声。[21] 歌曲表示出泡泡糖的流行音乐风格,而她的声部运用了重叠的技术。[21]

评价

[编辑]
专业评分
评论得分
来源评分
About.com正面[22]
Allmusic5/5颗星[14]
公告牌正面[23]
娱乐周刊A[24]
Q3/5颗星[25]
Robert Christgau(A–)[26]
滚石杂志3.5/5颗星[27]
滚石杂志(1983)3/5颗星[28]
Slant Magazine3.5/5颗星[18]

About.com的Bill Lamb评论专辑时指“麦当娜的专辑是现在最先进的舞蹈音乐专辑,收集了很多舞蹈热曲如《Holiday》、《Lucky Star》和《Borderline》。动听不已的Hook再加上闪闪发光的节奏、拍子,令这张专辑成为80年代初其中一张代表专辑。”[22] Allmusic的Stephen Thomas Erlewine评论道:“(麦当娜的)首张专辑不只是好这么简单,它还为接下来20年的流行舞蹈音乐设下了范本。为什么它是呢?麦当娜的歌声并不是特别的强悍;而这些朗朗上口的歌曲,单一播放绝对吸引不了你——不过如果将它们集合起来播放,你就真的不想不听下去。”[14] 当评论2001年重新灌录的专辑版本时,杂志《公告牌》的Michael Paoletta表示“《Madonna》虽然已经发行了差不多20年,但歌曲《Holiday》、《Physical Attraction》、《Borderline》及《Lucky Star》仍然动听不已。”[23] [28]

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的Jim Farber将专辑评分为A,指“若(麦当娜)无法(在专辑的曲目里)把将俱乐部节拍融入流行音乐的能力展露出来,这只会是一张毫无特别的后迪斯科专辑。”[24] 2008年7月,该杂志将专辑评为“过去25年中最佳专辑第五位”。[29]Q》杂志的Jonathan Ross表示“《Borderline》是首甜美的歌曲,而《Holiday》则是80年代初的典型舞蹈热曲,它加插了钢琴声……它们仍然令人听得不亦乐乎。”[25] Robert Christgau对专辑评级为A-,表示“若你已经买了这张专辑的话,迪斯科仍然存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疯狂的人认为这是值得的。这个金发而又厚脸皮的女人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她还诡诈地选择了很好的音乐制作人、混音制作人、DJ来帮助她制作专辑的歌曲。借此,她就以一种厚脸皮的声音登上流行音乐舞台。”[26]滚石杂志》的Don Shewey评论指“在不超越还是非主流的放克音乐下,麦当娜在专辑邀请了我们跳舞。”[30] 该杂志亦将专辑评为“80年代中最佳100专辑”的第50位。[31] Slant Magazine的Sal Cinquemani表示“这张首张专辑(《Madonna》)引领着摇滚舞蹈音乐的演变,它到现在已经差不多发行了20年,但听上来仍然非常新颖。”[18] 2012年,该杂志把专辑评为“1980年代最佳专辑第33位”。[32]

商业表现

[编辑]
麦当娜在2006年的巡回演唱会《Confessions Tour》表演歌曲《Lucky Star》。

专辑于1983年7月27日在美国发行。它于1983年11月5日登上美国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排名第123位。[33] 专辑的排名缓慢平稳地上升,最终于1984年10月20日排名第8。这与专辑发行的时间差逾一年。[34] 它亦在R&B/嘻哈专辑榜排名第20位。[35] 在一年间,专辑于美国一共卖出了280万张。[36] 在美国年终专辑榜中,专辑在1984年的排名第7位,并在1985年的排名第25位。麦当娜亦被评为1985年最佳流行艺人。[37] 专辑发行17年后,凭拥有500万美国货运量,被美国唱片业协会 (RIAA)认证为五重白金专辑[38] 在机构Nielsen SoundScan于1991年建立后,专辑在该年后的销售统计为45万张。[39]

专辑于1984年3月10日在加拿大发行,在RPM专辑榜上空降第87位。[40] 六星期后,专辑取得其榜上最高排名第57位。[41] 它于1984年8月4日再度上榜,排名第95位。[42] 二十九个星期后,它获得最终最高排名第16位。[43] 专辑在该榜停留了47个星期并被其杂志RPM在1984年最佳百强专辑榜中排名第50位。[44][45]

