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制多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東山住部

初期佛教
经典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制多部(梵语:Caitika、Caityaśaila;巴利语:Cetiya英语Cetiya-vada),又称制多山[1]部,《十八部论》译为支提加部,《部执异论》译为支提山部,大众部的分支之一。北传佛教传说其为大天比丘所创,因而也称为摩诃提婆部。此部派流传于南印度安达罗国[2],故而南传佛教又称此派及其支派为案达罗派

名称

[编辑]

制多英语Chaitya是指印度宗教的灵庙、神龛、塔堂。在佛教中特别用来指窣堵坡

阿育王兴建的桑吉大窣堵坡据说和制多部有联系[3]。制多部亦和昌盛于公元三、四世纪的阿马拉瓦蒂大窣堵坡(Maha-cetiya)有关[4][5]

历史

[编辑]

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记载,在佛陀入灭两百年后,又有一位大天曾是外道,于大众部中出家,他也被称为“贼住大天”[6],他重新宣扬大天五事学说,导致诤论和部派分裂。他居住在制多山(巴 Cetiyagiri、梵 Caityagiri、Caityaśaila,此山由诸多“制多英语Chaitya”得名)中,因此他的部派被称为制多部[7]。在此前姚秦失译的《十八部论》和陈朝真谛译《部执异论》中,只有这一位大天,佛灭百年后提出五事导致根本分裂的是三比丘[8]或外道[9]

异部宗轮论》称因大天五事之诤论而从制多部又分裂出西山住部(梵语:Aparaśaila;巴利语:Aparaseliya)、北山住部(梵语:Uttaraśaila)两个支派。

清辨的《异部宗精释》、觉音的《论事注》称制多部(案达罗派)共有东山住部(梵语:Pūrvaśaila;巴利语:Pubbaseliyā)、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巴利语:Rājagiriyā)以及义成部(巴利语:Siddhatthikā)。

学说

[编辑]

制多部反对法藏部说一切有部[10]所宣说的兴建窣堵波获得大果。《异部宗轮论》记载:

赤铜鍱部论事》记载了大天五事的五事,但未提及大天这个人物,在觉音对《论事》的注释中,称东山[2]住部完全支持五事,西山住部支持五事中二事。

现在考证

[编辑]

异部宗轮论》称因大天五事之诤论而从制多部又分裂出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两个支派。既因大天五事而分裂成三部,大天五事就不可视为分裂后的三部的本宗同义。

吕澂认为法藏部与制多部就大天五事而产生的分裂,是在化地部犊子部分裂之后,佛教的第三次上座与大众分裂[15]

注释

[编辑]
  1. ^ 1.0 1.1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此明大天所居。唯因住处以立名也。制多英语Chaitya者。即先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即安置圣灵庙之处也。此山多有诸制多故。因此立名。”
  2. ^ 2.0 2.1 大唐西域记》:“至驮那羯磔迦国(亦谓大安达逻国。南印度境)。驮那羯磔迦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地膏腴稼穑殷盛。荒野多邑居少。气序温暑人貌釐黑。性猛烈好学艺。伽蓝鳞次荒芜已甚。存者二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众部法。天祠百余所。异道寔多。城东据山有弗婆势罗(唐言东山)僧伽蓝。城西据山有阿伐罗势罗(唐言西山)僧伽蓝。此国先王为佛建焉。奠川通径疏崖峙阁。长廊步檐枕岩接岫。灵神警卫圣贤游息。”
  3. ^ Sree Padma (2008). Buddhism in the Krishna River Valley of Andhra, p. 197
  4. ^ Devaprasad Ghosh.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Art in South India.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An inscription of the reign of Palumavi Vasisthiputra tells us that the Amaravati stupa was known as the Mahacaitya or 'Great Caitya' of the Holy One belonging to the Caitika School. 
  5. ^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此制多山部(Caitika)的碑文在南印度的阿马拉瓦提(Amaravati)发现四种以上,不可能与昌盛于西元三、四世纪的阿马拉瓦提大塔(Maha cetiya)没有关系。”
  6.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外道之中有形同俗。有同出家。今此出家之人。故言出家外道。舍外道之邪教。归如来之正法。亦名大天。前第一百年时有大天比丘。为乖诤之首。今此同前之名。故称为亦。婆沙所说是前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等者。显所从部出家受具。明形入僧流。受持具戒。广学优思名曰多闻。行洁高清目为精进。此乃谈其威德。明所从部。即乖诤之首也。又有释言。摩揭陀国有好云王。大弘佛法。所在供养。诸大圣者。多集其国。其国贵庶唯事沙门。不崇外道。外道之徒贫诸四事。遂私剔发贼住出家。或有聪明受持三藏。能善说法。遂使凡圣同流。伪真和杂。王知此事。沙汰圣凡。外道贼住多归本宗。圣明博达犹有数百许人。同共佛法。幽玄并能通达。王问圣者。贼住外道犹自有无。圣者报曰。尚有数百。其彼外道朋党极盛。若更剪除。恐其破坏佛法。王遂别造伽蓝。安置彼众。其此大天。即彼头首。多闻博学。”
  7. ^ 《异部宗轮论》:“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
  8. ^ 失译《十八部论》:“时有比丘。一名能。二名因缘。三名多闻。说有五处以教众生。所谓从他饶益无知。疑由观察。言说得道。此是佛(教)。从始生二部。”
  9. ^ 真谛译《部执异论》:“如是时中大众破散。破散大众凡有四种。一大国众。二外边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此四大众。共说外道所立五种因缘。五因缘者。如彼偈说。余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言所显。是诸佛正教。思择此五处。分成两部。”
  10. ^ 阿育王传》:“尔时比丘知阿育王是大檀越必能分布佛之舍利饶益天人。时佛说言我是大悲断结使者。佛之法子于三有中已得解脱。为调御者所调。为寂灭者所灭。为解脱者所解。大王当知佛亦记汝将来佛灭百年后。王华氏城号阿恕伽。转轮圣王王四分之一。为正法王广分舍利。而起八万四千宝塔。”
  11.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制多山西称曰西山。既与大天不和。因此别住。”
  12.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北山亦尔。制多山北之一山也。”
  13.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未得忍位犹是异生。此诸菩萨不能脱离生恶趣故。犹生于彼。”
  14.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以无情法不能受施。利益施主。生欢喜心故。无大果。少福可成。由此准知。以物施法。亦无大果。是此宗义。窣堵波者。此云高胜处。即安舍利高胜处也。”
  15. ^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部派佛学:“大昙无德的法藏派与大天的制多派之争也名上座部与大众部之争。大天为什么也是大众部呢?据当时派出传教的大德都系正统的上座部,大天自不例外。这里所指的大众,当是这次争论中又出现了多数派与少数派,案达属多数派,因而大天也就成了大众部,正如第二次分裂,化地与犊子之间,犊子是多数就曾被称为大众部一样。它们与第一次分裂和上座对立的大众部,不是一回事。这次分裂,围绕五事展开争论是可能的,因为在《论事》第一品首先提出的是补特伽罗有无的问题,接着第二品提出的就是大天的五事,可以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