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刘兵变
苗刘兵变 | |||||||
---|---|---|---|---|---|---|---|
| |||||||
参战方 | |||||||
赤心军 | 南宋中央政府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苗傅 刘正彦 王世修 马柔吉 王钧甫 张逵 苗瑀 苗翊 赵旉 (乱军拥立) |
宋高宗赵构(被俘) 隆祐太后 王渊 † 朱胜非 康允之 张浚 韩世忠 张俊 刘光世 吕颐浩 | ||||||
兵力 | |||||||
不详 | 不详 | ||||||
不详 |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宋高宗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宋高宗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被寸斩。
背景
[编辑]建炎元年(1127年),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响应国家抗金情绪,即位于宋金前线的应天府(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非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宋高宗。
赵构即位以来,宠幸宣政使、金州观察使、入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他们骄奢作乱,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向德军节度使王渊受高宗宠幸、与宦官勾结而节节高升,当上御营使司都统制及签书枢密院事,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民膏。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进攻时,他慌忙建议从应天府逃到扬州再到镇江的高宗逃到杭州(名义上是巡视),他本人负责断后[2],却把战船拿来运送自己的财宝,致使数万宋兵及战马失陷敌营,当时老百姓便耳语相传“船上的财宝都是王渊在平定陈通时,滥杀富人搜刮而来的”[3]。而行军过程中,康履等宦官作威作福,强占民宅。[4]随军的苗傅愤恨不平地说:“陛下颠沛流离至此,那些人居然还敢如此。”手下张逵也激怒军士:“若能杀死王渊及那群宦官,则大家都可以过好日子,朝廷又怎么会加罪于我们呢?”
这时只有苗傅的军队护卫在杭州的高宗,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都分守其他要害,为政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
王渊的过错本应受到严厉处罚,但因他交结宦官,高宗只免了他枢密使的职位,没有作其他严厉的处分,激起许多军官及士大夫的不满。扈从统制、武功大夫、鼎州团练使苗傅自负其家族功劳很大,不满王渊扶摇直上;武功大夫、威州刺史刘正彦虽是王渊提拔的,却也不满王渊征召他的士兵[6],两人都不满王渊和宦官的作威作福,便在军中散播不满的情绪,由于军中大多是华北人,也厌恶宦官,因此二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苗傅与幕僚中大夫王世修及王钧甫、张逵、马柔吉率领的“赤心军”议定,先杀了王渊,再除去宦官。[7]苗傅告知王渊临安县境有盗贼,希望王渊同意他出动部队。[8][9]
这时,宦官康履的侍从得到密报,有一张疑似欲兵变造反的文书,上头有“统制官田押,统制官金押”的押字字眼,“田”就是“苗”,“金”就是“刘”的代号,康履密报高宗,高宗要他找来宰相朱胜非,并使他通知王渊[10],康履表示,苗傅等人近来聚集在天竺寺附近,现在终于知道了他们的企图,并告知王渊苗、刘所谓“郊外有贼”是让士兵出外的借口[11],于是当晚王渊埋伏了五百精兵在天竺寺外,城中惊慌,居民皆闭门不敢出入。[12]