在英国,专辑初次于1984年2月11日发行,在英国专辑排行榜中获得第37名,并在榜上停留了20星期。[46] 1985年7月,专辑重新在英国发行,名为《Madonna: The First Album》,它登上了第14位并停留在榜上达八十个星期。[46] 在重新发行的六个月后,专辑凭在英国的30万客运量被英国唱片业协会 (BPI)认证为白金专辑[47] 在澳洲,专辑在Kent专辑榜上获得第10名,并被认证为三重白金专辑。[48] 专辑亦在瑞典、荷兰、法国及新西兰专辑榜上获得首十的成绩。在法国及新西兰,专辑均被认证为白金专辑。[49][50][51][52] 它亦为香港白金专辑、德国金专辑及西班牙金专辑。[53][54][55] 在统计中,专辑一共在全球卖出了1000万张。[56]

单曲

[编辑]

麦当娜一共从专辑发行了5首单曲,当中有两首单曲在专辑发行前发行。《Everybody》发行于1982年10月6日,是专辑的第一支主打单曲,当时麦当娜还没有开始制作《Madonna》的其余歌曲。《Everybody》是一首充满R&B风格的歌曲,因麦当娜没有出现在单曲封面,令她一度被以为是黑人。[17] 麦当娜后来请Sire高层让她为单曲拍摄音乐视频,此误解才得以消除。由Ed Steinberg执导,麦当娜以很低的预算,拍摄此音乐视频,内容为麦当娜与她的朋友于俱乐部跳舞。它进一步宣传单曲以及确定麦当娜艺人的形象。[57] 评论方面,《Everybody》并没获得高度评价。它亦没有登上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只登上了美国舞曲榜。[58]

Burning Up》是专辑的第二支单曲,于1983年3月9日在美国发行,随后在其他国家以双重A面格式与《Physical Attraction》一同发行。评论方面,虽然它的节拍被赞赏,但评论家认为歌曲过于黑暗和急促。[14][24] 商业方面,单曲并没有获得成功,只登上了美国舞曲榜第三名和澳洲单曲榜的第13名。[48] 其音乐视频中,麦当娜热情地在空无一物的道路上滚动身体,等待着她的“爱人”驾车过来。录像带末段,只有麦当娜自己在驾车,意指麦当娜最终夺回主导权。[59]

在专辑《Madonna》正式发行后,《Holiday》以专辑的第三单曲于1983年9月7日发行。这是麦当娜首支单曲能登上Billboard Hot 100前20名。[60] 在外国,单曲亦取得不错的成绩,在欧洲多个国家的单曲榜上获得首10或首40名。1985年,单曲重新在英国发行,获得单曲的最佳成绩第二位,而第一位是她自己的单曲《Into the Groove》。[61] 单曲后来于1991年6月再次重新在英国发行,以宣传精选专辑《The Immaculate Collection》,单曲亦收录在EP The Holiday Collection》里,单曲当时获得了第5名。[46]

Lucky Star》是专辑的第四支单曲,于1983年9月在英国发行。评论家高度赞扬这首歌,指它是上拍舞蹈音乐的开端。[14]Lucky Star》登上了公告牌百强单曲榜第4位,为她其后连续15首首五美国舞曲的开端。[62] 联同《Holiday》,它是麦当娜第一首美国冠军舞曲。[63] 其音乐视频中,麦当娜在白色的背景中与她的舞蹈员跳舞。在音乐视频公开后,麦当娜的风格和举止形成了青少年间的时尚潮流。学者留意到在录像带中,麦当娜把自己描绘成自恋和暧昧的人。与歌词不同,她形容自己是一颗“lucky star”。[64]

