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灭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絕滅
IUCN 红色名录》物种濒危等级

EXEWCRENVUNTLC
灭绝
绝灭(EX)
野外绝灭(EW)
维基分类
维基分类
受威胁
极危(CR)
濒危(EN)
易危(VU)
维基分类
维基分类
维基分类
低危(LR)
依赖保育(CD)
近危(NT)
无危(LC)
维基分类
维基分类
维基分类
其他
数据缺乏(DD)
未予评估(NE)
维基分类

注:“低危”和“依赖保育”为1994年启用的2.3版名录中的等级,在2001年启用的3.1版名录中被取消。
绝灭动物公墓雕塑,位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已灭绝的渡渡鸟

绝灭(英语:Extinct,或缩写为EX)是生态学、环境科学中的专业用语[1],也做灭绝绝种[2],用于描述一个物种完全消失的自然过程。由于生存竞争的关系,灭绝消灭了一部分物种,但同时也为其他物种的发展和新物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例如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导致了非鸟恐龙的灭绝,但非鸟恐龙灭绝后,原本被非鸟恐龙压制的哺乳动物得到了繁荣的发展,取代了非鸟恐龙的生态位;还比如,由于蓝绿藻活动所导致的大氧化事件后,厌氧生物几乎灭绝,但又为日后动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物种灭绝在早期并不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这一概念很易与“其所有后代都死亡”混淆。在地质时代,绝灭是司空见惯的事件,那么除了最原始的生物外,所有前现代的生物死绝,就不可能进化成现代的生物。现在“灭绝”的意思是指名和原始的外观相似,可被识别为同一物种的后代死绝,而存活的后代是透过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成为与祖先不同的物种在现代生存。

据2019年由IPBES提出的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指出,野生哺乳动物的生物量已经下降了82%,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失去了大约一半的面积,上百万物种绝灭。所有绝灭的风险主要由于人类的行为。25%的动植物受到绝灭的威胁。[3][4][5]

2019年6月,一百万种动植物面临着濒临绝灭的危险。自1750年以来,地球至少失去了571种物种,很有可能会更多。现今物种绝灭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栖息地,例如砍伐森林或将土地变成耕地。[6]

据估计,地球上曾经生活着超过99%的物种,总计超过50亿个物种已经绝灭,我们将再也无法目睹它们的风采[7][8][9][10]。对地球目前物种的数量的估计在1000万到1400万之间,其中有大约120万已被记录在案,尚未描述超过86%。[11] 2016年,科学家报告说,目前地球上估计有1万亿种,其中仅描述了百分之一的千分之一。[12]

通过进化,物种通过物种形成过程出现-当新的生物物种能够找到并利用生态位时,它们便会繁衍生息,而当物种无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或抵抗竞争时,它们便绝灭。动物及其生态位之间的关系已得到牢固确立。典型物种在首次出现后的一千万年内就绝灭了,尽管有些物种(称为活化石)可以存活几亿年,但形态变化很少甚至没有。

大规模绝灭是相对罕见的事件。但是,孤立的绝灭是很普遍的。直到最近才记录了绝灭事件,科学家们对目前的高绝灭率感到震惊。大多数绝种的物种从未得到科学记录。一些科学家估计,到2100年,目前多达一半的动植物物种可能会绝灭。[13][14]2018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自晚更新世以来,在人类时代消除的300种哺乳动物物种的系统发生学多样性将需要5到700万年恢复。[14]

符号(†)旁边放置一个物种或其他分类单元的名称通常表示其状态为绝灭。

灭绝的威胁[编辑]

尽管一个物种完全消失才叫“灭绝”,但当一个物种的个体少于30只时,这个物种的灭绝几乎已经是无可避免了。

又或者,当一个有性繁殖的物种只有一种性别的个体存活,这个物种的绝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可能的绝灭的原因包括污染栖息地的破坏、新的捕食者的引入、生育控制所导致的生育率下降等等。

濒危物种是指存在绝灭危险的物种。野外绝灭是用于描述已经没有野生状态的个体,只有人类圈养个体的物种的术语。

生物大灭绝[编辑]

生物在地球上有周期性的大灭绝,在大灭绝中,很多物种在地质时代的相对短的时间里绝灭。最近的一次大灭绝是在白垩纪末期的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以恐龙的消失而为人所众知。

现代大灭绝[编辑]