过程
[编辑]兵变
[编辑]隔天,苗傅和刘正彦在城北桥下埋伏兵士,等王渊退朝时,将其拖下马,刘正彦将其亲手杀死,随后包围了康履的住处,大肆捕杀宦官,并挂着王渊的首级,率军进围皇宫,兵临城下[13][14],这时高宗也慢慢得悉叛乱的消息,守宫门的中军统制吴湛和叛军私通,引导苗傅的手下进城,高喊“苗傅不负国,只为天下除害。”[15]知杭州事康允之带着百官,请宋高宗到城楼上安定军民,否则无法停止叛乱。[16]高宗登上城楼,凭栏问苗傅带兵造反的原因,苗傅见了高宗,仍然山呼下拜[17],随即厉声指责高宗信任宦官,结交宦官就可获得高位,汪伯彦、黄潜善昏庸误国却尚未流放,王渊遇敌时不能有效抵抗,却因结交康履而得到枢密的高位,自己立功不少,却仅官至遥郡团练使,并表示已经杀了王渊,并捕杀了在外的宦官,胁迫高宗杀了康履、蓝珪、曾择三个最亲近的宦官以谢三军[18],高宗回答,若宦官有过错可将他们流放海岛,并随即任命苗傅为承宣使及御营使司都统制,刘正彦为观察使及御营使司副都统制,希望政变就此平息。[19]但是叛军并未退去,苗傅还高喊如果他只想升官,只要连络宦官就好了,何必来此?[20]高宗询问身边近臣的意见,主管两浙西路安抚使司机宜文字时希孟说灾祸是由宦官造成的,若不把宦官全杀了就无法平息,高宗下不了手,军器监叶宗谔说:“陛下何必珍惜康履?”高宗只好用竹篮将康履垂吊下城交给叛军,马上遭到叛军腰斩。[21]苗、刘等又在城下喊道:“陛下的地位来路不正,以后如果钦宗归来,将何以自处?”[22]
高宗派宰相朱胜非下城和叛军谈判,苗傅等请求隆祐太后来垂帘听政以及与金国议和[23],高宗只好答应,下诏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苗、刘二人听诏竟拒绝下拜,进一步要求高宗退位,策立年仅三岁的皇子魏国公赵旉为帝[24],张逵还引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要求今日之事应以社稷百姓为重,[25]并表示已有宋徽宗的先例。群臣议论纷纷,有的支持高宗接受退位的条件,有的大力斥责叛军,当时天气寒冷,高宗坐在城楼没有被褥的竹椅上,派人去请太后时,就立楹一侧而不就坐,百官请他上坐,他则表示“我已经不配坐这个座位了”。[26]
不久,隆祐太后前来,不愿登楼,希望直接出城安抚叛军,百官皆认为此举危险,担心叛军挟持太后,朱胜非独力排众议,说明叛军必不敢如此,反而可借此看出他们的企图。[27]于是太后乘轿出城,苗、刘下拜说:“百姓无辜,生灵涂炭,希望太后出来稳定局面。”[28]太后缓颊:“道君皇帝(徽宗)任用蔡京、王黼等奸臣,随意更改祖宗法度,童贯又妄图与金联合灭辽国,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跟今上皇帝有什么关系?当今皇帝神圣孝明,只是被汪伯彦、黄潜善所贻误,现在两人也都被放逐了,两位统制难道不知道?”[29]苗傅强硬地说:“我们已经讨论好了,不可犹豫。”太后说:“既然如此,那我和当今圣上一同执政。”苗傅却坚持要废掉高宗,策立幼子赵旉,太后表示就算是承平之时,以一妇人和幼子也难以执政,更何况当时正值与金国的战争[30],苗傅等则软硬兼施,先是说如果太后不从,他们要当场解衣就戮,后来又威胁三军可能生变,并要求在场的宰相朱胜非表达意见,朱胜非无法回答,正好高宗派颜岐前来,奏太后说:“陛下已经同意了叛军的条件,请太后下诏。”太后仍不愿意,苗傅等则更加猖狂,胁迫太后赶紧决定,言语更加不客气。[31]
高宗禅位
[编辑]高宗知道事已无法挽回,只好同意禅让君位,朱胜非在一旁哭泣说自己身为宰相应下楼大骂叛军且欲以死谢罪,高宗退却左右说:“且看事情如何发展,如果失败再死也不迟”[32]。于是命令朱胜非向苗傅宣布让位的条件,一是要像对禅位的宋徽宗一样对待让位的高宗,供奉需丰厚;二是让位之后事情要听太后及即位的幼君处置;三是下诏完毕后就和部队回到营区;四是约束军士,不可抢掠纵火、骚扰百姓。苗傅答应,高宗随即下诏逊位[33],令兵部侍郎李邴起草诏书,表示“自即位以来,强敌欺凌到了淮河,都是为了朕而来,朕不忍生灵涂炭,宣布退位,朕有长子,在东宫培育德性,可即皇帝位,并恭请隆祐太后一起听政。希望能消弭这天大的事变,抚慰人心,敌国知道了,能休兵和好。”[34]高宗派朱胜非下城宣读诏书,苗傅手下王钧甫对朱胜非说:“苗、刘二人忠心有余而学问不足”。宣诏完毕,叛军即退去,喧闹于市集并大叫“天下太平了!”[35]杭州知州恐怕叛军乘势屠杀百姓,出城慰抚。[36]