Borderline》是专辑的第五支单曲,于1984年2月15日发行。在美国,它早于《Lucky Star》发行前已经发行。它得到了第10名,是麦当娜第一首美国首十单曲。这首歌在Billboard Hot 100榜上一共停留了30周[65],是麦当娜所有单曲当中停留在榜上最久的两首之一,另外一首则是1994年的《Take A Bow[66]。单曲在多个欧洲国家的单曲榜也得到了前20名。在爱尔兰,单曲登顶了其单曲榜。[67] 评论家赞赏歌曲,指这首《Madonna》中最复杂的歌曲有美妙的流行舞蹈音乐风格。2009年,歌曲被Blender杂志获评为“你出生以来最佳500歌曲”("The 500 Greatest Songs Since You Were Born")第84位。[68] 其音乐视频中,麦当娜与一拉丁男人拍拖。她曾经被英国的摄影师吸引,但随后回到她男朋友身边。录像带因带有权力主义的成分而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6]

宣传

[编辑]

麦当娜为宣传专辑,在1983-84年间在纽约市、伦敦的俱乐部如Danceteria及KOKO,举行了一系列的小型演出。麦当娜亦有在美国和英国的电视节目上表演,如American BandstandTop of the Pops[69]American Bandstand上,麦当娜表演了《Holiday》并告诉访问者Dick Clark她想“征服全世界”。MTV的John Mitchell表示这场表演是她的“传奇一刻”。[70] 麦当娜在1985年开展她首次巡回演唱会《The Virgin Tour》,场次落于北美,表演了专辑的单曲。评论上不受欢迎,但迎来商业上的成功。现代的评论者回顾巡演时指“很明显地,麦当娜是个真正的明星,并逐步成为流行偶像”。[71] Shari Benstock和Suzanne Ferriss指麦当娜在“巡演上的衣着和打扮把她打造成流行音乐史上最火的形象”。[72]

音乐视频精选集《Madonna

[编辑]

名为《Madonna》的音乐视频精选集由华纳音乐影像Sire Records发行,以宣传《Madonna》、《Like a Virgin》及其发行的单曲。这是麦当娜首张音乐视频精选集。它获得由国际娱乐商人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cording Merchandisers)颁发的"最畅销音乐视频"奖项("Best Selling Video Cassete Merchandised as Music Video")。[73] 它亦登上公告牌的音乐盒式录音带排行榜的第一位,由1985年4月13日至1985年11月9日期间一直维持在首位。公告牌的Jim McCullaugh指这是因为麦当娜的大热专辑《Like a Virgin》和巡演“The Virgin Tour”。[74]Madonna》是1985年年终音乐盒式录音带排行榜的第一名,而麦当娜亦成为了该年的最佳流行艺人。[75]华纳音乐影像宣传,精选集被形容展露了'麦当娜的面目'('A Vision of Madonna'),收录了单曲《Burning Up》、《Borderline》,以及当时刚发行的单曲《Like a Virgin》的音乐视频。除此以外,还有一首附加歌曲,《Lucky Star》的延伸舞蹈混音。[76] 在《Lucky Star》的录像带中,当她说"ooh yeah"的时候,这句话跟随其播放画面重复了三次。在《Like a Virgin》的录像带中,狮子舌头跟随歌曲拍子上下移动的画面被删去。这些版本随后亦出现在麦当娜于1990年发行的音乐视频精选集《The Immaculate Collection》中。[76] 精选集《Madonna》在芝加哥的Cabaret Metro俱乐部有进一步的宣传。名为'The Virgin Party'的派对活动于1985年2月9日在该地举行,吸引了1200名歌迷参加,派对宣传了麦当娜的CD、密纹唱片、影片和盒带。活动鼓励参加者穿着白色衣服参加派对,他们可以凭五美元入场费,观看《Madonna》影带及抢先预览麦当娜下一首单曲《Material Girl》的音乐视频。活动被视为是宣传购买音乐视频,当时这并没有很大的市场。[77]

