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密
汉传密宗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藏传佛教 |
---|
杂密,有研究称为事续、事部、所作怛特罗。或称陀罗尼密教(梵语:kriyā-tantra,标准藏语:bya-bahi rgyud[1])[2],为密宗的一个分支,也是佛教中最早发展出的密宗流派。
概论
[编辑]杂密,意思为不纯或不具有系统性的密法。汉传佛教中,将密宗分为纯密与杂密两大系统,杂密为对纯密传入前就已经译出的各种密续的概称。
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译出胎藏界与金刚界密续之后,这两部密续被称为“纯密”。相对于纯密,在它们之前译出的密教经典与咒语,都被称为“杂密”。杂密与纯密经典的最大区别是,杂密经典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但是纯密经典是以毘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为教主。
杂密部多为仪轨、真言,火供,讲究神通与驱使鬼神等内容,缺少高深的义理,是密宗最早的雏形。在胎藏界与金刚界密续(此二部称为纯密)出现之后,它的地位慢慢被取代。
藏传佛教将密宗分为四大系统,汉传佛教所称的杂密,相当于是其中的事续。被称呼为事续,因为修行此部需要倚靠外部的仪轨及咒语才能够得到相应[3]。但有其他藏传佛教研究者认为杂密由于没有本尊观、主要都以追求世间悉地为主,所以并非事续,仅系事续的雏型。应当以陀罗尼密教称呼之。事续的内容与架构以《蕤呬耶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苏悉地经》与《后静虑续》为主要组成。[4][5]
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祈福、祈雨、治病、安家、息灾,乃至于驱使鬼神、诅咒敌人,包罗万象。与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中国传统的道教,西藏的苯教,与中亚的萨满教,有许多相似与相关之处。
源流
[编辑]咒语及秘密仪式在部派佛教时期就已经存在佛教内部。如法藏部的经典之中,就立了咒藏这一类[6]。
最早见于支谦译《无量门微密持经》,为大乘佛教陀罗尼修行要籍。又竺法护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里头载佛陀为阿难解除咒术的神咒,现存本《生经》夹杂了《心总持经》、《护诸比丘咒经》、《吉祥咒经》、《总持经》,《密迹金刚力士经》阐述如来身、语、意三密。
帛尸梨蜜多罗在晋元帝时传出《大孔雀王神咒》。晋安帝时,天竺沙门昙无谶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
分类
[编辑]后人又将杂密分成三部:
经典
[编辑]东晋失译《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四卷、梁代失译《陀罗尼杂集》十卷。
杂密的根本经典是《持明咒藏》,即所谓《金刚大道场经》十万颂,于唐代永徽三年(652)由阿地瞿多译出,名为《陀罗尼集经》,共十二卷
注解
[编辑]- ^ 《佛光大辭典》【四種怛特羅】. [201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 解脫協會,「密教史|密教發展的背景」. [201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密宗道次第广论》:“能以欲尘为道之方便者,为空性见及天瑜伽。欲证此二,若须观待众多外事,乃是事部之机。”“此依解释名义而说,谓由外事增上故名事续。”
- ^ 解脫協會,「密教史|密教發展的背景」. [201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解脫協會,「密教史|四部密續的發展」. [2018-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5).
- ^ 《三论玄义》:“自撰为五藏。三藏如常。四咒藏。五菩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