当天高宗就前往显忠寺。隔天太后垂帘听政,大赦,尊逊位的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并将显忠寺改名为睿圣宫,只保留宦官十五人,其余都编遣解散[37],苗傅等还派人前往探查,担心高宗多留内侍。[38]
平乱
[编辑]苗傅和刘正彦当政后,立即与金人讲和,并想要改元及迁都金陵,太后和朱胜非担心若两件事都不答应会惹恼苗傅,只好答应改年号为明受,并以金陵靠近江北难以防御金兵为由婉拒迁都。[39]朱胜非知道苗、刘见识短浅,不难对付,便周旋于叛军和太后之间,迷惑苗傅,使自己取得了单独面见太后的权利[40],又试图策反苗傅的手下王世修、王钧甫等。[41]苗傅掌权后不久,贬宦官曾择、蓝珪到岭南,并派杀手在半路上斩杀曾择。[42]又企图以所部士兵代替禁军守卫睿圣宫,甚至想劫持高宗到南方,都被张澄、朱胜非巧妙地阻止。[43]
几天后,驻防平江的张浚接到大赦的命令,知道情势有变[44]并通知驻守吴江的张俊起兵会合。[45]驻防江宁的吕颐浩也得到消息,和部属讨论后确定为兵变,当即决定讨伐,一方面派遣使者回杭州安抚叛军,一方面写信通知张浚和刘光世政变消息。[46][47]
张浚当即在平江起兵,约刘光世和吕颐浩率兵到此会合[48],同时派冯轓到杭州劝苗、刘让高宗复位,迷惑叛军[49],也派遣从杭州逃出来的保义郎甄援到刘光世、韩世忠军中宣传起兵的消息。[50]韩世忠和张俊也先后率兵至平江,听候张浚调遣。张浚得到部属要断吴江桥反叛的密报,派韩世忠率部进至秀州阻止。[51]苗傅得到消息后,打算扣押韩世忠的妻子梁氏及儿子为人质,朱胜非表示只要派这两人到平江安抚韩世忠,事情就可解决,苗傅竟答应了他的建议。朱胜非不禁私自暗喜苗傅的愚蠢。[52]
冯轓回到平江后,张浚再度派他到杭州和苗、刘等声明大义,苗傅曾听说张浚已经集结重兵,但不相信,这时才惊觉已经遭到讨伐,诏贬张浚为黄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御史中丞郑瑴上书为张浚开脱,又遣人密报张浚放慢行军速度,使叛军自行垮台。[53]
叛军派苗瑀和马柔吉率赤心军及王渊旧部驻扎临平抵挡勤王军,冯轓也入城内和苗傅商议,苗傅要拘留他,张浚得知后便伪造了一封书信给冯轓,内容是表述苗、刘是忠于朝廷的,且故意被苗傅拦截下来,苗傅看了张浚给冯轓的信后,信以为真,便放了冯轓。[54]
隔天,张浚得到了被贬的消息,随即和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联名传檄天下勤王,从平江大举出发声讨苗、刘。[55]
高宗复位
[编辑]苗、刘闻讯大为惊恐,被迫接受朱胜非和冯轓的提议,率百官奏请高宗复辟。[56]高宗还宫后,诏尊太后为隆祐皇太后,恢复苗傅策立的幼君赵旉为太子,且故意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淮西制置副使,将他们引出朝廷,隔天下诏恢复年号建炎。[57]苗、刘二人要求高宗赐予免死的铁券,免于追究他们政变的责任[58][59]。当天,勤王军到达叛军驻扎的临平,韩世忠率前锋力战,大破叛军苗翊与马柔吉,挺进北关。苗、刘二人率精锐两千人,拿着高宗所敕赐铁券,逃出杭州[60],同时命令手下纵火,但天降大雨,火不能起。[61]
有学者称高宗知道两人学识不丰,在铁券上写着“除大逆外,余皆不论”,苗、刘不察,以为安全了[62]。此事史无记载,乃后人附会之说。太后与高宗居叛军之中,朝不保夕,为了安抚苗、刘,两赐铁券,手诏韩世忠称许苗、刘,甚至与苗、刘盟誓。高宗不至于此时在铁券上另书文字,使苗、刘生疑。
后续
[编辑]勤王军刘光世、张浚、韩世忠、张俊、吕颐浩等入城,高宗握住韩世忠的手痛哭,并请求他除掉看守宫门、私通叛军的吴湛,韩世忠随即上前,装作要和吴湛谈话,折其中指将他逮捕,诏斩于市。[63]高宗也下诏表示只追究苗傅、刘正彦、王钧甫、马柔吉、张逵等的责任,其他军官士兵皆不追究,于是赤心军背叛苗傅,王钧甫想率军投降,但其部下张翼等七人斩了王钧甫、马柔吉投降。[64]王世修则是接受审判后斩于市。[65]