据进行400名生物学家的1998年调查纽约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近70%的人认为地球是目前人类造成的物种大灭绝的早期阶段,被称为全新世灭绝。在该调查中,相同比例的受访者同意这一预测,即在20年内(到2028年),将有多达20%的生活人口灭绝。[来源请求]2014年《科学》杂志特别版宣布,人类驱动的物种灭绝问题已达成广泛共识。[15]

生物学家EO威尔逊(EO Wilson)在2002年估计,如果目前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速度持续下去,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物种的一半将在100年内绝灭。显著的是,现代全球物种绝灭的速度目前是以地球为背景下的100到1000倍(在平均绝灭率进化地球的时间尺度),而未来这个比例可能高出10,000倍。而且某些群体的绝灭速度更快。生物学家保罗·埃里希(Paul R. Ehrlich)和斯图尔特·皮姆(Stuart Pimm)等人认为,人口增长和过度消费是现代绝灭危机的主要驱动力。

大灭绝是斯蒂芬·杰·古尔德奈尔斯埃·尔德里奇提出的跃变平衡假说的关键部分。[16]

灭绝是否可逆[编辑]

直到最近,一种动物的绝灭还被认为是意味着它的时代在地球上的结束,可是,有人提出一种假定,通过克隆过程,绝灭的物种可能“去灭绝”(de-extinct)。初期进行克隆研究的物种包括旅鸽猛犸袋狼,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绝灭的物种被克隆成功。另外,克隆已灭绝物种跟重新引进区域灭绝的物种一样,其做法本身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议题。

恐龙绝种

绝灭的可能原因[编辑]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絕滅.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2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绝灭曲线、绝灭种 
  2. ^ 滅絕.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2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物种灭绝、次生灭绝、灭绝种、灭绝几率 
  3. ^ Watts, Jonathan. Human society under urgent threat from loss of Earth's natural life. The Guardian. May 6, 2019 [May 6,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4. ^ Plumer, Brad. Humans Are Speeding Extinction and Altering the Natural World at an 'Unprecedented' Pace. The New York Times. May 6, 2019 [May 6,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5. ^ Staff. Media Release: Nature's Dangerous Decline 'Unprecedented'; Species Extinction Rates 'Accelerating'.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May 6, 2019 [May 6,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6. ^ ‘Frightening’ number of plant extinctions found in global survey. The Guardian. 10 June 2019 [2019-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7. ^ Kunin, W.E.; Gaston, Kevin (编). The Biology of Rarity: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rare–common differences. 1996 [26 May 2015]. ISBN 978-0412633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8. ^ Stearns, Beverly Peterson; Stearns, S.C.; Stearns, Stephen C. Watching, from the Edge of Extinc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reface x [30 May 2017]. ISBN 978-0-300-084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1). 
  9. ^ Novacek, Michael J. Prehistory's Brilliant Future. The New York Times. 8 November 2014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9). 
  10. ^ G. Miller; Scott Spoolm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Biodiversity Is a Crucial Part of the Earth's Natural Capital. Cengage Learning. 2012: 62 [2014-12-27]. ISBN 978-1-133-7078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1. ^ Mora, C.; Tittensor, D.P.; Adl, S.; Simpson, A.G.; Worm, B. How many species are there on Earth and in the ocean?. PLOS Biology. 23 August 2011, 9 (8): e1001127. PMC 3160336可免费查阅. PMID 21886479. doi:10.1371/journal.pbio.1001127. 
  12. ^ Staff. Researchers find that Earth may be home to 1 trillion specie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 May 2016 [6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13. ^ Wilson, E.O., The Future of Life (2002) (ISBN 0-679-76811-4). See also: Leakey, Richard, The Sixth Extinction : Patterns of Lif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kind, ISBN 0-385-46809-1
  14. ^ 14.0 14.1 Davis M, Faurby S, Svenning JC. Mammal diversity will take millions of years to recover from the current biodiversity crisi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 115 (44): 11262–11267. PMC 6217385可免费查阅. PMID 30322924. doi:10.1073/pnas.1804906115. 
  15. ^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ational Survey Reveals Biodiversity Crisis – Scientific Experts Believe We are in the Midst of the Fastest Mass Extinction in Earth's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6.
  16. ^ 参见: Time Frames: The Evolution of Punctuated Equilibria ( ISBN 0691024359 )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