影响

[编辑]
麦当娜在2008年的巡回演唱会《Sticky & Sweet Tour》上表演歌曲《Borderline》。

Stephen Thomas Erlewine指麦当娜在专辑发行后,她就开始了作为迪斯科女歌手的事业生涯,接触很多女歌手没有碰的的范畴。[14] 据Erlewine指出,80年代初,迪斯科音乐在流行音乐中被忽略,麦当娜利用她的魅力和她性感、放肆的形象,成功把舞蹈音乐流行于人们间。他亦称赞专辑是一张“拥有最先进、最流行音乐歌曲的唱片,而它很聪明地从急促的音乐把麦当娜的才能展现出来。它包含的音乐元素,各自都不是很特别——歌曲的编曲和排序都安排得很简单——但组合起来,就非常好听了。在专辑里,麦当娜充满对音乐的热诚,这就是为什么它成功建立起她的事业,建立起流行舞蹈音乐,并成为了一张非常棒,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过时的专辑,你应该去听一听。”[14] Martin Charles Strong是《The Great Rock Discography》的作者,亦表示麦当娜史无前例的舞蹈流行音乐和天真的形象为她的艺人事业定下基础。[78] 据传记作者Andrew Morton,专辑的发行让麦当娜成为家传户晓的名字,并宣传她的明星力量。[79]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写道:“起初,《Madonna》并无引起热潮,它发行了一年半后才被认证为金唱片。不过,凭它的音乐风格,及麦当娜的音乐视频,令麦当娜登上这个流行音乐舞台,并为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和黛比·吉布森(Debbie Gibson)等歌手提供了音乐路线。”[31] 在一次麦当娜与《时代杂志》(Time)的访问中,麦当娜指出在推出她的专辑前,与父亲的关系不太好。“我的父亲从来不认为我留在(纽约)这里有任何意义,他相信我一定不是正在做什么好的事。直至到我的专辑推出后,我的父亲从电台听到了我的歌,就不再问我那些问题。”[80]

音乐评论家Bob Batchelor和Scott Stoddart,在他们的书本《1980年代》(The 1980s)中评论道:“单曲的音乐视频,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麦当娜。” [81] 作者Carol Clerk指《Burning Up》、《Borderline》和《Lucky Star》的音乐视频将把麦当娜塑造成聪明又酷和坚强的有趣女孩。时装设计师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及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把麦当娜在音乐视频所穿的衣服展示在柏林时装周。[80] Douglas Kellner教授,在他的书本《媒体文化:旧代与现代文化学、身份认同和政治学》(Media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中写道麦当娜的音乐视频描绘的主题帮助她成为一个明星。[82] 《Borderline》的音乐视频被视为打破不同种族拍拖的禁忌,它被认为是麦当娜事业的重要时刻。MTV经常播放此录像带,令麦当娜的人气更为上升。[16]

专辑的发行让麦当娜登上乐坛舞台,但她的声乐能力并未完善。[83]Madonna》有几个特点为麦当娜未来在音乐事业上的风格和成功做了铺垫,例如以舞蹈主题作为背景音乐、抓耳的Hook、优美的编曲及麦当娜独特的唱歌风格。歌曲《Lucky Star》和《Borderline》的上拍舞蹈音乐吸引了不少同性恋听众。因明亮、小女孩的声音已变得过时,麦当娜在后来的音乐作品故意把自己的声音改变,以迎合最新的音乐潮流。[83]

专辑发行后,麦当娜遭到一些评论家的唾弃。他们说她的声音就像“米妮老鼠吸入氦气后说话一样”(Minnie Mouse on helium),其他评论家亦批评“麦当娜简直就是MTV和阴险的媒体人所包装出来的氮气玩偶”。[84] 麦当娜表示“在我事业起步时,很多人对我写了很多狗屁事并说我'只不过是一单赢家(one-hit wonder),一年后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85] 为回应"Minnie Mouse on helium"的评价,麦当娜邀请摄影师Alberto Tolot为她拍摄一系列与巨大米奇老鼠玩偶玩的图片,她让米奇老鼠的手伸进她的裙子里,又以训诫的眼神望着它。Author Debbi Voller指出“她事业初时就有这么挑衅的图片,可能对她造成很大的伤害。不过倒是令那些还想批评她的声音的人闭嘴。”[86] 二十五年后,麦当娜在摇滚名人堂的入选致辞,感谢那些在她事业起步时对她的批评,“那些说我无天分的人、说我胖的人、说我不能唱歌的人、说我是一单赢家的人,他们推动我做得更好,我很感谢他们对我的反感。”[87]

