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十二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十二單衣
十二单
十二单
日语名称
汉字 十二単

十二单(日语:十二単じゅうにひとえ Jūnihitoe),官方正式名称为五衣唐衣裳,是日本公家女性传统服饰中最正式的一种。于平安时代的10世纪后开始被作为贵族女性的朝服,现代是日本皇族女子在即位礼结婚式、御大礼、祭祀等大礼场合的正式礼服

十二单的名称首见于《源平盛衰记》。一般由5~12件衣服组合而成。按照不同季节,穿着人的身份和场合,十二单衣的颜色和花纹有特定的复杂搭配。

历史沿革

[编辑]

十二单的原型是奈良时代《养老律令》规定的贵族女性的朝服裳唐衣,由背子、大袖、小袖组成。[1]平安初期以降,开始出现晴装束,由唐衣、裳、表衣、打衣、袿、单、绯袴组成的礼服。袿不是一件衣服,而是有18-20重。[2]室町时代以后定为五重衣。[3]女房装束略装则省略唐衣、裳。平服称为袿袴(うちきばかま),包括小袿和裳袴。[4]十二单谓之物具,包括内衣、白小袖、打袴、单衣、打衣、五衣、表衣、唐衣、裳。皇后的御仪服则由帛御服(はくのごふく),御五衣(おんいつつきぬ)、御唐衣(おんからぎぬ)、御裳(おんも)、御小袿(おんこうちぎ)、御长袴(おんながばかま)组成。[5]

现代宫中女房装束简略化为袿袴。[6]明治十七年(1884)十一月颁布宫中席次第三阶以上华族女子大礼服制度,袿袴包括一褂、一单、一服、一袴、一发、一扇、一履。冬天的面料为唐织,夏天的面料为二重织的纱。大正四年7月24日,皇室令第八号将袿袴定为女官宫中觐见法服。

组成

[编辑]
  • 长袴:下身贴身的裙裤,已婚者用红色,未婚者用浓色。早期质地为平绢,后来为丝绸。现在又分带褶的长袴和无褶的表袴。
  • 小袖:上身最内层的中衣,一般为白色短衣。
  • 单衣:穿在小袖外面,多为绫、绢制作。
  • 五衣:又称为重袿,[7]穿在单衣外面,有色彩浓淡搭配的衣服。原来为五层不同颜色的衣服,后来简化为同一件衣的开口处缝五层布料而成。
  • 打衣:穿在五衣外面,质地坚挺的一层。最早的作用是御寒。因原来衣上有用木砧捶打出来的纹样而得名。
  • 表衣:打衣外面垂领广袖的外袍,有华丽的刺绣,经常分表里两层。
  • 唐衣:又称为背子,表衣外面的华丽短褂。[8]近代唐衣遗品有和宫降嫁的衣料。明治时代以降,唐衣依照熊野速玉大社神宝古様。[9]
  • 裳:颜色鲜艳,围在后腰的长裙,多为绫或纱所制。分为三个部分:后背自腰向下为“大腰”,向后直至拖地的八幅折裙为“延腰”,系于腰间部分为“小腰”。
  • 衵扇:彩绘并饰有金银箔的木扇。

衣着顺序

[编辑]

十二单的穿着顺序为内衣、白小袖、打袴;次加单衣、打衣、五衣、表着;再加唐衣、裳。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十二単(じゅうにひとえ). [2014-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2. ^ ‘栄花物语’:“一人は一色を五つ、三色着たるは十五づっ、あるは六つづつ七つづつ、ただ着たるは十八、二十にてぞありける。”
  3. ^ ‘紫式部日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赤色の唐の御衣、地折の御裳、丽しくさうぞきたまへるも、かたじけなくもあはれにも见ゆ。大宫は葡萄染めの五重の御衣、苏芳の御小袿たてまつれり。”
  4. ^ 奥野高广,《戦国时代の宫廷生活》,八木书店, 2004
  5. ^ 現代女房装束. [2014-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0). 
  6. ^ 正装と普段着の区別. [2014-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3). 
  7. ^ 壶井义知,《装束要领钞》,日本江户时代.
  8. ^ 《大日本史·礼乐志》:“背子称唐衣,袷衣无腰襕,形如半臂,用以加表衣上者。贵者用织文,贱者平绢。其色有红白青绿二蓝。其文有龟甲织文,施蝶丸、藤丸、菊丸等者;有画泥绘形筥等者,各因品位用之。”
  9. ^ 熊野速玉大社. [2014-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