苗傅、刘正彦两人率军逃亡,侵犯许多郡县。刘正彦在浦城乘胜追击官军时被韩世忠擒获[66],苗翊为部下所擒来献[67],张逵率残兵败降遁入崇安,也被韩世忠派军追而杀之。[68]
苗傅则变更姓名为商人,与爱将张政逃至建阳,为土豪承节郎詹标察觉而逗留数日,张政自知不免,遂向詹标告发,詹标告知南剑州同巡检吕熙,吕熙告知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林杞,林惧怕张政分功,与熙合谋,使护兵杀张政于崇善境上,将苗傅交于韩世忠。[69][70]于是韩世忠宣布班师,俘苗傅、刘正彦、苗翊三人以献,两人在建康府被弃市,寸斩。[71][72]刘正彦在行刑时还大骂苗傅不用自己的计策,因而失败。[73]
高宗封赏平乱功臣,升吕颐浩特迁宣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御营使;升李邴为守尚书右丞;封韩世忠为少保、武胜、昭庆军两镇节度使,御书“忠勇”赞扬其忠心,另外封其夫人梁氏为护国夫人。武将兼两镇节度使及功臣之妻受封赏皆始于此。[74]张浚则自请前往川陕一带防守[75],被封为宣抚处置使。[76]
另外,高宗追赠王渊开府仪同三司,追康履“荣节”谥号。[77]韩世忠因在卑微时曾受王渊赏识,此时知恩图报安葬了王渊,为他料理身后事。[78]
影响
[编辑]宋高宗与之前的宋朝皇帝一样,本来就十分惧怕地方武力和将领拥兵坐大,这次的政变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他终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将。他频繁调度将领,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使南宋重文轻武的情形加剧。苗傅拿“徽钦”二帝仍在北方来质疑高宗皇位的正统性,以此为主要理由要求高宗退位,加深了高宗对军人专权及失去皇位的恐惧,但因局势不稳及金兵的威胁下,高宗仍需要武将以对抗金兵的威胁,主战派及主和派在朝中形成均势,直至定都杭州及高宗任用秦桧为止。
此兵变对高宗日后阻拦岳飞北伐、杀岳飞、与金朝达成绍兴和议,偏安江南以保持半壁江山有一定程度的影响。[62]
注释
[编辑]- ^ 据《宋史·高宗·绍兴八年十一月》,苗刘兵变九年后(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南宋始以临安府为行都,此实际首都的身份维持至南宋灭亡。兵变发生时的行都仍是宋高宗即位的应天府。但应天府在宋金前线,经常陷落,甚至在金灭亡后南宋依然不能收复,皇家不可能居于应天府。所以杭州此时的身份是行在。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乾道临安志·牧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建炎二年七月庚戌,以徽猷阁待制康允之知杭州,三年八月罢。是年十一月三日,改杭州为临安府”
- ^ 《宋史·卷475》“建炎三年二月壬戌,高宗从王渊议,由镇江幸杭州。”
- ^ 《宋史·卷475》“先是,王渊装大船十数,自维扬来杭,杭人相谓曰:‘船所载,皆渊平陈通时杀夺富民家财也。’”
- ^ 《宋史·卷475》“内侍省押班康履颇用事,威福由己出;其徒夺民居,肆为暴横。”
- ^ 《宋史·卷475》“时诸大将如刘光世、张俊、杨沂中、韩世忠分守要害,扈卫者独苗傅。”
- ^ 《宋史·卷475》“傅自负宿将,疾渊骤贵。正彦虽由渊进,渊檄取所予兵,亦怨之。”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傅、正彦以为由宦者所荐,愈不平,遂与世修及其徒王钧甫、马柔吉、张逵等谋先斩渊,然后杀内侍。钧甫、柔吉,皆燕人,所将号“赤心军”。”