曲目列表及发行格式

[编辑]
曲序曲目词曲制作人时长
1."Lucky Star"Madonna
  • Reggie Lucas
  • John "Jellybean" Benitez (混音)
5:37
2."Borderline"LucasLucas5:18
3."Burning Up英语Burning Up (Madonna song)"Madonna
  • Lucas
  • Benitez (混音)
3:45
4."I Know It"MadonnaLucas3:47
5."Holiday"
  • Curtis Hudson
  • Lisa Stevens
Benitez6:08
6."Think of Me"MadonnaLucas4:54
7."Physical Attraction"Lucas
  • Lucas
  • Benitez (混音)
6:39
8."Everybody"MadonnaMark Kamins4:57
2001年重新灌录版本附加曲目
曲序曲目词曲制作人时长
9."Burning Up"(12" Version)Madonna
  • Lucas
  • Benitez (混音)
5:59
10."Lucky Star"("New" Mix)Madonna
  • Lucas
  • Benitez (混音)
7:15

备注[88]

  • 《Burning Up》 (Alternate Album Version) (专辑另一版本)– 4:48,收录在1985年欧洲发行《Madonna: The First Album》的黑胶唱片中。曲目亦是单曲《Angel》 (1985)在部分国家发行版本的B面(B-side)。[89][90]
  • "Everybody"在1983年初版的长度为4:57;2001年重新灌录版本收录其12"版本,长度为6:02。

发行格式

[编辑]
  • 密纹唱片卡式录音带CD、Longbox CD – 收录8首歌曲,其中《Everybody》曲长4:57。[88]
  • 密纹唱片 (1985) – 欧洲重新发行版本,重命名为《Madonna: The First Album》。收录8首歌曲,其中《Burning Up》为Alternate Album Version(专辑另一版本),曲长4:48。亦有此版本的限制发行包装,附送一张无水印封面海报。[91][92]
  • Vinyl Picture Disc、卡式录音带、CD (1985) – 名为《Madonna: The First Album》,收录专辑原始8首歌曲。[93] [91]
  • CD (2001) – 重新灌录版本,收录专辑原始8首歌曲,附赠两首歌曲:《Burning Up》及《Lucky Star》的混音,《Everybody》曲长6:02。此版本由华纳兄弟发行,以取代1985年的重新发行版本,因此专辑在欧洲的名字随后改正为《Madonna》。[94]
  • 电子下载 (2005) – 与2001年重新灌录版本相同,《Holiday》的曲长修剪至3:51。[95]
  • 密纹唱片 (2012) – 与欧洲重新发行版本相同,其中《Everybody》曲长4:57。此版本由华纳兄弟及Rhino Entertainment共同发行。[96]

制作人员

[编辑]

以上资料刊载于专辑小册子内。[97]

排行榜排名及销售认证

[编辑]

单曲

[编辑]
年份 标题 最高名次 销售认证
美国 澳洲
[48]
加拿大
[99]
德国
[100]
意大利
[101]
荷兰
[102]
瑞士
[103]
英国
[46]
Hot 100
[63]
舞曲
[63][104]

1982 "Everybody" 3
1983 "Burning Up" 3 13
"Holiday" 16 1 4 32 9 26 11 18 2
"Lucky Star" 4 36 8 14
1984 "Borderline" 10 4 12 25 36 2 23 2
"—" 指该单曲落榜,或者并没有在该地区发行。

备注

  • 《Everybody》因排名107而没有进入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10]
  • 《Burning Up》以双重A面(double A-side)格式联同《Physical Attraction》登上美国舞曲榜(Hot Dance Club Play chart)。.[106]
  • 《Holiday》一共在英国发行了三次:第一次于1984年1月14日—获得第六名;第二次于1985年7月30日重新发行—获得第二名;第三次于1991年6月4日以EP(《The Holiday Collection》)形式重新发行—获得第五名。[46]
  • 《Lucky Star》第一次于1983年9月发行时在英国单曲榜获得第171名,但在1984年3月的重新发行后获得第14名。另外,它亦以双重A面(double A-side)格式联同《Holiday》登上美国舞曲榜。[9]
  • 《Borderline》第一次在英国发行获得了第56名,后来于1986年1月的重新发行获得了第2名。[46]

