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犯
囚犯,又称在囚人士[1]、罪犯、监犯或监趸等,通常是指遭到法庭定罪确定而被囚禁于监狱的人。在某些特殊的监狱,囚犯也有可能不是被囚禁于特定处所,例如外役监狱。
起源
[编辑]囚犯源于原始社会部落之间战争而被俘虏的人质。人质因而可能被杀或者被囚禁,甚至做奴隶,即现时所指的囚犯。
权利
[编辑]《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条列明囚犯应有的权利:“自由被剥夺之人,应受合于人道及尊重其天赋人格尊严之处遇。”该条同时订明监狱应以更生为目的:“监狱制度所定监犯之处遇,应以使其悛悔自新,重适社会生活为基本目的。”[2]
类别
[编辑]囚犯自杀
[编辑]监狱囚犯自杀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据一项研究,美国囚犯的自杀率是一般大众的3到8倍[4];而在许多国家,囚犯的自杀率也都高于一般人口;然而目前尚不了解这种高自杀率到底是监狱环境导致的,还是有自杀倾向的人更容易犯罪导致的。囚犯自杀的风险因子中,个人因素包括了自杀念头、尝试自杀的历史以及心理诊断等;机构因素包括了被关在单独牢房且没有访客等等;而犯罪学因素则包括了还押候审的状态、被判处无期徒刑、被控暴力犯罪,尤其被控杀人等等。[4]
监狱囚犯自杀常见的外显动机包括害怕其他的狱友、害怕犯罪的后果或监禁,以及因为被关押而失去重要关系等等;[5]在监所中,隔离牢房是最常出现囚犯自杀的地点;而囚犯最常自杀的时间是早上。[6]在美国,有自杀倾向的囚犯可能会受到自杀监视的关注。
死囚现象
[编辑]在美国等一些地方,因为死刑执行旷日废时之故,使得许多死刑犯出现了所谓的死囚现象,指因为等待死刑执行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死囚出现幻觉或自杀倾向。一些心理学家指出,死囚等待死刑的时间一长,再加上死囚牢房的生活条件,会使人出现幻觉、自杀倾向,以及一些危险的疯狂举动。[7]莱斯特(Lester)和塔塔罗(Tartaro)做的研究显示,在1978至1999年之间,美国死囚的自杀率是每十万人中113人,这比例高于美国一般民众自杀率的十倍,也高于美国普通囚犯自杀率的六倍。[8]
在美国最高法院,诸如约翰·保罗·史蒂文斯和史蒂芬·布雷耶等大法官曾多次表示死刑执行的拖延及死囚对死刑的等待,使得死刑成为一种残忍且不寻常的刑罚;然而诸如安东宁·斯卡利亚和克拉伦斯·托马斯等立场较保守的大法官拒绝这样的看法,他们指出死刑之所以会变得旷日废时,乃是死囚本身诸如不断提出上诉等行为,以及站在废死立场的法官等等造成的。[9][10]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在囚人士教育信託基金條例. www.elegislation.gov.hk.
- ^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全文. COVENANTS WATCH.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4).
- ^ Ferrari, Lorenzo. Why are there relatively fewer suicides in prison in the Balkans than elsewhere in Europe?. OBC Transeuropa/EDJNet. 14 May 2018 [2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 ^ 4.0 4.1 Shaoling Zhong, MBBS, Morwenna Senior, MBBS; Rongqin Yu, PhD, Amanda Perry, PhD, Prof Keith Hawton, FMedSci Prof, Jenny Shaw, PhD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pris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2021-02-09, 6 (3): 164–174 [2021-05-31]. doi:10.1016/S2468-2667(20)3023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
- ^ Alison Liebling. Prison Suicide and Prisoner Coping. Crime and Justi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26 (Prisons): 283–359. JSTOR 1147688. doi:10.1086/449299.
- ^ Archived copy (PDF). [13 June 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2-02).
- ^ Avi Salzman, "Killer's Fate May Rest on New Legal Concept", Santa Clara University, 1 February 2005.
- ^ "Suicide on death row", David Lester and Christine Tartaro,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ISSN 0022-1198, 2002, vol. 47, no 5, pp. 1108–1111
- ^ BAZE et al. v. REES, COMMISSIONER, KENTUCKY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et al.. law.cornell.edu. [July 25,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GLOSSIP et al. v. GROSS et al.. law.cornell.edu. [July 25,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