- ^ 《宋史·卷475》“傅部分既定,乃绐渊以临安县有盗,意欲使渊出其兵于外。”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傅等即部分兵马,且使人告渊以临安县境有剧盗,欲出兵捕之。”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康履之从者有得小黄卷文书,卷末字两行,曰‘统制官田押,统制官金押。’履问:‘此何谓也?’曰:‘军中有谋为变者,以此为信号,从之者书其名于后。’履密以奏。帝命履至都堂谕胜非,使召渊为备。”
- ^ 《续资治通鉴·卷104》“覆曰:‘略知。期以来早集于天竺寺,方谕其意,田即苗,金即刘也;诈言谋于城外以误渊,使遣部曲出外耳。’胜非即召渊告之。”
- ^ 《续资治通鉴·卷104》“日暮,渊遣一将将精兵五百人伏于寺侧。是夜,城中惊惶,居民杜门不敢出,皆通夕不寐。”
- ^ 《宋史·卷475》“明日,贼党亦伏兵城北桥下,俟渊退朝,诬以结宦官谋反,正彦手杀渊,以兵围履第,分捕内官,凡无须者尽杀之,揭渊首,引兵犯阙。”
- ^ 《续资治通鉴·卷104》“苗傅,刘正彦令王世修仗兵城北桥下,俟王渊退朝,即摔下马,诬以结宦官谋反,正彦手斩之。遂遣人围康履家,分兵捕内官,凡无须者皆杀。”
- ^ 《宋史·卷475》“中军统制吴湛守宫门,潜与傅通,导其党入奏曰:‘苗傅不负国,止为天下除害。’”
- ^ 《宋史·卷475》“知杭州康允之闻变,率从官扣阍,请帝御楼”
- ^ 《宋史‧卷475》“傅见黄屋,犹山呼而拜。帝凭阑呼二贼问故”
- ^ 《宋史·卷475》“傅厉声曰:‘陛下信任中官,军士有功者不赏,私内侍者即得美官。黄潜善、汪伯彦误国,犹未远窜。王渊遇敌不战,因友康履得除枢密。臣立功多,止作遥郡团练。已斩渊首,更乞斩康履、蓝珪、曾择以谢三军。’”
- ^ 《宋史·卷475》“帝谕以当流海岛,可与军士归营,且曰:‘已除傅承宣使、御营都统制,正彦观察使、御营副都统制。’”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帝谕以‘内侍有过,当流海岛。卿可与军士归营。’傅曰:‘今日之事,尽出臣意,三军无预焉。且天下生灵无辜,肝脑涂地,止缘中官擅权。若不斩履、择,归寨未得。’帝曰:‘知卿等忠义,已除苗傅承宣使、御营都统制,刘正彦观察使、御前副都统制,军士皆放罪。’傅不退,其下扬言:‘我等欲迁官,第须控两匹马与内侍,何必来此!’”
- ^ 《宋史·卷475》“贼不退。帝问百官计安出,浙西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时希孟曰:“祸由中官,不悉除之,祸未已也。”帝曰:“朕左右可无给使耶?”军器监叶宗谔曰:“陛下何惜康履。”遂命吴湛捕履,得于清漏阁承尘中。傅即楼下腰斩履。”
- ^ 《宋史·卷475》“帝不当,即大位,渊圣来归,何以处也?”
- ^ 《宋史·卷475》“帝使朱胜非缒楼下曲谕之。傅请隆祐太后同听政及遣使与金议和。”
- ^ 《宋史·卷475》“帝许诺,即下诏请太后垂帘。贼闻诏不拜,曰:‘自有皇太子可立。’”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张逵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日之事,当为社稷百姓。’”
- ^ 《续资治通鉴·卷104》“是日,北风劲甚,门无帘帷,帝坐一竹椅,无藉褥,既请太后御楼上,即立楹侧不复坐,百官固请,帝曰:‘不当坐此矣。’”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太后不登楼,内侍报帝,密语帝曰:‘太后欲出门谕诸军,如何?’执政皆以为不可,曰:‘若为邀去,奈何?’胜非曰:‘必不敢!臣请从太后出,传道语言,可观群凶之意。’”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太后御肩舆出立楼前,二贼拜曰:‘今日百姓无辜,肝脑涂地,望太后主张。’”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太后曰:‘自道君皇帝任蔡京、王黼,更祖宗法度,童贯起边事,所以招致金人,养成今日之祸,岂关今上皇帝事!况皇帝圣孝,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今已窜逐,统制岂不知!’”