引用出处

[编辑]
  1. ^ 1.0 1.1 1.2 1.3 Rooksby 2004,第4页
  2. ^ Cross 2007,第27页
  3. ^ Morton 2002,第142页
  4. ^ 4.0 4.1 4.2 Rooksby 2004,第5页
  5. ^ 5.0 5.1 5.2 5.3 5.4 5.5 Cross 2007,第25页
  6. ^ Morton 2002,第143页
  7. ^ Morton 2002,第145页
  8. ^ Morton 2002,第146页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Rooksby 2004,第10页
  10. ^ 10.0 10.1 10.2 10.3 Taraborrelli 2002,第77页
  11. ^ Taraborrelli 2002,第76页
  12. ^ 12.0 12.1 12.2 Cross 2007,第26页
  13. ^ 13.0 13.1 Morton 2002,第158页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麦当娜 (麦当娜专辑)Allmusic上的页面. [2009-09-04].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Rooksby 2004,第11页
  16. ^ 16.0 16.1 16.2 Fouz-Hernández & Jarman-Ivens 2004,第67页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Rooksby 2004,第12页
  18. ^ 18.0 18.1 18.2 Cinquemani, Sal. Madonna: Madonna (Remaster). Slant Magazine. 2001-09-09 [2009-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4). 
  19. ^ "Madonna" by Madonna. CD Liner Credits: Warner Brothers Records. copyright 1982/1983: CD Booklet. 
  20. ^ 20.0 20.1 20.2 Rooksby 2004,第13页
  21. ^ 21.0 21.1 Rooksby 2004,第14页
  22. ^ 22.0 22.1 Lamb, Bill. Madonna Discography: Annotated list of Madonna's albums. About.com.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983–2008 [2009-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1). 
  23. ^ 23.0 23.1 Paoletta, Michael. Vital Re-Issues. Billboard (New York: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2001-08-18, 113 (33) [2010-03-11]. ISSN 0006-2510. 
  24. ^ 24.0 24.1 24.2 Farber, Jim. The Girl Material.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01-07-20 [2009-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1). 
  25. ^ 25.0 25.1 Ross, Jonathan. Madonna: Madonna review. Q magazine. July 2001: 131. ISSN 0955-4955. 
  26. ^ 26.0 26.1 Christgau, Robert. Robert Christgau: CG: Madonna. RobertChristgau.com. 1983 [2009-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6). 
  27. ^ Madonna: Album Guide. Rolling Stone. Jann Wenner. [2012-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9). 
  28. ^ 28.0 28.1 Shewey, Don. Madonna-The First Album. Rolling Stone. 1983-09-29, (405). 
  29. ^ The New Classics: Music.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1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1). 
  30. ^ Shewey, Don. Madonna: Madonna: Music Reviews. Rolling Stone (Jann Wenner). 1983-09-29 [2009-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8). 
  31. ^ 31.0 31.1 Azerrad, Michael; DeCurtis, Anthony. The 100 Best Albums of the Eighties: Madonna, 'Madonna'. Rolling Stone (565). 1989-11-16: 53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4). 
  32. ^ 存档副本. [201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9). 
  33. ^ The Billboard 200: Week Ending November 5, 1983.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3-11-05, 89 (9): 43. ISSN 0006-2510. 
  34. ^ 34.0 34.1 The Billboard 200: Week Ending October 20, 1984.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4-10-20, 90 (32): 56. ISSN 0006-2510. 
  35. ^ 35.0 35.1 Top R&B/Hip-Hop Albums: Week Ending October 20, 1984.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4-10-20, 90 (32): 58. ISSN 0006-2510. 
  36. ^ Metz & Benson 1999,第111页
  37. ^ Top Pop Albums 1985.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5-12-28, 97 (52). ISSN 0006-2510. 
  38. ^ 38.0 38.1 RIAA – Searchable Database – Madonna.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0-10-03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39. ^ Grein, Paul. Week Ending Aug. 8, 2008: Taylor Swift Returns. Yahoo!. 2010-08-12 [201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4). 