- ^ 《宋史·卷475》“傅曰:‘臣等定议,必欲立皇子。’后曰:‘今强敌在外,使吾一妇人帘前抱三岁儿,何以令天下?’”
- ^ 《宋史·卷475》“正彦等号泣固请,因呼其众曰:‘太后既不允,吾当受戮。’遂作解衣状,后谕止之。傅曰:‘事久不决,恐三军生变。’顾谓胜非曰:‘相公何无一言?’胜非不能答。适颜岐至自帝前,奏曰:‘皇帝令臣奏知太后,已决意从傅请矣,乞太后宣谕。’后犹不许,傅等语益不逊。”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太后还入门,帝遣白以事无可奈何,须禅位。胜非泣曰:‘逆谋一至于此,臣位宰臣,义当死国,请下楼面诘二凶。’帝曰:‘凶焰如此,卿往必不全。既杀王渊,又害卿,将置朕何地!’乃挥左右稍却,附耳曰:‘朕今与卿利害正同,当为后图;图之不成,死亦未晚。’”
- ^ 《续资治通鉴·卷104》“遂命胜非以四事约束傅:一曰尊事皇帝如道君皇帝故事,供奉之礼,务极丰厚;二曰禅位之后,诸事并听太后及嗣君处分;三曰降诏毕,将佐军士即时解甲归寨;四曰禁止军士,无肆劫掠、杀人、纵火。如遵依约束,即降诏逊位。傅等皆曰:‘诺。’”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帝顾兵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李邴、令草诏,邴请帝御札。帝即所御椅上作诏曰:‘朕自即位以来,强敌侵凌,远至淮甸,其意专以朕躬为言。朕恐其兴兵不已,枉害生灵,畏天顺人,退避大位。朕有元子,毓德东宫,可即皇帝位,恭请隆祐太后垂帘同听政事。庶几消弭天变,慰安人心,敌国闻之,息兵讲好。’”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帝书昭已,遣人持下宣示。胜非至楼下,呼傅幕属将佐问之,王钧甫进曰:‘二将忠有余而学不足耳。’宣诏毕,傅、正彦麾其军退,移屯祥符寺。时已未刻,帝徒步归禁中。军士退去,尚喧呼于市曰:‘天下太平也!’”
- ^ 《续资治通鉴‧卷104》“方事之未决也,康允之奏:‘恐军士乘势攘杀,请出门慰抚。’乃见傅、正彦,告以故,正彦以一甲马、二十甲士授之。允之周行进衢,杭人赖以安堵。”
- ^ 《宋史·卷475》“是日,帝幸显忠寺。甲申,太后垂帘,降赦,号帝为睿圣仁孝皇帝,以显忠寺为睿圣宫,留内侍十五人,余悉编置。”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傅等遣人伺察,恐匿内侍故也。”
- ^ 《宋史·卷475》“傅欲改元,正彦欲迁都建康,太后谓胜非曰:‘二事如俱不允,恐贼有他变。’己丑,改元明受。”
- ^ 《宋史·卷475》“初,胜非奏,垂帘当二臣同对,今属时艰,乞许独对。恐贼疑,乃日引其徒一人与俱。傅入对,后劳勉之。贼喜,无所疑,故臣僚入对,得谋复辟。”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先是王世修见朱胜非,胜非谕曰:‘国家艰难,可谓功名之秋。古人见机而作,能易乱为治,转祸为福,在反掌间耳。亦有意于此乎?’世修喜曰:‘世修无意从军,因循至此;朝廷若有除授,固所愿也。’胜非曰:‘寻常等级序进,所以待常士;若能奋身立事,虽从官可即得。’世修益喜,于是为之往来传道。”
- ^ 《宋史·卷475》“甲午,贬曾择、蓝珪于岭南,傅追斩择。”
- ^ 《宋史·卷475》“贼欲以所部代禁卫守睿圣宫,又欲邀帝幸徽、越,张澄、胜非曲谕止之。”
- ^ 《宋史·卷475》“丙戌,赦至平江府,张浚知有变,不拜。”
- ^ 《续资治通鉴·卷104》“浚语俊曰:‘太尉知皇帝逊位之由否?此盖苗傅等欲危社稷。’言未旋,泣数行下,俊亦大哭。浚谕决策起兵问罪,俊泣拜,且曰:‘此事须侍郎济以机术,勿令惊动官家。’浚哽噎首肯。”
- ^ 《宋史·卷475》“丁亥,至江宁,制置吕颐浩遗浚书,痛述事变。浚乃举兵。戊子,御营前军统制张俊至平江,浚谕以起兵,俊泣奉命。”
- ^ 《续资治通鉴·卷104》“颐浩即遣人入杭伺贼,并寓书于张浚、刘光世,痛述国家艰难之状,别以片纸遗浚曰:‘时事如此,吾侪可但已乎!’”