  40. ^ Top Albums/CDs – Volume 40, No. 1, March 10, 1984. RPM. RPM Music Publications Ltd. 1984-03-10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41. ^ Top Albums/CDs – Volume 40, No. 6, April 14, 1984. RPM. RPM Music Publications Ltd. 1984-04-14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42. ^ Top Albums/CDs – Volume 40, No. 22, August 04 1984. RPM. RPM Music Publications Ltd. 1984-08-04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43. ^ 43.0 43.1 Top Albums/CDs – Volume 41, No. 11, November 17, 1984. RPM. RPM Music Publications Ltd. 1984-11-17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44. ^ Top Albums/CDs – Volume 42, No. 3, March 30, 1985. RPM. RPM Music Publications Ltd. 1985-03-30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45. ^ Top 100 Albums of 1984 – Volume 41, No. 17, January 05 1985. RPM. RPM Music Publications Ltd. 1985-01-05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46. ^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ChartStats – Madonna. The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Chartstats.com.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0). 
  47. ^ 47.0 47.1 47.2 47.3 BPI – Searchable Database. British Phonographic Industry. 1985-12-18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1). 
  48. ^ 48.0 48.1 48.2 48.3 48.4 Kent, David. Australian Chart Book 1970–1992 (doc). Australian Chart Book, St Ives, N.S.W. 1993. ISBN 0-646-11917-6. 
  49. ^ 49.0 49.1 49.2 49.3 Madonna – The First Album (Album). Ultratop 50. Hung Medien.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50. ^ 50.0 50.1 50.2 50.3 Morton 2002,第89页
  51. ^ 51.0 51.1 French Certifications Database – Madonna. Syndicat National de l'Édition Phonographique.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1). 
  52. ^ 52.0 52.1 Scapolo, Dean. The Complete New Zealand Music Charts 1966–2006 Illustrated. Maurienne House. 2007. ISBN 978-1-877443-00-8. 
  53. ^ 53.0 53.1 Gold Disc Award > Gold Disc Award Criteria.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 [201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8). 
  54. ^ 54.0 54.1 Gold-/Platin-Datenbank (Madonna; 'Madonna'). Bundesverband Musikindustrie. [2010-03-11] (德语). 
  55. ^ 55.0 55.1 Salaverri, Fernando. Sólo éxitos: año a año, 1959–2002 1st. Spain: Fundación Autor-SGAE. September 2005. ISBN 84-8048-639-2. 
  56. ^ Finn, Natalie. Madonna Remaking the Brand. E! Online. E!. E!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Inc. 2007-10-10 [2010-11-03]. 
  57. ^ Morton 2002,第332页
  58. ^ Fouz-Hernández & Jarman-Ivens 2004,第66页
  59. ^ Morton 2002,第756页
  60. ^ The Billboard Hot 100: Week Ending February 4, 1984.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4-02-04 [200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61. ^ Madonna – Holiday (1985). The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Chartstats.com. [200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62. ^ Trust, Gary. Ask Billboard: Battle of the Rock Bands.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0-03-10: 2 [2011-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63. ^ 63.0 63.1 63.2 Madonna > Charts & Awards > Billboard SinglesAllmusic上的页面. [2009-05-26].
  64. ^ Cross 2007,第29页
  65. ^ 存档副本. [2014-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1). 
  66. ^ 存档副本. [2014-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1). 
  67. ^ Dean 2003,第523页
  68. ^ Staff, Blender. The 500 Greatest Songs Since You Were Born. Blender. Alpha Media LLC. 2009-04-01 [200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8). 
  69. ^ Voller 1999,第33页
  70. ^ Mitchell, John. Dick Clark, Thank You For Introducing Madonna to The World. MTV. MTV Networks. 2012-04-19 [201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71. ^ Sherman, Heidi. 10 Tour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Spin (Spin Media LLC). July 2001, 17 (7). ISSN 0886-3032. 
  72. ^ Benstock & Ferriss 1994,第169页
  73. ^ Grein, Paul. Bruce Tops NARM Best-Seller Awards. Billboard (New York: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6-03-22, 98 (12) [2010-01-21]. ISSN 0006-2510. 
  74. ^ McCullaugh, Jim. Video Beat Box. Billboard (New York: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5-11-23, 97 (47): 14 [2010-01-21]. ISSN 0006-2510. 