- ^ 《续资治通鉴·卷104》“浚遂备奏兼檄报诸路,且约吕颐浩、刘光世会平江。”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张浚遣进士冯轓赴行在,请帝亲总要务。”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初,保义郎甄援在城中,窃录明受诏赦及二凶檄书以出,至余杭门,为逻者所得,苗傅命斩之,援笑曰:‘将军方为宗社立功,奈何斩壮士!’傅嫚骂,且诘其故,援曰:‘今误国奸臣,多散处于外。愿赉将军之文,纠忠义之士,诛漏网以报将军耳。’傅意解。刘正彦曰:‘此未可信。’即令拘之。居数日,防禁少缓,更衣逾墙而出。至是见张浚于平江,援诡言尝更服见睿圣皇帝于别宫,帝谓曰:‘今日张浚、吕颐浩必起兵,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必竭力相辅,语令早来。’词旨甚切。浚微察其意,不复问,即遣诣张俊军,与其将士闻之,皆感恸,浚遂令援遍往韩世忠、刘光世诸军宣谕。援明辩,善为说词,诸将人人自以为帝所倚望,感泣自奋,繇是士气甚振。”
- ^ 《续资治通鉴·卷104》“始,张浚所部统领官安义,阴与傅合,欲代俊而夺其兵,乃断吴江桥以应贼,浚即令韩世忠屯秀以伐其谋,世忠至秀,称疾不行,造云梯,冶器械,傅等始惧。”
- ^ 《续资治通鉴》“初,苗傅闻韩世忠在秀州,取其妻梁氏及其子保义郎亮于军中以为质。朱胜非闻之,乃好谓傅曰:‘今当启太后,招二人慰抚,使报知平江,诸人益安矣。’傅许诺。胜非喜曰:‘二凶真无能为也!’太后召梁氏入见,封为安国夫人,锡予甚渥。后执其手曰:‘国家艰难至此,太尉首来救驾,可令速来。’梁氏驰出都城,遇苗翊于涂,告之故,翊色动,手自悴其耳。梁氏觉翊意非善,愈疾驱,一日夜会世忠于秀州。”
- ^ 《宋史·卷475》“冯轓至平江,浚复遣入责贼以大义,谕以祸福,期虽死无悔。傅等初闻浚集兵,未之信,及得浚书,始悟见讨。奏请诛浚以令天下。诏责浚黄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郑瑴上疏谓浚不当责,密遣所亲谢向变姓名告浚宜持重缓进,贼当自遁,浚然之。”
- ^ 《宋史·卷475》“是日,贼遣苗瑀、马柔吉将赤心队及王渊旧部曲驻临平,以拒勤王之师。冯轓至临平,见马柔吉,同缒入城。诘朝,与傅等议,傅曰:‘尔尚敢来邪?’欲拘轓。浚逆知之,谬为书遗轓,言客自杭来,知二公于朝廷初无异心,殊悔前书失于轻易。贼得浚遗轓书,大喜,乃释轓。”
- ^ 《宋史·卷475》“壬寅,浚得谪命,恐将士解体,绐曰:‘趣召之命也。’是日,吕颐浩至平江,与浚对泣曰:‘事不谐,不过赤族。’乃命幕客李承造草檄告四方讨贼。”
- ^ 《宋史·卷475》“贼闻勤王之兵大集,即呼冯轓、胜非议复辟。”
- ^ 《宋史·卷475》“夏四月戊申朔,帝还宫,都人大说。帝御前殿,诏尊太后曰隆祐皇太后,立嗣君为皇太子。辛酉,徙傅淮西制置使,正彦副之。庚戌,诏复建炎号。”
- ^ “傅、正彦见帝,请设盟誓,两不相害。帝赐金劳遣。傅、正彦退诣都堂,趣赐铁券,胜非命所属检详故事,如法制造”(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
- ^ 三月癸卯,太后诏:“御营都统制苗傅、副都统制刘正彦并赐铁券”。三月丁未,“上乃赐韩世忠手诏曰:知卿已到秀州,远来不易。朕居此极安宁。苗傅、刘正彦本为宗社,始终可嘉。卿宜知此意,遍谕诸将,务为协和,以安国家”。夏四月戊申朔下诏曰:“所有三月六日赦书应干恩赏等事,令有司疾速施行。敢有稽违,重寘典宪”(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二十二)】