  75. ^ Top Music Videocasettes 1985.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5-12-28, 97 (52) [2010-08-25]. ISSN 0006-2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76. ^ 76.0 76.1 A Vision of Madonna. Billboard (New York: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4-12-01, 96 (50): 76 [2010-01-21]. ISSN 0006-2510. 
  77. ^ McCormick, Moira. Chicago Nightclub Launches Music Cross-Promotions.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985-03-23, 97 (12): 64. ISSN 0006-2510. 
  78. ^ Strong 2002,第345页
  79. ^ Morton 2002,第159页
  80. ^ 80.0 80.1 Clerk 2002,第42页
  81. ^ Batchelor & Stoddart 2007,第117页
  82. ^ Kellner 1995,第269页
  83. ^ 83.0 83.1 Fouz-Hernández & Jarman-Ivens 2004,第59–61页
  84. ^ Skow, John. Show Business: Madonna Rocks the Land. 时代杂志 (Time Inc). 1985-05-27: 1 [201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0). 
  85. ^ Walter, Barry. Madonna Just Made Her Most Daring Album in Years.... Spin (Spin Media LLC). April 1998, 14 (4). ISSN 0886-3032. 
  86. ^ Voller 1999,第30页
  87. ^ Reporter, Herald Sun. Madonna shocks with confession at Hall of Fame acceptance speech. Herald Sun (The Herald and Weekly Times). 2008-03-12 [2010-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4). 
  88. ^ 88.0 88.1 Madonna (Liner notes) (音像媒体说明). Sire Records, Warner Bros. Records. 1983.  已忽略未知参数|publisherid=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st=(建议使用|others=) (帮助)
  89. ^ Angel (UK 12-inch Single liner notes). Madonna. Sire Records. 1985. W 8881 T. 
  90. ^ Angel (European 12-inch Single liner notes). Madonna. Sire Records. 1985. 928 881-7. 
  91. ^ 91.0 91.1 Madonna: The First Album (Liner notes) (音像媒体说明). Sire Records, Warner Bros. Records. 1985.  已忽略未知参数|publisherid=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st=(建议使用|others=) (帮助)
  92. ^ Madonna: The First Album (Liner notes) (音像媒体说明). Sire Records, Warner Bros. Records. 1985.  已忽略未知参数|publisherid=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st=(建议使用|others=) (帮助)
  93. ^ Madonna: The First Album (Picture Disc) (Liner notes) (音像媒体说明). Sire Records, Warner Bros. Records. 1985.  已忽略未知参数|publisherid=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st=(建议使用|others=) (帮助)
  94. ^ Madonna (Remastered) (Liner notes) (音像媒体说明). Warner Bros. Records. 2001.  已忽略未知参数|publisherid=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st=(建议使用|others=) (帮助)
  95. ^ Madonna (Liner notes) (音像媒体说明). Warner Bros. Records. 2005.  已忽略未知参数|publisherid=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st=(建议使用|others=) (帮助)
  96. ^ Madonna (Liner notes) (音像媒体说明). Warner Bros. Records, Rhino Entertainment. 2012.  已忽略未知参数|publisherid=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st=(建议使用|others=) (帮助)
  97. ^ Madonna (Compact disc liner notes) (音像媒体说明). Sire Records: 9. 1983. 923 867-2.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st=(建议使用|others=) (帮助)
  98. ^ Okamoto, Satoshi. Oricon Album Chart Book: Complete Edition 1970–2005. Roppongi, Tokyo: Oricon Entertainment. 2006: 349. ISBN 4-87131-077-9. 
  99. ^ Madonna Singles Discography. RPM. RPM Music Publications Ltd.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100. ^ Madonna Singles Discography. Media Control Charts. Musicline.de. 1984–2009 [2009-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7). 
  101. ^ Madonna Singles Discography. Federation of the Italian Music Industry. 1984–1998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02. ^ 单曲在荷兰单曲榜Dutch Top 40的最高排名:
  103. ^ Madonna Singles Discography. Swiss Music Charts. Hitparade.ch at Hung Medien.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104. ^ Trust, Gary. 'Celebration': Madonna's 40 Most Impressive Instants.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2009-09-15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3). 
  105. ^ Madonna – Borderlin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8-10-22 [200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06. ^ Grant & Neupert 2003,第9页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