- ^ 《宋史·卷475》“是日,颐浩、浚军次临平,苗翊、马柔吉以兵阻河。韩世忠率先锋力战,俊、光世乘之,翊败走。勤王兵进北关。二凶诣都堂,趣得所赐铁券,引精兵二千,夜开涌金门遁。”
- ^ 《续资治通鉴·卷105》“命其徒所在纵火;遇大雨,火不能起,遂遁。夜,尚书省檄诸道捕傅等。”
- ^ 62.0 62.1 袁腾飞著;人类出版社出版;ISBN 978-986-6722-71-4《两宋风云》第十篇:苗刘兵变
- ^ 《续资治通鉴·卷105》“初,帝见韩世忠,握手语曰:‘吴湛最佐逆,尚留朕肘腋,能先除乎?’世忠曰:‘此易与耳。’时湛已不能自安,严兵为备。世忠诣湛,与语,手折其中指,遂执以出;门下兵卫惊扰,世忠按剑叱之,无敢动者。诏戮湛于市。”
- ^ 《续资治通鉴·卷105》“时帝命诸将,以罪止傅兄弟及刘正彦、钧甫、柔吉、张逵,余皆罔治。赤心军士闻诏宽大,乃叛傅,钧甫遂焚河梁以断其路,率赤心之众降于望。望使人受降书,未成,其前军统领、右武大夫、归州防御使张翼等七人,谓钧甫反复,斩钧甫及柔吉首以降”
- ^ 《续资治通鉴·卷105》“监察御史陈戬鞫王世修于军中,具伏同苗傅等谋乱状,诏斩于市。”
- ^ 《宋史·卷475》“贼寇浦城县,夹溪而屯,据险设伏,以邀官军,统制官马彦溥死之。贼乘胜犯中军,世忠瞋目大呼,挥兵直前,正彦堕马,生禽之。”
- ^ 《宋史‧卷475》“贼将江池杀孟皋、禽苗翊降,众悉解甲。”
- ^ 《宋史·卷475》“张逵收余兵入崇安,乔仲福追杀之。”
- ^ 《宋史·卷475》“傅弃军变姓名夜遁建阳,土豪詹标觉之,执送世忠,槛车赴行在。壬寅,诏班师。”
-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三
- ^ 《宋史·卷475》“秋七月辛巳,世忠军还,俘傅、正彦以献,磔于建康市。”
- ^ 《续资治通鉴·卷105》“辛巳,韩世忠军还,执苗傅、刘正彦、苗翊诣都堂,审验毕,磔于建康市,枭其首。”
- ^ 《续资治通鉴·卷105》“正彦临刑,瞋目骂傅曰:‘苗傅匹夫,不用吾言,遂至于此!’”
- ^ 《续资治通鉴·卷105》“癸未,武胜军节度使、御前右军都统制韩世忠为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赏平苗、刘之功也。帝遣使赐世忠金合,且御书‘忠勇’二字表其旗帜,又封其妻梁氏为护国夫人,给内中俸以宠之。将臣兼两镇,功臣妻给俸,皆自此始。”
- ^ 《续资治通鉴·卷105》“浚请身任陕、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别委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
- ^ 《续资治通鉴·卷105》“诏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张浚为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
- ^ 《续资治通鉴·卷105》“久之,诏赠渊开府仪同三司;而康履亦赠官,谥荣节。”
- ^ 《续资治通鉴·卷105》“始,王渊识韩世忠于微时,待之绝等,至是世忠为请地厚葬,经纪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